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很多课堂和活动陆续展开,而一件事,和学生息息相关,却少被重视。

它就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包括相关的心理健康课和活动。

据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及其团队对2010-2020年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分析:

高中生焦虑的检出率占比26.3%,相当于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患有抑郁症。

300多万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是18.7%。

而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

10-16岁的未成年中小学生中,约有14.8%存在抑郁风险,相当于7人中就有一人。在西部、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更高。

国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这两年越来越重视,包括设立心理老师编制,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也呼吁关心并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学校、家庭、医院、乃至全社会一起努力,完善机制、加强干预,共同为学生成长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尤其是容纳着中国一半人口的县域教育,很多县中学生,不得不独自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精神危机;

怀抱着教育情怀入校的心理老师,不得不兼顾着甚至主要承担着主科的教学任务,心心念念的心理课和活动,开展次数寥寥。

1

心理健康不被关注的县中学生

相比于城市里的同龄孩子,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复杂的困境

NO.1

学习压力大,连抑郁都是矫情

县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一大原因是学习压力。

在县中考试工厂般、以分数至上的上学模式和闭塞匮乏的生活中,分秒必争地学习,很容易觉得自己像个螺丝钉、学习机器一样,缺少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息表

而在同样高学习压力之下,据有心理老师分享,相较城市里的孩子而言,县城的孩子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哪怕生病了,也不知道自己病了,更不知道要和谁说,少有能够求助的资源。

像城市里的学生,会上网查阅资料、做心理测量表、主动找学校心理老师咨询:我有这些症状,我是不是抑郁了?我如何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县中孩子因为缺乏心理教育,比较少有这种自我觉察性。

再加上在县中往往成绩意味着一切,感觉不舒服更容易被认为是“矫情”、“懒”、“不想学习”,更难以意识到问题已经存在。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近些年逐渐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早在2021年,国家教委也出台了政策,要求中小学校必须配备至少一名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

但落到一切以成绩为重的县中,学校和家长对心理问题长期以来边缘化的认识,很难真正改变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小红书@想旅游的哒哒

尤其是家长层面,当老师和家长沟通学生的心理问题时:

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比如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只是没事找事,只要努力学习就不会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只是担心会不会耽误学习。

或者病耻感十分严重,不能接受孩子抑郁,无法想象如果有邻居、亲戚询问孩子的情况时自己该有多羞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学校方面出于安全考虑,也很难照顾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县中老师回忆,她所在的学校听说哪个学生得了抑郁症,也不管是不是真的,就好像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让他们由家长领回家,“反正不能在学校”。

有个孩子住院后觉得自己恢复得差不多了,没上报就回学校上课,结果副校长发现后非常生气,当着全办公室老师的面质问班主任:

“你们班主任是怎么防的?怎么会让这种学生进来?赶紧让家长领回家去!”

而对成绩好的学生,则是关心,到底什么时候能回来上课。

NO.2

家庭“创伤”:

常面临和家人的分隔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采访中曾提到,这些年,县中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存在留守学生和家庭成员的分隔问题

一面承担着学习压力,一面跟父母的情感联结很薄弱,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爱少。

杨东平曾去过安徽某县城一所私立学校,那里学生基本都是从南京、上海回来的留守子女,因为按他们的户籍只能在老家考试,而这群留守子女一提起父母就眼泪汪汪。

NO.3

看见世界参差带来的心理落差

在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学生,点开手机,就能看到北上广深、甚至国外高中生的生活。

平行世界的斑斓色彩,让眼前的现实生活黯然失色。

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少年,都更早地接触到世界的折叠,更早地看见教育资源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4

县中学生,缺少系统的支持

据一心理老师分享,一个完整的校园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首先要有稳定、持续的心理课程,最少也要两周一次;

其次要有定期的大型活动,比如讲座、团辅、游园;

还要有筛查测评,最少一年筛查一次,对有问题的学生不断地跟踪和反馈;

最后,还要开展个体咨询作为辅助。

但显然,很少有县中能落实这一支持系统。

这让学生们习惯了哪怕感到不开心、不舒服,也自己默默承受。

即使严重到了疾病的程度,他们也意识不到、不敢暴露自己的问题,不敢向外求助……

2

同在崩溃边缘:被边缘的心理教师

一旦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大事件,学校心理老师往往会被推向风口浪尖。

但其实,他们也和县中孩子一样,困在大环境的桎梏中,面对着工作开展中的许多障碍和苦衷

就目前的中学教学现状而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仍比较少落到实处,心理老师、心理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如上所述,县城相比城市未落到实处的程度更深。

NO.1

当“不务正业”成为一种苦衷

据一县中心理老师说,她刚入职那会,窜了劲儿要开展一番事业的。

但是等待她的却是现实的一盆冷水:入校第一天,就被派去担任两个班的主科老师和班主任,即使她根本没有接触过主科教学。

因为主科老师的任务更重,而且有资历的老师往往因此不愿意教主科、更倾向于转教小科目——那么,出不了“成绩”、不能“贡献升学率”、工作任务“没那么重要”的心理老师就成了这一缺口的补缺人

2019年,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宋玉莲在《中小学心理教师工作现状及改善建议》一文中指出,一些中小学存在的现状是:

“有的学校把心理老师当‘万金油’使用,哪里缺教师就把他补到哪里,或哪个部门缺人做事,就把他安排到哪里。”

而虽然明面上说心理老师与其他老师同等,但现实是,无论待遇还是晋升、评奖评优,心理老师往往靠后站

很少有参加比赛、开发课程、研究课题等等可以“被看见”“被认可”的机会,毕竟,存在感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奢侈。

每天被繁重的事务缠身,很难好好开展心理工作了

早上六点多起床,六点五十就必须出现在教室,上完晚自习下班已经十点。上课、守自习、改作业、做材料……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经常整个半天都来不及去喝口水、上个厕所。

当初那些开展心理课和活动的壮志踌躇的构想、计划,也成了美丽的泡影。

在重庆县中的心理老师小西也有同感,她所在的学校倒是开课了,但随时都可能被主科占掉,或者直接停掉

有一年期末,在心理课停课前的最后一节,她准备给学生发一些奖励的小礼物,没想到过去一看:未经沟通或通知,她的课已经被数学占了:上课铃还没响,数学老师就已经在讲台上讲课了,她的质问也被强势的数学老师驳回

委屈的小西给班主任打电话,得到的回应是,有人上课,你就走吧;她后来又向教导处反映了这个情况,结果也是不了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小红书@Suyooo

NO.2

心理老师所谓被需要的时刻

心理老师最被需要的时刻,大概是学校 接受检查的时候被拉出来。

比如当某项指标涉及到心理健康的部分、或者某份报告需要显示心理健康关怀时,他们才会被要求提供一些课程、咨询或者讲座,一些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讲授的东西。

还有常让心理老师们感到无力的是,县中学校应对或防治心理问题的不专业处理。

比如,有些学校开始关注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督促班主任或心理老师开展访谈,有时还会请来家长。

但是这些大多数只要求停留在一些形式性的辅导通常不会对学生建立实质性的调查和评估、也缺乏长时间的观察与联络——好像只聊一两次,学生的障碍就能得到解决似的。

讲座、所谓的“排查”“防治”等等也是如此,有时非但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甚至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比如有县教体局要求各个学校上报名单,排查“问题学生”并都统计出来,选出他们眼中疑似抑郁症的学生,然后让心理老师给这些的学生开场讲座。

这贴标签的行为,只会让学生对标自己、质疑自己,不变好反而恶化

3

孩子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学生

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他们首先是需要关注、关怀、支持的孩子,其次才是学生。

NO.1

关注孩子心理和重视成绩并不冲突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学业表现的指标投入了过高的关注,重高分、重升学,由此边缘化了或牺牲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关注。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大多学校都已经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了重视,只是如上文呈现的诸多问题,距离真正落实这种“重视”,而不是表面上的功夫,我们还有不小的距离

需要我们不把学生当考试机器,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指标拉到与学业表现指标齐平的高度。

对于县中而言,需要多方面加强对县中的资源供给或分享,推动县中的经济与教育改革,帮助县中从而不必通过对学生的强力控制、工厂训练的方式发展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2

师资队伍的培养

其次,我们需要推动心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加强培训、教研,完善,督导机制,让学生能够获得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并且保障其专职专干,给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让他们能够真正开展自己的工作。

NO.3

与家长的合作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只靠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家长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学校或其它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家长教育培训课程,帮助父母学习如何有效沟通、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为学生也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

除了学校和家庭,社会其他力量也可以参与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工作中。

比如,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不要让孩子们在最需要支持的年纪,独自经历一场又一场精神危机;

不要让孩子成为,只能在各自的黑暗中尝试自救的小小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中国教育报:3篇快评!说一说守护学生心理健康|聚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②

[2]人民教育: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如何开展?| 关注

[3]三联生活周刊:当“衡水模式”在县中扩散,青少年心理危机更严重了

[4]经济观察报:一所边陲城市中学的“心理救援”

[5]谷雨星球:观察大量焦虑、抑郁的中产孩子,心理咨询师发现了意想不到的共性

[6]新京报小童书:当青少年抑郁了,家长带他们走进咨询室

[7]半月谈:学校急需它,却被边缘化:关注中小学心理教师成长

[8]湃客工坊:夹缝里的初中心理老师|镜相

[9]红星新闻:2000名学生只有2个心理老师 ,“有人不想再去第二次”

[10]看客inSight:县城里的心理教师,和学生一样在崩溃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