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相信所谓的专家吗?过去,他们象征着知识、权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先锋,但最近这些年,一连串的学术造假事件,让“专家”的光环彻底破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翟天临的“知网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事件的主角都来自顶尖学府,拥有教授、博导等头衔,他们顶着专家的名号,实际上却在进行造假,欺骗公众!

现在,国家也看不下去了,公开批评这些学术不端行为,21位专家,15所高校,一夜之间名誉扫地,但竟然没有一个人值得同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些专家是谁,他们究竟做了什么?这背后又隐藏了多少被掩盖的学术丑闻?

一、专家变“砖家”

“专家”这个词,你仔细想想,曾经是多么高大上,老一辈人提到专家,谁不是竖起大拇指,那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学识,代表着你在某个领域是顶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专家是社会进步的引擎,是解决问题的法宝,是人们心中的定海神针,你想想,以前央视的节目,哪个不是专家坐镇,从天文地理到日常生活,专家给你讲得一清二楚。

像蒙曼老师,北大博士,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讲解诗词,那真是旁征博引,口若悬河,被称为“隋唐第一女学者”,一点也不夸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三农专家”温铁军,经济管理博士,二级教授,整天为农民兄弟发声,农村教育、医疗、甚至农民进城问题,他都敢说敢评,是真心实意为农民好。

但现在呢,专家这个词,怎么就变味了呢,打开手机,各种专家满天飞,什么“成功学专家”、“情感专家”,还有各种“砖家叫兽”的段子满网都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可气的是,有些所谓的专家简直就是“披着羊皮的狼”,顶着各种光鲜亮丽的头衔,但干的都是些坑蒙拐骗的勾当。

当年翟天临一句“知网是什么”引爆全网,不仅撕开了学术圈光鲜亮丽的袍子,更是露出学术界腐烂不堪的内里,一时间论文抄袭、高考成绩造假,他的“高材生”人设轰然倒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不止娱乐圈,学术圈的“水”深着呢,就在今年1月,华农大学“116学术造假事件”,11名学生联名举报导师黄某某,125页的举报材料,字字泣血,句句诛心。

这无疑揭露了黄某某数据造假、论文拼接、以权谋私的丑恶嘴脸,令人气愤的是,他还以毕业作为筹码,威胁学生噤声,简直不配为人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可怕的是,他们绝非个例,这背后是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是整个社会对学术诚信的漠视和纵容,是无处不在的“破窗效应”。

就在今年4月,学术界再现地震,21位专家各个来头不小,顶着教授、博导、院长之类的头衔,做的却是些抄袭、造假、拉关系的勾当,这次逼得国家都出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21位专家现原形

这次被通报的案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从申请环节的请托评审专家、编造项目申请书,到项目执行期间虚假申报进展、违规使用经费,再到发表论文时的买卖论文、伪造数据、图片剽窃,简直是把学术不端行为玩了个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先说说这个请托评审专家吧,这可以说是学术圈里公开的秘密了,有些“老油条”为了拿到项目,四处打听评审专家是谁,托关系、送礼,甚至直接赤裸裸地明示暗示。

就拿北建大的季节来说吧,为了自己的重点项目能顺利过关,可谓是煞费苦心,不是组织线上会议收集评审专员信息,就是各种旁敲侧击,就差把“求过”两字刻在脑门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华电力大学的杨立军,接连两年申请的重点项目,都用同样的套路,真当基金委的评审专员是吃素的么,好在最后被取消三年的参赛资格,并允以批评通报。

论文造假更是学术圈的老鼠屎了,宁医大学的成江,为了发论文,竟然花钱买实验数据,还把别人的名字署上去,真是学术造假一条龙服务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医的汪霄、陈哲灵更离谱,直接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来发表,还有郑大的申思宁更绝,一篇论文反复投稿,不同期刊都敢发,这是真把学术期刊当成了“水刊”。

当然,也有一些“聪明人”选择另辟蹊径,比如同济大学的李明,论文数据乱七八糟不说,还把别人的基金项目号标注在自己论文上,这波操作真是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些,还有山大教授王传新,曾经的土木工程领域专家,如今却成了学术造假的典型,6篇论文,图片素材混乱,实验数据造假,学术声誉毁于一旦。

也有中南大学章忠强和谭笑,一个剽窃素材,一个盗用图片,双双被通报批评,更是有江南大学张聪,为了给论文镀金,竟然虚构国际合作,伪造外国作者,最终被学校除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剩下的也就不一一通报了,这21人的不端行为曝光,不禁让人深思:为什么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

三、乱象因何产生?

说白了,还是利益二字在作祟,在“帽子”和“票子”的诱惑下,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将学术道德抛之脑后,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在“唯论文”的评价体系下,论文成了硬通货,谁的论文多、影响因子高,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荣誉。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就开始动起了歪脑筋,把学术研究当成了晋升的工具,“灌水”成了家常便饭,“一稿多投”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甚者,还有一部分人直接抄袭、剽窃别人的成果,把别人的心血据为己有,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学术规范的践踏,更是对学术道德的亵渎。

当然,监管机制的缺失也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和项目级别,而对实际质量和价值关注不足,导致一些人为了完成考核指标铤而走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如何才能遏制学术不端的蔓延,重建学术诚信呢?

其实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先要打破“唯论文”的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原创性和社会效益,而不是仅仅看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

并且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引导学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道德规范,更要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认为

学术不端,如同寄生虫般,悄无声息地蚕食着学术的根基,重建学术生态是眼下必要做的事情,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重建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让“良币驱逐劣币”成为学术界的常态,让学术之光照亮社会前进的道路。

参考资料:陇东学院2024-07-19 《涉及多所高校!一批学术不端案件被通报》人民日报2019-02-11《翟天临涉“学术造假”,原文作者称“论文被整段抄袭”》中国新闻网2024-01-18《11名学生联合举报导师,“不愿带着污点毕业”》新华社2024-04-28《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频频曝光,背后存在哪些问题?》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11-13《治理学术不端乱象不妨下猛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