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为的不是面子,而是胜利。”

这是电视剧《大决战》中毛主席的一句台词。而这恰恰是毛主席军事指挥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从来都很残酷,不问因由,只看结果。巧的是,在淮海战役中,毛主席的爱将粟裕恰恰说了这句话。

打仗的结果,一般只有两种,胜或败。粟裕能如此想,也恰说明,自毛泽东以下,到解放军各个指战员,其战争认识是相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党我军的团结一致,思想统一。

而毛主席关于“打仗为的不是面子”的论点,恰是针对粟裕的撤退而说的。

01粟裕酣战徐东,以一敌三,奇谋百出

当时是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

此时的粟裕正在徐东战场大展身手。

在淮海战役的初期,主要是是部署对徐州的合围。调兵遣将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尤其大兵团作战的调动和协调是个很棘手的问题。

而当时粟裕所率领的可直接参战的华东野战军兵力约15万人,当时陈毅在中野,与刘邓在一起,也在做淮海战役的调兵遣将工作。

众所周知,华东野战军尽打神仙仗,它最初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一部逐步改编扩建而成的。之后的发展战略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打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这都是神仙仗。

此后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都是震惊世人的大战。

就这点兵力,粟裕把国民党黄百韬的黄百韬第7兵团围在了徐州边上的碾庄圩。有趣的是,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国民党的精锐兵团总司令,书呆子黄维还在背《孙子兵法》所谓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黄百韬的可不是白给的,很能打,他原本是奉系军阀张宗昌的旅长,蒋介石灭张宗昌,黄百韬降蒋介石,因为是杂牌,为了争气,所以打仗很拼命。蒋介石也很看重他,解放战争事情,他率领的国军第七兵团有12万。

而且,这个第七兵团跟国民党其他的部队不一样。

黄百韬善于练兵,其军容整齐,强于夜战和近战,射击搏斗均明显优于普通国军。而且是全部的美式装备。

黄百韬有多勇猛呢,一个有趣的情况可以说明。

被战神粟裕打掉的另一个国民党将,也就是张灵甫率领的74师——蒋介石的王牌师。其师长张灵甫和黄百韬关系好,因为两个人都很能打,孟良崮战役开始前,张灵甫本归李天霞指挥,但张灵甫极力要求归黄百韬指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两人都很能打。

张灵甫被消灭了,粟裕为打张灵甫,也是费了很大的力气的。

如今,一个跟张灵甫差不多的人,又送到了粟裕的眼前。

从兵力上讲,粟裕比黄百韬多那么一点。但从装备上来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且粟裕没有攻坚炮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百韬

最主要的问题是,蒋介石有一个特点,《大决战》中朱德评价说,蒋介石啊,小气的时候什么都不愿意丢,大气了又整个不要。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蒋介石当然要。所以,各种急令,务必救出黄百韬。

坐镇徐州的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和副司令杜聿明调兵遣将,派国民党黄埔系的中将邱清泉率第2兵团、黄埔系的中将李弥率第13兵团前来营救。

邱清泉人称“邱疯子”,骁勇善战,抗战时因昆仑关战役一战成名,此后参加滇缅龙陵战役屡建奇功。国民党第2兵团以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和以第五军为基础,作战能力不弱。

李弥的第13兵团也不弱。

二者总兵力十多万。两人奉命从徐州向东,分别沿陇海铁路南北侧推进,前往解围。

这一来,粟裕就难了。

黄百韬还没拿下,又来两员悍将。

粟裕只能排兵布阵,以一敌三,既要围点,还要打援。非但兵力不足,而且精力也得分散。何况,由蒋介石坐镇的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还直接指挥精锐的黄维兵团也赶来救黄百韬。

粟裕毫无惧色,酣战徐东。

华东野战军当时所处位置,基本无险可守,而邱清泉和李弥又被强令向前,几乎是拼命往前冲,空中火力支援、坦克等全部出击。

粟裕的三个纵队强顶了三天,一方拼死前进,一方拼死阻挡,双方伤亡都很大。

杜聿明感叹:“就算是钢铁,也得熔化了,他们到底还是不是血肉之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的压力更大,因为一旦邱清泉和李弥冲进来,与黄百韬合兵一处,那么华东野战军面临着巨大的危险,淮海战役的计划,也就彻底破灭了。

所以,在阻挡邱、李兵团时,解放军的炊事员、轻伤员都上前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兵力悬殊,武器悬殊,而邱、李兵团一天前进不了十公里,一尺、一米,都在殊死争夺。不是他们不能打,是怎么打,也打不过来。

这原因,黄百韬和邱清泉等到死都没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