在上个世纪灿若星空的名将中,张治中将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

张治中位列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是老蒋一度引为心腹的人,但他又对我党我军的态度非常好,在国共双方都有非常好的声誉。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我方出的是周恩来,蒋介石派的人就是张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治中这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国共双方的共同尊敬,源于他的心底无私,秉公直谏。在张治中的一生中,不管是对蒋介石,还是对毛泽东,都曾有过数次直谏,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一意孤行,而毛主席却从谏如流。

对蒋介石的第一次直谏,是在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张治中极为痛心,就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万言书”,洋洋洒洒地陈述了对此问题的处理不恰当,力主不要破坏国共合作的统一抗日战线,主张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若犹是听其拖延,其结果将对我无利而有害。”

第二次直谏,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威望达到了顶峰,独裁的心理无限膨胀,自然容不下越来越壮大的延安,于是就想要搞点事情,妄图消灭之。

远在新疆的张治中听说后,非常焦虑,再次写了一封万言书寄给了蒋介石,主张以和平对话的方式来解决两党问题,“我国经八年之长期抗战,民穷财尽,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倘战争再度爆发,必益增人民之痛苦,违反人民之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次是在1948年,当时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全国各大地区,张治中将军又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劝他执行亲苏政策、和共政策、农民政策、改革土地制度等等。

蒋介石接到信后,也很重视,还做了回复:“来函与意见书今始详阅,应再加研究后另行电告。”可是研究来研究去,也没研究出个什么东西来。

张治中的这三次直谏,都是在国共双方的敏感时期,作为蒋介石的心腹,他敢提出这些建议,充分说明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可惜的是,蒋介石的野心太膨胀,一次也没有听,最终走向了覆亡。

其实一直到1949年,张治中将军还在为两党的和平积极奔走,但无奈蒋介石拒绝接受和平协议,他也心寒了,便听从周恩来的建议,留在了北京。

张治中留在北京,也为他的“三谏主席”做好了铺垫,那么,毛主席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正逢新中国成立之时,毛主席在中南海邀请各界人士讨论国家名称的问题,张治中将军也在邀请之列,各界代表都是意见纷纷。

然后,毛主席传达了中央的意见:初步将国家名称定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在场的大多数人也都赞同,这时,张治中按捺不住自己的急性子,立刻提出:“共和”这个词本身就有“民主”的意思,就不要重复了,不如直接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就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就确定下来了。

除了国家的名称,张治中对五星红旗的图案设计也提过意见。

那天,张治中专门去了毛主席的住处,问:“主席,现在大家对国旗的样子讨论不休,你喜欢那种方案呢?”

毛主席说:“星星和黄河的那个方案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治中也不拐弯抹角,直接说道:“我反对。中间一条黄河,把红旗分成了两半,这不成了把咱们的祖国给分开来了吗?”

毛主席一听,也对,就重新组织人员讨论,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五星红旗。

张治中的第三谏,是在宪法问题上,当时宪法文件总纲第四条有这样一句话:“台湾问题除外。”张治中看到后,力主把这句话删掉,说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不是长久的,写上去这句话反而对祖国和平统一不好,应该删掉。

相关人员上报给毛主席后,毛主席立刻表示了同意,还赞许地说:“他这个人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

同样是三次直谏,蒋介石一意孤行,毛主席却从谏如流,这就是差距。

张治中的女儿后来回忆说:“父亲好几次跟我们说过,毛主席为什么伟大,就在这里,他能听进去意见。”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周恩来评价他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历史客栈作者:水木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