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面,大碗,多点葱花”“泡菜好没”......9月4日晚8时30分,虽然已错过了大多数人的饭点,但在位于南安街路口的“苏曹记白沙臊子面”,仍然时不时有顾客掀开厚重的门帘进入店内,不少人点餐之后,轻车熟路地开始夹泡菜,拿饮料,显然不是第一次光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面店的厨房与大堂是贯通的,苏承禄认为做面的过程要随时经得起顾客看。记者 苏展 摄

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占据了老板苏承禄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在这个包含厨房也只有二三十个平方的门面,面馆人员两班倒,营业时间从早上6点持续至凌晨3点半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为顾客送上面条后,苏承禄经常会与客人聊上几句,面店如今也有了牛肉、肥肠、猪油小面等更多品种,适宜了更多的人群。记者 王明 摄

谈及最近持续的高温天,苏承禄坦承,“没有对生意造成什么影响,最近五六天甚至略有上升。”对此,他也与员工有过分析,营业时间长,空调制冷环境好,天气热了,一些同行也缩短了营业时间,造成客源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早就练就了“一抓准”的技艺,但只要时间允许,面条下锅前,苏承禄就爱称上一称,“老顾客多,分量更要确保”。记者 苏展 摄

而最重要的是,来吃面的,大部分是熟客、回头客,“甚至有人专门开车过来吃上一碗”。

原因无他,“白沙臊子面”,几乎成为了许多江津人的记忆中“儿时的味道”——这一最早起源于白沙镇的面食,正式挂牌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897年,传到苏承禄这里,已经是第三代。而从2009年落户江津城区,在偏于一隅的南安街口开店后,即使一年四季几乎每天都能卖出数百碗面,苏承禄也没有考虑门面搬迁,“大家都认熟了,熟门熟路,就不折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店墙上悬挂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老字号”等荣誉也昭示着这一品牌的厚重。记者 苏展 摄

与许多人认为面食易上火,热天不宜吃的概念有所不同,“苏曹记白沙臊子面”基本无淡旺季的明显区别,“臊子包含野生菌、豆腐干、鸡蛋、大头菜、鲜猪肉,口味以清淡、鲜香为主,大多数时候吃着并不会有发腻、上火的感觉。”苏承禄说,最早“白沙臊子面”是从传统“八大碗”中的“虾羹汤”演变而来,甚至在民国时期登上过冯玉霞、宋美龄、邓鹤年等名人的餐桌。

而从儿时跟着父母学做面到如今,苏承禄也已57岁了,每逢白沙镇,甚至江津区举办文旅活动,他与“白沙臊子面”基本都是要出席的嘉宾,“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类的荣誉也在面店墙上挂了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承禄在为臊子面调料,他的第六名徒弟在旁边认真学习。记者 苏展 摄

“老祖宗的手艺我有义务传承下去”数年前,苏承禄开始收徒,如今也有徒弟在外地开始经营“白沙臊子面”,而他的大儿子从重点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小儿子也在重点中学就读,但每当两个儿子有时间到面店时,他都坚持要“督促”孩子们上灶台练习,“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可以不做面店,但这份手艺他们不能丢。”

也许,承载着文化的记忆,就在这样的坚守中传承。

记者: 苏展 实习记者: 贺 雪

编辑:罗梅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贺宝胜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