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时期小故事

——新视角读《史记》之三十二

文/宋玉山

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混乱、大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礼崩乐坏”、人性分化的时代。有些人仍然坚持礼乐文明,奉行君子之道;有些人则失去是非标准,恣意妄为。《史记》不仅记载了一些大事件,也记载了一些小事情。事情虽小,却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心态和人性。

讲信义的最高境界

季礼,是吴太伯和虞仲第二十代孙。吴太伯,就是周太王时期,为了让位于弟弟,哥俩一起跑到荆蛮之地的那位贤人。孔子高度赞扬他是“道德的巅峰”。

季礼兄弟四人,他是老小。季礼十分贤能,是有名的君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他,季礼坚决拒绝,说:“不能坏了长幼有序的规矩。”他父亲只好把王位传给老大。他大哥继承王位后,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老二,老二又传给老三,目的是想最终还是要把王位传给季礼,以完成父亲的心愿。吴太伯的高尚道德,在其后代身上,又一次得到体现。

有一次,季礼奉吴王之命,出使各国。他先到了徐国,受到热情接待。徐君十分喜欢季礼随身佩戴的宝剑,拿在手里端详了半天,羡慕得不得了。徐君知道,这是季礼心爱之物,心里留恋,嘴上没敢说。季礼明白徐君的心思,想把宝剑送给他,但因为还要到其他国家访问,身佩宝剑是重要礼节,不可缺失。季礼心里许诺,完成任务之后,一定回来把宝剑送给徐君。

几个月以后,季礼完成了出使任务,又专程来到徐国。没想到,徐君已经生病死了。季礼来到徐君坟墓,祭奠一番之后,把宝剑挂在墓前树上,郑重地说:“我按照当初心里的许诺,现在把宝剑送给您了。”随行人员不解,说:“徐君已经死了,再送他宝剑,还有什么用呢?再说,当初您并没有把心里的许诺说出来呀。”

季礼很认真地说:“做人就要讲信义,信义是发自内心的。当初我心里已经答应徐君了,不能因为他死了就食言,那就违背自己的心愿了。”众人都很受感动,说:“嘴上没有说,仅在心里的许诺,季礼都能够遵守,这应该是讲信义的最高境界了吧”。

父亲和丈夫谁更亲

郑厉公时期,大臣祭仲专权。祭仲在厉公父亲郑庄公时期就执掌大权。庄公很信任他,当年郑国射伤了周桓王肩膀,就是派祭仲去慰问的。郑厉公对祭仲专权很不满意,但没有别的办法,就找来亲信雍纠,命他组织一帮人暗中下手。雍纠是祭仲的女婿,本不想接这差事,但君命不可违,只好悄悄找了一些人,准备找机会刺杀祭仲。

雍纠安排好以后,回到家中,一见妻子,想到要杀她父亲,立刻浑身不自在。雍纠和妻子感情很好,他的反常举动,自然逃不过妻子的眼睛。妻子问他有什么事,雍纠支支吾吾不肯说。他越不说,妻子越要问,并说:“咱们夫妻这么多年了,彼此恩爱,你就是有天大的事,也不该瞒着我呀。”

雍纠被妻子追问得没有办法,只好叹口气,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说完,抓着妻子的手叮咛道:“你千万不能说出去,你要说了,我肯定就没命了。”妻子万万没有想到是这种事,愣了半天,没有缓过劲来,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流泪。

呆了半天,妻子说:“这事,能不能不去干啊?”雍纠说:“没有办法,违背国君的命令,就得死。再说,我不去做,国君肯定还会派别人去干。”然后,又再三叮嘱妻子,千万不要说出去。妻子泪汪汪地看着他,说:“放心吧,就是我死了,也不能让你死啊。”

妻子一晚上没有合眼,脑子里一团乱麻。这事实在太大了,要说出去,丈夫就得死;如果不说,父亲就没命了。妻子的脑海里,一会儿浮现出父亲的慈爱,一会儿又是丈夫的恩爱。两边都是她的亲人,到底谁更亲呢?这道选择题太难了!

一大早,妻子就跑去找母亲,一见面就问:“母亲,您说,是父亲亲,还是丈夫亲啊?”母亲漫不经心地回答:“都亲”。妻子又追问:“两个比起来,哪个更亲?”母亲说:“当然是父亲更亲了,因为丈夫没有了,可以再找,而父亲只有一个。”

妻子一听,号啕大哭,母亲忙问是怎么回事。妻子哭着说:“我只好对不起我的丈夫了”,就把事情向母亲说了。母亲没有听完,就急红了脸,顾不上哭倒在地的女儿,马上跑着去找祭仲了。祭仲大吃一惊,迅速调集兵力,把雍纠那伙人全部杀死了。同时,把郑厉公赶到边界的栎邑居住,另立了新君。

雍纠死后,妻子伏尸大哭,悲哀欲绝,随后悬梁自尽。死前,她给父亲留下遗言,请求与丈夫埋在一起。祭仲老泪纵横,满足了女儿的心愿。

大家听说此事以后,都说妻子做得对。因为她选择了父亲,就是选择了孝,“百善孝为先”。同时,她为丈夫殉命,也体现了义和节。

守孝三年和守孝一年

孔子有个学生,叫宰予。宰予口齿伶俐,能言善辩。一次,他问孔子:“父母死了,是守孝三年好,还是守孝一年好呢?”孔子说:“当然要守孝三年了,这是礼仪。”

宰予说:“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会耽误很多事情。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义必定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定败坏。而一年时间,也不算短,一年内谷子从种到收都成熟了。所以,我认为守孝一年就可以了。”

孔子问:“如果只守孝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予回答:“心安。”孔子说:“既然你感到心安理得,就可以这样做。”宰予高兴地退出去了。

宰予走后,其他的学生问孔子,宰予讲的对不对?孔子说:“从他那个角度说,有一定道理,但从仁义角度说,就完全没有道理了。因为父母养育孩子很辛苦,孩子生下来,要三年才能离开母亲怀抱。所以,应该为父母守孝三年。而宰予觉得,守孝一年就不算短,而且还心安理得。我断定,他不是一个仁人君子。”学生们说:“您怎么不用这个道理教育他呢?”孔子说:“对不仁义的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后来,宰予做了齐国大夫,参与谋反被杀,还被灭了族。孔子为有这样的学生感到耻辱。

小事情引发大灾祸

郑灵公手下,有两个大臣,一个叫子公,一个叫子家,灵公经常召他俩吃饭喝酒。郑灵公喜欢任性,没有国君的威严。一天,子公、子家在一起聊天,他俩关系很好。忽然,子公的食指颤抖了一下,就对子家开玩笑说:“我的食指一动,就有好东西吃,很灵的。”子家不信。这时,郑灵公派人请他俩入宫。子公说:“一会儿到了宫里,灵公一定会请我们吃珍异食物。”

他们进宫一看,果然摆好了宴席,其中有一锅汤。原来,楚国送给灵公一只大鼋,郑灵公让人杀了,煮了一锅鼋汤。子公一见,哈哈大笑,对子家说:“你看,灵不灵啊。”子家也跟着笑起来。

郑灵公问为何发笑,子公就把以上情况说了。郑灵公也笑了笑,心里却在想,你说手指灵,我偏不让你灵。于是,让其他人都喝汤,唯独不让子公喝,还嘲笑子公,说:“这回,你手指头还灵吗?”子公很生气,把手指头伸到锅里,沾一下,往嘴里一抹,说:“看,我吃到了,还是灵吧。”这当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郑灵公发火了,大骂子公,宴席不欢而散。

事后,郑灵公越想越气,就找人商议,想杀掉子公。子公听到消息,与子家合谋,决定先下手为强,带领族人冲进宫去,杀死了郑灵公。

事后,老百姓都说,国君和大臣都不正经,为了一点小事,就闹成这样。看来,郑国快要完了。

一时激情杀国君

宋国有个将军,叫南宫长万,他孔武有力,很受国君宋闵公器重。不料,在一次对鲁国作战中,南宫长万做了俘虏。经过宋国请求,鲁国把他放了回来。从此,宋闵公就不那么器重他了,有时还讥笑他。南宫长万窝了一肚子火,又不好发作。

有一天,宋闵公与南宫长万在一块下棋,闵公又嘲笑他当俘虏之事。南宫长万一下子血涌脑门,恼羞成怒,抓起棋盘,砸向闵公脑袋。南宫长万是个大力士,一下子就把闵公脑袋砸开了花,脑浆都迸了出来。南宫长万自知闯了大祸,赶紧往外跑。闵公卫队拦不住,南宫长万一口气跑到了陈国。

宋国派人贿赂陈国,陈国使用美人计,灌醉了南宫长万,把他手脚捆住,再用皮革裹上,送回了宋国。宋国立刻把南宫长万处死了,为宋闵公报了仇。

老百姓都说,这世道真变了呀,随随便便就把国君打死了。

一碗羊汤见人性

有一次,宋国和郑国打仗。开战之前,宋国司马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犒劳将士,每人一碗羊汤。华元一时疏忽,忘记给他的车夫羊斟一碗。羊斟心怀不满,就想报复。

等到开战之日,两军按照约定,排好阵式,即将开打。忽然,羊斟回头对华元嘿嘿一笑,说:“喝羊汤,你做主;驾车,我做主。”华元听了,感到一头雾水。不等华元明白过来,羊斟扬起鞭子,打马驾车,向郑军阵地跑去。

郑军纷纷围了过来,华元毫无防备,稀里糊涂做了俘虏。郑军趁机向宋军冲杀过去,宋军没了主帅,自然溃败。华元是宋国重臣,宋国打算用一百辆战车、四百匹马赎他回来。东西还没送到,华元自己逃回来了。

华元进城以后,在街上偶然遇到羊斟。华元是君子,不想与羊斟计较,还有意为他开脱,说:“那天的事,是不是你的马受惊失控了?”没想到,羊斟仍然忿忿地说:“不是马惊了,是我故意的。你不给我羊汤喝,我就要你好看。”说完,羊斟就跑出城,逃到鲁国去了。

老百姓都愤怒地说:“羊斟不是人,为了那么一点私怨,就让主帅当了俘虏,使国家战败。羊斟哪里还有一点人性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