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出生在豫南地区一个交通不便的小村子,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从我记事起就天天喝红薯面糊糊,吃红薯,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几次白面馍馍。

日子虽然过得艰辛,但父母很看重读书,他们想让我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父亲时常说,“看你小姑多有出息,书读的好,也不用下地被太阳晒了,还吃喝不愁……”

父亲经常在我们面前提小姑,就是激励我们姊妹几个努力学习,将来像小姑一样吃上“皇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小姑是我奶奶从地头捡回来的,捡回我小姑家后,他们也儿女双全了,这个家也算圆满了。

全家人都把我小姑当成亲生的养,甚至比亲生的都要疼爱。三个哥哥把最好的都留给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

尤其是我父亲,他比小姑大八岁,小时候走到哪里都带着小姑,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他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了小姑,自己每天都是饥肠辘辘。

我小姑最依赖的人也是我父亲,长大后有什么事也会和我父亲商量,父亲虽然没读多少书,但总能给她提出中肯的建议。

因为家里穷,我父亲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回家放牛了,我两个叔叔勉强小学毕业,只有我小姑一个人上了师范。

其实我小姑能过上好生活多亏了我父亲,也可以说她是我父亲供出来的。

我爷爷病逝那年,我父亲和二叔已经不上学了,三叔上五年级,小姑才八岁,刚刚上小学一年级。

我奶奶身体又不好,家里的担子都落在了父亲和二叔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里连饭都没得吃,我奶奶就不想让我小姑上学了,她说女孩上学没有用,早晚是要嫁人的。

可父亲却说,“小妹聪明,不上学太可惜了,就算咱们苦点累点也不能耽误她的前程……女娃有本事了一样可以光耀门楣……”

奶奶被父亲说动了,就同意小姑继续读书,而我三叔因为贪玩没有考上初中就不上了,回家帮助哥哥们干活。

我小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父亲结婚,我母亲看重的是我父亲的忠厚善良,结婚时什么东西都没有要。

我二叔也到了适婚年纪,定亲结婚要一笔不小的花销,我奶奶又有了让小姑退学的打算。

她说,“老二的媳妇还没有着落呢,接下来还有老三,这一桩一桩的事都少不了要花钱呀………小妮这学就别上了,一个女娃读到五年级已经很好了……”

二叔也说,“就是,饭都吃不上了,还上啥学?不如早点回来参加劳动,也不枉我们养她这么大……”

三叔说,“妮子上学没有,长大嫁人了就是别人家的了,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他们说的似乎都对,因为家里条件实在是不允许呀,可我父亲还是不甘心。

父亲为了说服一家人举例子摆事实,希望能让小姑继续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奶奶也是心疼小姑的,最终还是同意了让她继续上学。

只有二叔的反对最强烈,因为意见不一致,他和我父亲吵了一架,说让我父亲自己供我小姑读书,其他人不会管的。

也是因为这次吵架,就把家分开了。那时候还没有我,我父母和我小姑分在了一家。奶奶和两个叔叔一家,家里的老房子也给了奶奶他们。

分家第二年就包产到户了,我父亲考虑到两个叔叔没有成家,就把我家的地给他们二亩,我家就剩下一亩多地了。

那时我已经半岁了,我们一家四口人只有一亩多地,这点地连口粮都不够!对于父亲的做法母亲也有满腹怨言,但她当初看上的就是父亲的厚道善良,自己选的人也只能认了。

为了多收粮食,我父亲又开了几亩荒地,可没钱买肥料,粮食的产量很低,每年的口粮依然不够吃,还要供小姑读书,日子过得很艰难。

每年冬小麦种到地里之后,父亲就会赶着毛驴车去湖北山上砍柴,然后下乡换大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冬天父亲都是在拾柴和换米的路上。大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父亲走到哪里就睡到哪里,身上都长出了很多冻疮。

腊月二十几的时候,父亲才拉着一车柴火和换的半袋子大米回家。

我两岁那年冬天,父亲换了大米回来,我看着馋的直流口水,母亲心疼我,就悄悄的抓了一把大米给我熬了一碗粥喝,父亲知道这事后就埋怨母亲不知道节省,说小妹的学费全靠这些大米了。

母亲跟着父亲吃苦受累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可那次她忍不住了,第一次和父亲吵了一架,那时候母亲还怀着妹妹呢。

父亲很愧疚,他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不起妻子和孩子,可他实在是没有办法呀!父亲蹲在墙根,抱住头不说话。

小姑也知道哥嫂的不易,她学习很努力,从来不和别人比吃比穿,只知道埋头苦读,中考成绩超过高中录取分数线几十分,但她却选择了去上师范。

她想早点参加工作,减轻我父母的负担,我父亲劝说不了,也只能随她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小姑师范毕业就被分配在乡中学教书,那时她已经十九岁了,也到了该嫁人的年纪。

小姑是吃“皇粮”的人,当然要找个门当户对的,这点父亲帮不上忙,只能靠她自己去找。

小姑说,“你们供我上学不容易,我要好好报答你们,我不想这么早就嫁人!”

父亲说,“你说的什么话?我们供你上学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要你回报,只想着你有以后不再像我们一样受苦受累就知足了……”

小姑参加工作一年没有找对象,把挣到的工资都交给了我母亲,让她补贴家用,可我母亲并没有花那钱,而是攒了起来。

一年后,小姑谈了一个对象,他对象在乡卫生院上班,父母也都是“吃皇粮”的,家庭条件优越,我们一家都为小姑会感到高兴。

我父亲说,“谁说女娃上学没有用,小妹有学问,才能找到这么好的婆家……”

小姑对象的父母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是一头沉,是我小姑是高攀他们家了。

为了让我小姑在婆家活的有尊严,不被婆家人看轻。我小姑出嫁的时候,我父亲找来木匠给她做了写字台,板箱,大立柜等家具,还借钱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母亲把小姑给的钱拿出来给小姑压了箱底。小姑走的时候是流着泪出门的,他说,“大哥,大嫂,你们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父亲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哭啥?开心点……”小姑出门之后,他的眼泪却流了下来。

小姑出嫁之后,也经常会回来看望我们,每次回来都会带好吃的,还为母亲买了花布和毛线,为我和妹妹买头花,给弟弟买玩具。

每次我父亲都要批评她,父亲说,“你都结婚成家了,花钱的地方多着呢,以后不要再浪费钱了……”

小姑却说,“大哥,你和嫂子为我付出的太多了,我花这点钱算什么?你要不让我花,我心里会很愧疚的……”

小姑并不听我父亲的,每次回来依然买很多东西,有时候还会带米面油肉给我们改善生活。

我父亲很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小姑的家庭和谐,小姑再拿东西来他就把小姑赶出了家门,坚决不收她的东西,小姑知道父亲的脾气说一不二,她只能提着东西含泪离开了。

其实父亲的担心不无道理,小姑婆家人本来就认为小姑高攀了,对我小姑就不太看重,她这样总是补贴娘家他们就更不乐意了,说让我小姑以后少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午节前夕,小姑拿着糯米,咸鸭蛋,还有一包白糖回来了。她回来的时候父母去地里干活了,只有我们姊妹几个在家,小姑没有等我父母回来她就离开了。

父亲从别人嘴里听说我小姑的处境不好,就对母亲说,“都是咱们拖累了小妹,让她家庭不和睦,以后还是让她少回来为好……”

小姑每次都是趁我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来的,她也不留下吃饭,把东西放下就走了。

我父亲已经有快两年没有见到我小姑了,他红着眼睛对我说,“如果下次你小姑回来,一定要留下她在家吃饭……”

那年秋天父亲用家里的棉花打了一个厚厚的棉被坯,还让母亲给小姑的孩子做了一套棉衣和两双棉鞋,并且带上几十斤绿豆和豇豆去了乡中学看小姑。

小姑看见我父亲拉着一架子车东西,满脸的汗珠子,她当场就哭了。

就在我父亲去看望我小姑后的第二年,他就突然生病了。

为了给父亲治病,母亲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陪着父亲到处寻医问药。

小姑听说后就回来了,她说要带着我父亲去大医院看病,可父亲不愿意去,他说,“我自己的身体我知道,不用去大医院……”

小姑和母亲都哭着劝说父亲,可他决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

小姑临走时悄悄把三百块钱放在了我家的抽屉里。

母亲没有把钱的事对父亲说,决定留下来给父亲买药,可还是被父亲发现了,我母亲不得不说实话。

我父亲说,“不能因为咱们毁了小妮的家呀,你把钱给她送去……”

母亲眼睛红红的,她说,“现在不是困难吗?先用这些钱给你看病,等你身体好了,咱们挣钱还她……要是你有个三长两短,我和孩子们咋办?

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咋不明白这个道理呢……”母亲说着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他出事了,这个家也就真的完了,父亲含泪留下了小姑的钱。

就在几天之后,三叔居然来到我家借钱了。三叔已经二十六岁了还没有媳妇,好不容易有人介绍一个老姑娘给他,可他拿不起彩礼钱,于是到来我家借钱。

我母亲说,“你大哥这病都两三年了,家里能卖的都卖了,锅都解不开了,哪里有钱?你大哥的药钱还没有着落呢……”

三叔却说,“我大哥供小妮读书,如今她有本事了,不会不管我大哥吧?看病没钱就找她要,顺便多要点,给我娶个媳妇,到时候我还她……”

父亲听三叔说出这样没脸没皮的话,就气的把他骂一顿,三叔就气哼哼的说,“你供应一个外人上学,自己的亲弟弟说媳妇你却不管,这说这过去吗?”

父亲吼道,“你给我出去!”

三叔走后,父亲却给母亲商量,把小姑给的三百块钱给三叔,让他娶媳妇用。

他说,“长兄如父,咱爹走的早,我作为大哥不能袖手旁观呀!”

母亲说,“这可是救命钱呀,你不要命了……”

母亲不想惹父亲生气,就给我三叔送去了二百块钱。

为了给父亲买药,家里的口粮都卖完了,88年春天我家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我就自作主张去小姑家里借米。

没想到她不但不给还把我大骂一顿,我两眼含泪转身离开,小姑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条,跑到街上我打开纸条一看,忍不住崩溃大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