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谈论起经济总量时,中美两国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济的“相互竞争”备受全球瞩目。

近年来,一个很有冲击力的数据引发了广泛讨论:中国的GDP规模现在已跌破美国60%。

另一组数据也耐人寻味: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还不足美元的10%。这两组数据的反差之大,不禁让人发出疑问,在GDP体量如此庞大的背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为什么如此缓慢?

一、GDP总量大,经济就一定强吗?

GDP体量与经济实力,一个是“量”的概念,一个是“质”的概念。就拿中美两大经济体来比较,虽然中国GDP总量一度达到美国的77%,但在很多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还有一定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专利的质量来看,中国的发明专利授权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美国的60%以上,这反映出中国专利大多集中在数量扩张,而在原创性和核心技术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再看产业结构,美国GDP的80%来自第三产业,其中金融、法律、咨询等高端服务业最为发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现在的产业结构里面,房地产占了很大一部分,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科技类的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不能够很好的支撑人民币国际化。

更重要的是,GDP反映的只是经济总量,而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更为关键。美国多年来保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而中国经济长期依赖出口导向型增长,内需不足。

这种内外失衡的增长模式,虽然能带来可观的GDP增量,但也埋下了长期风险。

汇率波动下的GDP“变脸术”。

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剧烈,也让GDP数据出现“变脸”,以美元计价的中国GDP,实际上隐藏了汇率的“杠杆效应”。

就拿2022年来说吧,美联储突然变脸,疯狂加息,美元指数因此水涨船高,一度飙升至20年高点。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年初的6.36一路跌至年底的7.18,贬值幅度超过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人民币计价的GDP增速达到了5%,但是如果换算成美元的购买力,对人民币来说会有一个很大的折扣,因此中美的GDP差距在短时间内被迅速的拉大了

不过拉长时间来看,汇率不是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通过数据显示,在一三年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中国GDP占美国的比重就已超过了70%。

汇率因素放大了中美实力差距,但从更长时期看,中国经济赶超的大趋势并未改变。

人民币支付份额远落后GDP占比,问题出在哪?在全球支付货币中,人民币的使用份额远不及其经济体量。2022年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仅占2.29%,排名第五,只有美元的十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经济规模小得多的英镑和日元,支付份额都在3%以上,把人民币拉开了距离。

根本还在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对跨境资本流动管制较严,人民币国际市场认可度不足,再加上美元很长时间都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标准,想要撼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SWIFT数据可能低估了人民币实际使用规模。近年来,中国加快了CIPS建设,与更多国家实现了本币互换,人民币跨境结算有了新的渠道,但由于交易数据不透明,这部分并未完全反映在SWIFT统计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透过GDP和汇率数据,大家看到的只是中国经济的一个侧面。要客观评判中国经济实力,既要看总量更要看结构,既要看增速更要看质量。

二、外需依赖症,内需“养不大”?

中国经济的一大“通病”,就是过度依赖出口,内需长期不足。尽管近年来内需的贡献在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这种外需依赖的经济结构,很难支撑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美差异也很明显。2021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54.3%,而美国高达68.4%。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国内消费撑着,而中国出口仍然占据主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外需拉动,人民币的国际需求从何而来?只有内需强劲,才能为人民币争取更多“用武之地”,否则即便中国GDP总量再大,人民币也难以真正走向世界。

中国金融开放总体呈现出“易进难出”的特点。外资进入有限制,而居民和企业将资金汇出则更不容易,这种不对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的双向流动,没有自由流动的货币,很难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WIFT、CHIPS等国际支付清算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为美元服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美元“一家独大”的格局下,人民币要“另起炉灶”谈何容易?近年来,中国推行“去美元化”,但收效甚微。2016年,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也未能撼动美元霸主地位。

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大宗商品计价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这种格局短期内“难以动摇”。

三、美元江湖地位难撼动,“去美元化”谈何容易

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江湖中”,美元是当之无愧的“武林盟主”。多年来,美国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频频祭出“金融大棒”,对他国实施经济制裁。

面对美元的“花式脚法”,许多国家早有“去美元化”的想法,但收效甚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就曾誓言要摆脱美元依赖,2018年初,俄罗斯宣布将美元资产份额从45.8%降至21.9%。

但仅仅两年后,俄罗斯的美元储备又“反弹”至30.7%。可见,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下,“去美元化不容易。

再以原油交易为例,目前全球超过80%的原油都是以美元计价结算。曾经有过用欧元、卢布等货币结算原油的尝试,但都未能撼动美元的主导地位。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放弃使用美元,去承担汇率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美元化,中国从来都不是“开玩笑”的,也不是打打嘴炮。近几年,中国已经很多国家达成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很多的贸易活动,在结算的时候都是用人民币直接进行结算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去美元化。

不过在全球贸易体系大盘子里,这种“去美元化的比重还是杯水车薪。

面对美元一家独大的格局,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注定荆棘丛生,但长期来看,人民币仍有望在国际货币舞台上“C位出道”。

人民币“超英赶日”,指日可待?

从现实来看,人民币要“超英赶日”还为时尚早,但从趋势上看,人民币有望赶超英镑和日元,跻身全球前三大国际货币行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国力节节攀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也在水涨船高。2016年,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范儿”。如今,人民币已是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

2021年全球央行配置人民币资产规模达到3132亿美元,同比大涨40%。随着“人民币”成为更多国家的选择,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将与日俱增。

再来说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这个专为人民币量身定制的“专属通道”,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的清算服务,也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了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2015年上线以来,CIPS参与者已经突破1200家,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CIPS网络不断扩大,人民币的全球“朋友圈”也越织越大。

人民币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前景依然光明。不过,人民币国际化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急于求成,归根结底人民币能否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还要看中国自身的改革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所言:“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经济搞上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内功练好天下我有。

要加快经济转型,从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消费拉动型经济。中美GDP增速的差异,反映出两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区别,长远来看,唯有内需强劲才是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助推器”,只有互利共赢的开放才能赢得更多盟友,吸引更多资本。

结语

从眼下的数据看,中美经济差距似乎在拉大,但放眼长远,中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美国,两国GDP总量的差距还在持续缩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元霸主地位表面看起来稳固,但也并非“不可撼动”。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货币的霸主地位都不是“一辈子”的。19世纪英镑称霸天下,20世纪美元取而代之,如今人民币崛起,美元还能当多久“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