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火到海外的好处之一,就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都可以用这个话题作为【下酒菜】。

如果对方恰好还是个中国迷,那这道【菜】,能下的【酒】就真的太多了。

喝酒的时候,新加坡的小哥问了个问题:这次黑神话能这么火,是不是因为比较黑?从神话的背面,讲了个黑故事。

我说:黑神话能火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是中国第一款3a的特殊身份,比如猴哥这个ip,比如游戏和互联网市场2024年没领军的游戏等。

但把神话反着说,确实是能引发很多人兴趣的一个原因。一个黑,确实切中了年轻人的【痒点】。但最主要的是,你要结合上面说的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想想这个【黑】要传递的【导向】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这小十年,【魔道】的故事开始增多,很多极具性格特点的反面角色让人印象深刻。魔和黑,也不在作为一个负面的符号出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特征,也让这【黑】反而多了一些特殊的魅力。

中国文化中,最为出彩的当属太极概念。循环与两仪(划重点,不是二极管)贯穿了中华文化的始终,也奠定了【中庸】的思想底色。

所以中国文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圆润和包容,想要达到一种圆满。甚至于是自成一体,化吾为王。

而圆满的概念,本质上就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行为。通过把不适合自己,不属于自己的排斥出去,让自己形成自循环。

所以要修,要斩,要破,要破七情断六欲,追求真我。

这种想法有没有错呢?

肯定是没错的,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不排除出去,就一定会内耗,最终导致自己这个系统的崩溃。

但是:

这个想法有个前提,被人为的去除了。导致于这套的说辞,让人怎么看,怎么不舒服,也才有了【魔】的概念。

那是什么前提呢?

就是你得先有东西,才能进行排斥。守正出奇,知黑守白,都不知道什么是正奇,也不知道什么是黑白,守个本心,又修个什么玩意?

所以中国文化从来不在乎你天生是好人还是坏人,也不讲究避世主义。而是鼓励入世修行,以红尘炼心修性,知本我而求其真。

入世,是基础。

体验,是筑基。

闭门造车这种事,是中国文化最鄙夷的行为。甚至于从任何一个角度,你都找不到这个成语的正面解读方法。

所以这些年突然冒出来的【魔】,就是这个前提的具体化表达。也就是不要在乎什么对错,不要在乎什么正邪,你先去做,先去看,看了做了就有了答案。

然后有你心中的正邪,也就有了你自己的那条道。符合的留下来,不符合的剔除出去,什么时候能言行一致了,就是你得到自己的【道】了。

那么为什么,

【魔】在以前都不是什么好词呢?

还是那个前提的原因,因为要经历,所以就是变量。入世为的是求道,求道自然就有道争。

有你要的他也要,

有你不要的他也不要,

有你要的就是他的,

有他不要硬塞给你的。

有争斗,自然就有损耗,就要管理。而大道含小道,小道含左道,左道含旁门。要去管理,就是外允,外允就是外耗。道有外耗,一样还是不圆满。

所以得【道】者,期望的就是静。无争,无斗,无抢,无予无取,恒古循环。

【魔】自然也就不是什么好词。

但是对于后来人来说,经历就是【求道】的过程。不让经历,怎么求道?跟着师傅修,就能得道?师傅得【道】圆满,徒弟坐修【枯禅】?

师傅的经历是师傅的经历,师傅说了多少真多少假,又是师傅的选择。而师傅真的了道,外允则耗,又怎么会分出一条同等的【道】来?

不是自己的道,得不了。

修的是他人的道,自然又免不了争一争。不开门不对,而锁门就更不行。【道】门越高,门下的【魔】也就越多。越想锁,外耗也就越强。

所以说这些年【魔】的概念怎么越来越多?【魔】也洗去了那些负面的特征。

其实也是各位师傅看明白了,镇了多年,能化的都化干净了。镇不住的,索性都放出去。师傅外允内化这么久,自身圆满都有缺了。

索性都放出去,若弱者先归家,则道补道缺。若强者脚踏筋斗云归来,若走的不是【逍遥游】,而是【帘洞窟】,那自有下一个【天命人】等他。

中国神话中,神魔没有高低之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正邪却从来都有强弱之别,邪不压正。

那么什么是正呢?

两仪之上,还有个一。一为什么要化二,二为什么要生三?

其实这就是太极中很有趣的一个点:阴阳鱼是转的,并不是定的。正转为吸,倒转为斥,两仪轮转为极。

正,为真,整,镇,甄,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