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统治中国数十载的国民党政权将要面临一个重大战略抉择:退路在何方?

蒋介石结合了多种意见后,最终决定跨过海峡作为新的抵抗阵地,他当时的构思一直是“反攻”;其实关于这个决定,蒋介石本人也想了很久很久,因为,他的“党国”全部身家命运都将由他的决定所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是台湾?

从蒋介石个人的角度来看,布局台湾地区也是他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项构思。

1894年腐朽的清政府输掉了甲午海战,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从此台湾省民众陷入日寇魔爪,那年蒋介石只有9岁,他还不懂此事背后的纷争,更想不到将来他会成为这里的“岛主”。

一直到1918年,蒋介石自香港前往上海的船舶上突然想到了被清政府割让的土地,他当时还在事业的“上升期”,往事也让他抒发了很多感慨。

不过,当他第一次踏上台岛这片土地的时候,局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那年已经是全国抗战胜利之后的1976年10月,而他蒋介石更是高高在上的国民党最高话事人,享有极高的地位。

当他与夫人宋美龄共同飞抵台北后,先后参观了草屯子、日月潭等多地,沿途都有民众热烈欢迎,这更是让蒋介石感受到一种“众星捧月”的优越感,此行更是有一丝别样的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天他和夫人下榻的住所位于涵碧楼,此地依山傍水十分美丽,与白天热闹的欢迎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是个轻松惬意休养生息的好场所。

27日那天,欢呼的人群遍布中山桥至中山堂广场马路两侧,随行人员都记录:这一路使得蒋介石感受到别样的冲击,40年革命和8年抗战,终于有了今天。

这次行程为蒋介石日后的选择增添了心理因素:因此此地暂无“中共细胞”,应该建成“全国模范省”。

没想到,在短短几年之后,他便考虑起“退路”的问题,并再度将目光转回台岛。

最初在1948年新年伊始,蒋介石就召见台湾省主席魏道明商讨台湾省经济与财政相关问题,两人经过商讨后,将台湾省的保安旅改为警备旅。

这年夏天,由于国民党军在东北、华中、华北接连遭遇失利情况,蒋介石也变得忧心忡忡。

当时他主要思考的还是与解放军作战的相关问题,“核心堡垒”应该位于江、浙、闽、台一带;他在日记中也同样记录了因前线失败而带来的思考:大本营应当建立在东南沿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几个月后,局势再度使蒋介石极为困扰。

他与那个备受重用的儿子蒋经国促膝长谈,认为国民党内出现的腐败、散漫问题已无可救药,必须要重镇旗鼓另外去选择一个“单纯的环境”,这次谈话也能表明,当时蒋介石对国民党的组织、政权乃至军队都极为失望,应当“缩小范围”。

从蒋介石的“撤退”路线来看,他先是去了大西南。

这里在抗战时期就是他的大本营,军事地理考虑也是易守难攻,长江、横断山脉等将此地包围起来形成天然屏障,就算日后解放军真要打过来了,往南、往西走还是有撤退的空间。

海南岛也在蒋介石的考虑范围内,这里紧隔琼州海峡,登岛“反攻”路径更短,若是解放军真的上岸,还能依托地形还击,退路同样也有。

此时,有一个人的建议给了蒋介石新的提醒,此人正是张其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其昀也是浙江人,在进入蒋介石的幕府之前,他只是单纯的史地学家和教育家,属于很有文化的那种人。

早在1927年,他就在“国立中央大学”地理学系任教,主要讲述中国地理知识,在这个职务上一做就是10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中央评议会评议员,这是国民党当局对他学术水平极高的肯定,也让张其昀感受到受宠若惊。

抗战期间,他经同乡陈布雷的引见,因此认识了蒋介石。

蒋介石对张其昀的知识水平很欣赏,也希望他能为自己服务;解放战争期间的1947年,张其昀被蒋介石任命为“国大”代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蒋介石正式向张其昀抛出橄榄枝。

陈布雷自杀后,实际上就是张其昀接替了他的全部工作。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张其昀虽然不懂军事也不深入政治,但他是地理方面的专家,他的建议也大多从地理角度出发。

比如,台湾省对蒋介石而言最大的优势便在海洋之上,这是大规模陆军难以克服的;而且,该地气候适合种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来满足军队、民众的基本需要;最后,该地还占据着重要地理航线,位于太平洋的重要航道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张其昀用自己的所学让蒋介石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但选择台湾省作为最后的大本营,本质上还是蒋介石自己的决定。

蒋介石的算盘

当蒋介石带领国民党军彻底陷入困兽之斗后,留给他的选择时间本就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