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鐵西區的李子

战后家用汽车大规模兴起的时期,汽车业曾涌现过不少脑洞大开的创新功能。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前后排之间的隔板,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部分家长坐在前排时隔绝掉后排孩子的哭闹;上 世纪 参数 图片 )40年代后期,不少主流厂商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为车内配备马桶;而最强悍的当属宝马,它们曾为车辆配备了火焰喷射器,其目的是为了在乡野行驶时驱散可能靠近的野生动物。

看看如今市售车辆的配置单就会明白,这些创新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几十年后的今天,汽车智能化又带来一波创新浪潮,于是一些全新的失败创新,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或赖着不走。

小鹏M03没有配置激光雷达一事便让马斯克发X欢呼,虽然内容只是“…”这半个省略号,但其中包含着的兴奋不言而喻。中国自动驾驶最大追赶者改换方案似乎证明,自动驾驶大概的确是要定型为纯视觉方案了?

先不判断是否必然如此,只是从当下的局势来看,这倒也符合规律。

还记得六七年前,当时行业里对自动驾驶的探索比现在还更天马行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派“势力”是车路协同派,即由交通设施与车辆传感器联网通信的手段。当时这一路线的倡导者是通用,并且藉由上汽通用这个媒介,影响了同在上海的高合汽车,后者创办后的第一场发布会,就围绕车路协同宣讲了不少内容。

然后,这一技术路线声量越来越小,直至近乎销声匿迹……很合理。搞自动驾驶还要城建部门配合,即便政府再高效,只怕技术落地也是遥遥无期。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如果自动驾驶必须要车路协同,那也就意味着自动驾驶的场景被设定在城市之内,而且是大型都市之内,因为只有大型都市才有充分的财力去进行道路智能设备的铺设。

也就是说——车子一旦离开大都市,自动驾驶就不能用了,小城市不能用,高速路也不能用。花那么多钱搞个城市限定,这是餐饮业的玩法,不是汽车该干的事。

然后再看激光雷达。

去年头部供应商博世先宣告放弃,如今头部新造车小鹏放弃。尽管头部个企业绩增长,但是未来想象力正在式微。从车路协同到激光雷达,似乎能总结出一套化繁为简的规律。即自动驾驶不需要那么多高科技的基础设备,只要具备基础性的观察装备和足够算力支撑的决策能力即可。

同样合理。毕竟AI的算力远超人脑,也不会像人类那样违章,因此探测设备搞那么巨大的冗余似乎没有太大必要。除非在全自动驾驶时代,城市限速极大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黑袍纠察队》

激光雷达的式微,还有另一个不那么技术、十分现实的原因:不够卷。

现在的消费环境大家清楚,东北早市、蜜雪冰城、拼多多能有今天的地位,鼎泰丰、钟薛高能有今天的下场,就是因为咱不敢花钱了么。汽车该不该卷价格这事也不过刚刚稍微平息,就算不卷了,价格竞争也照样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激光雷达价格下探到了1000美元以内,也还是让厂商过于头痛。

甚至可以这么说,一项技术是否大规模应用,其决定因素在很多时候未必是是否好用,而是是否符合厂商的利益。也恰恰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一部分消费者——甚至可能是相当大一部分消费者——会时不时被置于极为不利的位置,被动接受自己讨厌的创新。

这样的创新在这些年的汽车上体现得越来越多。

其中最让人怨声载道的,就是被大量取消的实体按键。很多高频使用的功能都被并入了触控屏,比如调节空调、播放音乐等等,增加了车主的操作难度。

再比如那些和锁相关的创新。越来越多车型的前后备箱在断电时是打不开的(机械打开方式很隐蔽,部分车主甚至始终不知道可以机械打开)。更天怒人怨的还有隐藏式门把手。“冬天结冰后如何开门”一直是网络热门搜索,以及它在发生车祸时是否足以让人放心,也曾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在这些时候,用户的想法往往并不重要,一切只取决这些创新是否符合“行业趋势”。这个问题的关键绝不是要不要创新。因为这些创新绝非不好,它们是创新,改变了汽车。它们一定程度上给汽车带来了好处,也给用惯了曾经产品的用户带去不便。

问题的关键在于,厂商们总是顺着“行业趋势”一股脑去创新,所有厂商都去跟进那些创新,无一例外。

而这种无一例外,会让很多用户别无选择。

人们都很讨厌冰箱加上了触控屏的创新,却又对这一创新没有很多声讨;但对于电视全部智能化这一创新,却是大家都在声讨的。原因就在于,前者给用户留下了余地,触控屏用户可以不用,不受影响,且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冰箱仍然还是不配备触控屏的。但是电视,现在几乎就没有普通电视在售卖了,无限接近百分之百的电视都是智能电视,很多上了年纪的用户用起来极为不便。

如今的汽车又何尝不是如此,集成众多功能的触控屏越来越多地成为标配。那些上了年纪的用户的学习成本被极大地抬高了,ta们当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学不会使用那些触控屏,因此被淘汰出新车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黑道快餐店》

这不是危言耸听,2000年之前出生的读者很多人应该都对这一点感同身受。我们的父母能用智能手机,会在网上购物,会刷抖音和朋友圈。但是新出的app,ta们就是要费力学习才会使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对待电子产品就是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就是没有自我学习、掌握使用方法的能力。

那么当ta们终于退休了,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准备买一台更好的汽车,结果往往是无奈。因为越是更好的车,就越是配备集成了大量功能的触控屏,其操作方式对那些上了年纪的用户极不友好。

说到这里,或许仍然有很多人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那些人会说:老年人最终还是会学会基本功能,多花点时间总是会掌握的。北方人冬天开车门会很麻烦,但终究还是能解决的,而且会冻住隐藏式门把手的天气也就那么几天。

说到这里再延伸一步,厂商有定义产品的权力,这是不容争辩的,也是伴随着历史逐步演进且愈发强化的。但是用户同样应该有选择的权力,这一点却越来越被忽视。

我们都在经历这一切。比如不接受那长长的、只对厂商有利的用户条款——讽刺的是它们竟然还被称作“用户”条款——就不能使用那个app。比如伴随着网站越来越app化,如果不用手机号注册,互联网就将我们拒之门外。

这一切已经如此荒诞。最近广告做得最猛的那两个品牌的电动牙刷,如果不注册手机号,就不能对设备进行调节。

换成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待现状吧。

真正的失败创新并非那些没有为厂商创造利益的创新,而是厂商的创新越来越不容辩驳,将我们牢牢裹挟其中,不论我们提出的诉求再怎样合理且正当,却总是迎来同样的结局,失败。

封面图片来自初代Mac广告“198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