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市委编办网站近期发文介绍,为破解机关内设科室设置繁杂、职责交叉、力量不均、效能低下等难题,淮北市推行“大科室”制,通过精简机构编制,优化资源配置,重塑工作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北市委编办网站截图

在推动机构编制集约化上

精简机构。淮北通过开展“大科室”制,对职能相近、业务相连、性质相似的内设科室进行整合重组,推动“一件事情由一个科室办理,一类事项由一个科室负责”,本轮机构改革充分借鉴这一做法,系统梳理部门历史沿革、主要职能、内设机构等情况,加大科室整合力度,目前,按照部门编制数合理确定内设机构数,市直部门共精简68个内设机构。

核减编制。借鉴“大科室”制经验,改变编制“一核定终身”的传统做法,开展工作饱和度测算,按照不低于3%的比例,精减编制数量较多、空编率较高的单位,着力破解编制资源过度分散、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收回的行政编制专项保障重要部门、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

压减职数。“大科室”制在保持职级待遇不变的情况下,严格控制科级领导职数,原则上编制数4名以内的设“大科室”负责人1名,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深化这一做法,坚持领导职数与编制规模、机构性质、职责任务等相适应,压减职责相对单一、编制数较少的单位领导职数,规范总师等专业技术性领导职务,为机构改革中领导职数配置留足空间。

在推动资源配置精准化上

科室配优。按照“大科室”制改革确定的内设机构限额,突出核心业务科室,精干设置社工、人才、国资等部门内设机构,优化设置城管、应急、农业等部门执法科室,采取挂牌形式强化教育等10个部门人才工作科室配置,市直党政部门业务科室设置比例达85%左右,有效破解机构改革中部门内设机构不精等问题。

职能配准。参照“大科室”制改革理顺职责关系、厘清职责边界的做法,在本轮机构改革中重点关注部门履职情况,将原来由经信部门承担的央企合作职责交由国资部门承担;对社会关注度高、易于产生职责交叉的民政、卫健、农业农村等部门,在制定“三定”规定时进一步明确职责边界,推动部门履职更加规范。

队伍配强。借鉴“大科室”制改革选优配强业务骨干、提拔晋升职务职级的经验,在机构改革中注重干部梯队建设,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通过竞聘上岗、比选择优、交流轮岗等形式,将50余名业务精、责任强、考核优的干部选拔到科长岗位,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好干部有舞台、有地位。

在推动机制运行高效化上

重构管理制度。围绕改革后科室权力运行的“关键点”、问题易发的“风险点”,对现行制度进行全面梳理,通过“废、改、立”并举,推动制度前后衔接、新旧转换,修订完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200余项,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有效机制。

如,市政府办公室承担着大量临时性工作,改革前内部运转制度不够健全,改革中从党的建设、公文处理、会务办理等14个方面入手,修订完善管理制度65项,内部职责更加明晰、机关运行更加顺畅。

再造工作流程。针对部门办事环节较多、程序复杂等问题,在项目建设、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惠农惠民等24个领域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整合办理流程,减少工作环节,实行“一科领衔、联席会审、集中报批”审批服务机制,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方便了企业群众办事。

如,市发改委将能源产业发展、能源经济运行2个科室合并设置后,重构工作流程,实现能源产业规划、实施一体推进,目前,全市公共充电桩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的81.76%,车桩比由2023年的2.9:1提升到2.2:1。

强化考核测评。开展“争先进位好科长”考评推优活动,将全市具有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等职能的215个科室、328位科长纳入考评范围,聚焦“为民办实事、为企优化环境”,按照“基础评价+综合评价+加分项-减分项”的考评体系进行量化打分,对排名靠前的表彰嘉奖、优先提拔晋级;对排名靠后的通报批评、暂缓使用,有效激发科长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北市财政局(国资委)积极推行“大科室制”改革,由原先25个科室调整为19个科室。来源:淮北新闻联播

此前,淮北市将“大科室”制改革纳入2023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以解决部分市直机关内设机构过多、内部分工过细、人员力量分散、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这项改革于2023年2月启动,分3批次依次进行。淮北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为3家首批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