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战高温”成为一些地方中小学生面临的“开学第一课”。自8月下旬以来,南方多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多个市、县最高气温突破月极值。多地家长在社交媒体发文称,由于天气炎热,孩子所在中小学没有空调,一些学校购置冰块放在教室里,还有一些家长自发组织,往孩子所在班级运送冰块,“冰块预定电话被家长打爆了”。与此相关,是否应当在中小学教室安装空调的“老问题”,再次引发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少家长指出,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头晕、呕吐等中暑症状,不利于身体健康。在教室里安装空调,有利于他们在清凉舒适的环境中安心学习,不至于被难以忍受的暑热分散精力。

对于这些家长建议,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也给出了暂时无法安装空调的解释,总体来看,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并无政策、规范明确要求在中小学生教室里安装空调,有地方教育局还曾直接表示“严寒酷暑也是对中小学生的一种锻炼”;二是一些学校的线路和电压容量不能承载空调运行,改造工作需要一定时间;三是在空调购置和运行资金方面存在困难。不少地方都存在类似争议,空调进入中小学教室的问题,也面临“无解”的尴尬。

要解决上述问题,恐怕首先还要在安装空调的必要性上达成共识。目前,虽然国家未对教室空调配置问题进行明确规定,但这一方面是因为各地气候条件、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强制统一要求缺乏合理性;另一方面,相关政策出台时,空调尚未成为价格“亲民”的消费品。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经在很多家庭与公共场所普及;再加上极端高温事件越来越多,开电风扇、放冰块等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降温需要。对此,各地还需多听听家长和学生的真实需求,因地制宜地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因时而变探讨在教室内安装空调的可行性,而不是简单将“政策未强制要求”视为维持现状的挡箭牌。

至于“让严寒酷暑成为对学生的锻炼”等说辞,也显然与当下社会发展的语境“脱节”。保障学生在校园中安心学习、健康成长是社会的共同期待,让社会进步的成果造福更多学生,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没苦硬吃”的思维拒绝改善校园防暑降温条件,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技术”的,也缺乏必要的同理心,并非人性化教育的应有姿态。

在安装空调的实操层面,的确存在着既有线路不适配、缺乏专项经费等难题,但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此前不少地方也探索出了一些可行路径。例如,2022年,湖北省宜昌市曾对265所学校进行了电力增容和线路改造,在全市374所学校新安装了空调,最终用时58天,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清凉教室”全覆盖。今年8月,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推进以安装空调为主体的教育培优提质工程,为此调拨了专项财政资金,为全区所有教室、所有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将教室加装空调视为民生实事项目,给师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安装空调的现实困难,不应总是成为“止步不前”的推脱理由。既然在中小学教室加装空调有必要性和合理性,那这些困难就应当被着力正视解决。针对资金来源问题,有必要探讨将空调配置费纳入教育专项经费,并综合各方意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财政补贴、学校、社会捐款、家长等多方分担运行费用。关于线路和电压问题,学校可以利用暑假等空档时间,在不耽误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有序展开线路改造和电力增容。对于一些人担心的冷热交替容易引发感冒、浪费能源等问题,学校也可以摸索出一套可行的空调管理制度,引导师生合理使用空调。

面对教室内的师生的真实需求,空调进教室问题不该总在看似“无解”的争论中空转。正视家长和学生对于安装空调的呼吁,想方设法营造清凉舒适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才是更务实、负责的姿态。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