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和学校作为两个独立的教育场所,都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整合之后,学生可以得到更为全面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近年来,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日益丰富多彩,馆校合作给教育带来更多新的想象空间。

不断解锁新花样

又是一年开学季。暑期的“文博热”还未散去,博物馆“花式”进校园又成为一个热门文化现象。

8月29日,“山东博物馆文化夜暨第二季带着家乡‘文物’上大学”活动顺利落下帷幕。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走进山东博物馆的展厅,听专家讲解文物知识和文创设计思路,以文物为灵感源泉,最终设计出10件学生们心目中最具山东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文物衍生品。经过专家团的评审,以双松图轴为蓝本设计的方巾脱颖而出。山东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这些文物衍生品为契机,引导“准大学生”们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并在未来的求学之路上,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带入更广阔的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日,一年一度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如期而至,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甲骨窖穴为千万学子们介绍古文字演化至今的历程,又从查海遗址石堆龙、仰韶遗址蚌塑龙、红山文化蚌龙等一系列考古发现,将中华龙图腾的演变发展娓娓道来。

除了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近文物,一些地方还把博物馆“搬进”了学校。9月2日至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展进校园巡展”系列活动走进北京市丰台第八中学和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

自然类博物馆同样活跃。9月2日,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上海教育出版社,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举办“开学第一课”活动。结合上海自然博物馆专家编写的“小小博物家”丛书,专家们与学校老师一起,将博物学等科学内容引入学校,融入课堂。

开发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利用博物馆资源空间开展特色品牌活动、学校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在全国各地,博物馆进校园活动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博物馆是“立体的百科全书”。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但是在教育资源方面却有着非常显著的限制;博物馆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历史、文化、人文、艺术、科技等教育资源,但是在专业性教育方面稍显不足。发挥各自优势,起到互补作用,则是二者融合的重要意义。

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馆校合作在欧美国家就已初露端倪。进入21世纪,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史密森博物学院等知名博物馆,开始尝试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到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如今,美国80%的博物馆开展覆盖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育项目,博物馆每年为学生提供数百万小时的服务时间。

在我国,早在1905年,张謇在筹建近代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时,就特别提出博物馆辅助学校教育的功能。2001年,教育部提出“学校应广泛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博物馆等”。2020年,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通过对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博物馆教育的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的组织保障四个方面,推动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体系的整合。在政策支持下,博物馆进校园取得显著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藏品资源到教学资源

博物馆进校园是门大学问。想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显然不是进校园办几次展览、开几场讲座那么简单,毕竟青少年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对深奥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掌握的。博物馆进校园的重点,应该是想方设法培养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兴趣、对知识的认同,为他们打开一扇人生之门。这种培养不是一次参观、一次活动、一个项目就能达到,而是长期潜移默化,一以贯之地坚持。

博物馆藏品资源向学校教学资源转化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博物馆进校园的效果。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对博物馆及学校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是必选项。例如,在学习历史课时,博物馆可以针对教材内容推出一系列编年史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先分组自行查阅资料,然后选择感兴趣的文物,通过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挖掘与文物有关的历史故事,自主设计情景,表达所思感悟,从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感受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物理教学中,科技类博物馆可以通过建设科技实验室、利用放大的物理模拟设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

建立专业的博物馆教育团队,则是提高博物馆进校园质量的关键。博物馆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团队,该团队应由具备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组成,从而确保他们能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只有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根据博物馆环境、藏品、展览等,综合考虑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动手实践等方式,才能让博物馆进校园有趣有效,这就需要团队人员既懂文博又懂教育。想做到这点,各地教育、文物部门可以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通过教师研习、双师课堂、短期培训、联合教研等方式,使博物馆教育人员了解学校教学内容,中小学教师了解博物馆教育资源构成。

与此同时,博物馆和学校之间还要建立一个机制,确保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一方面,博物馆可以将馆藏文物、资料、设施信息共享给学校;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将课程设置、学生需求等信息与博物馆及时反馈,从而确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运行一段时间后,博物馆还可以征集学生和老师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反馈,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以此提高活动针对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远郊地区的青少年而言,平时参观博物馆的机会较少,他们很难接触并享受到城区青少年所拥有的文博资源和服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对博物馆的渴望更加强烈。重点关注这部分群体的需求,设计适合进校园、下基层的流动展览和教育项目,经常性组织开展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活动,让城市娃和乡村娃享受同等的文博资源,是博物馆进校园的应有之义。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