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阳区新市镇王家社区,提起刘春华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刘春华自2021年4月注册成立济南市济阳区星空迷戏艺术有限公司以来,作为“迷戏”第三代传承人、“迷戏”演出团团长,他自费购置了音响、舞台车、演出服等演出相关设备,带领大棚车演出队足迹遍布全镇77个村和周边乡镇的部分村庄,演出200多场次,观戏人数上万人次,受到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不仅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还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刘春华出生于1951年,小时候就喜欢唱“迷戏”,由于家境贫困,一直没有条件学习,直到40多岁才圆了学迷戏的梦想。上个世纪90年代,刘春华所在的新市镇红庙村唱迷戏的老人相继去世,迷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刘春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分别找到本村的牛洪义,宋治平,王兴宝等“迷戏”爱好者商量,决定把老祖宗传唱了上百年的“迷戏”传承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时,农村条件差,生活艰苦,没有场地,没有剧本,他们晩上几个人围在一起,听师父闫金贵(第一代迷戏传承人)口传,徒弟们一字一句的学,用心记、用心唱,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终于写出了几部简单的剧本,再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编排、演唱。在刘春华的积极倡导下,村里成立了“迷戏”演出队,并召集了钟静、张秀莲、王光树等几个年轻的迷戏爱好者学习迷戏,平时一有空闲时间,他们就凑在一起学戏、唱戏,几个徒弟进步很快,如今演出的《刘统勋私访》、《西厢记红娘先场》、《王小赶脚》等多个剧本就是那时编排出来的。
2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条件今非昔比,刘春华的“迷戏”演出团自2021年成立后,又分别组建了花旦、司鼓手、坠琴手、小生等在内的专业演出队伍,能自编、自导、自演,有乐队、指挥、音响师、录像师、戏服管理员、舞台道具管理员等,演员人数达20多人,他们中既有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又有五、六十岁的中青年。
一到双休日,刘春华就和他的演出团队到社区排练场进行排练,农忙时,大家各忙各的庄稼地,继续当农民,有演出任务时,他们又“摇身一变”成了演员,只要上级一声令下,他们就从四面八方赶到集合地点,坐上大棚车,一路欢歌笑语赶赴演出场地。搭戏台、挂幕布、拉电缆、调乐器、化妆等,演员们按照分工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演员和团长,刘春华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每次演出开始前,他都认真做好上妆、束发、穿衣、水袖摇摆间等准备,他在台上的每个动作、每个唱腔都一丝不苟,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
演出结束,为了演员们的安全,刘春华对离家远的同志都要开车送其回家,对离家近的同志要求报个平安。冬去春来,每年镇上下达的50多场演出任务,他们都积极参与,保质保量的完成,虽然累点、辛苦点,但苦中有乐。2023年,在济南市济阳区群众性小戏小剧擂台赛上,刘春华自编自导的《感谢党的好政策》小戏剧获得二等奖;柳琴表演唱《祖国处处好景象》获得三等奖。今年7月,刘春华又被济阳区认定为区级’迷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下一步,为更好地将“迷戏”传承下去,刘春华将在新市镇王家社区举办“迷戏”培训班,为“迷戏”爱好者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迷戏”爱好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和孩子们能够喜欢听、喜欢看、喜欢学,亲身体验戏曲表演的乐趣,为新市镇“迷戏”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贡献。
(大众新闻记者 孙业文 通讯员 邓贞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