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游戏界的重磅消息——《黑神话:悟空》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不仅吸引了众多游戏爱好者的目光,甚至连平时对游戏不太关注的群体,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款作品。
这不仅是因为《黑神话:悟空》被誉为中国首款3A大作,更在于《西游记》及其主角孙悟空,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传统文化符号之一。
提及《西游记》,大多数国人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些经典的影视形象。
有人将《西游记》视为一部激励人心的冒险故事,然而,这部作品实际上堪称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独特的视角,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批判,使得《西游记》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对社会现象的揭露
《西游记》,虽然被归类为神话小说,却与其它神魔题材的作品有着显著的区别。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并未将神仙佛祖描绘成完美无缺的存在。
相反,他们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性格缺陷和人性弱点。
《西游记》中的神仙佛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人物,而是有着各自脾性、情感和缺点的鲜活形象。
这种描绘方式,实际上是对明代统治阶级和宗教人士的一种深刻讽刺和批判。
通过对这些神话人物的刻画,作者巧妙地将当时社会中统治阶层和宗教领袖的种种弊端和缺点映射出来。
使得《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奇幻的神话故事,更是一部深含社会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
比如作为社会秩序代表的天庭,本应体现出稳定的秩序和强大的控制力,但在书中天庭的天兵天将们多是乌合之众,在孙悟空的面前不堪一击。
作为天庭领袖的玉帝,在面对如此变故的时候也难以保持镇静,最终只能向西方佛祖求援,这都体现出了天庭外强中干的本质。
在师徒四人踏上西天取经的征途之后,他们屡次遭遇从天界降临凡间的妖魔鬼怪。
这些妖精不仅拥有高强的法力,更是心狠手辣,无恶不作。
其中,尤为令人发指的是寿星坐骑白鹿下凡后的一系列行径。
它不仅诱惑国王以孩童的心肝作为药引,更借此机会大肆屠杀无辜百姓,其残忍行径与寿星在天庭所展现的和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对比,无疑是对天庭众神表里不一、虚伪面具的一种辛辣讽刺和深刻批判。
作者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揭示了天界所谓的神明在道貌岸然之下隐藏的丑陋和罪恶,让读者在奇幻的故事背后,看到了对当时社会道德虚伪的深刻反思。
更重要的是,每当孙悟空使尽浑身解数将要战胜这群下凡妖怪的时候,他们的主人或者朋友就会赶来为他们求情。
师徒四人即使被妖怪扇了大比兜,打得满脸是血,那些曾经骑过这只妖怪的神仙们,也会马上出手为这只坐骑解围!
最终“有背景”的妖怪无一人丧命于金箍棒之下,这显然是作者对现实中“有靠山”之人的揶揄。
在《西游记》的叙述中,不仅仅是天庭的众神存在问题,地府的众神也同样不遑多让。
阎罗王,作为地府的最高统治者,面对孙悟空的挑战时显得束手无策,只能无奈地看着孙悟空肆意篡改生死簿,颠覆生死轮回的秩序。
与此同时,地府中的判官珏,在魏征的委托下,竟然私相授受,为唐太宗偷偷延长了二十年的阳寿。
这种行为,无疑暴露了地府内部的徇私舞弊,即使是在传说中代表公平正义的地府,这种以私情为先的做法也是司空见惯。
在中国神话体系中,地府通常被视为是执行生死法则、维护因果报应的圣地,象征着绝对的公平与正义。
然而,《西游记》中的这一情节,却揭示了地府的阴暗面,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中的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强烈反差。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绘,无疑是在映射现实社会中人情往往大于法理的现象,对当时社会风气中权势与私欲凌驾于正义之上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对宗教的批判
中国古代文化自汉代以来便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但在士大夫阶级之外,从唐宋时期开始民众就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
明代寺庙道观随处可见,这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彼时宗教人士并非都是善男信女,其中不乏蝇营狗苟之人,《西游记》也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作为一部讲述求取真经故事的小说,在佛教的形象相比于道教更加正面,但即使如此,作者还是对部分佛教弟子进行了讽刺调侃。
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唐僧即使来到了灵山脚下,但想要拿到经书,竟然还要被阿傩迦叶勒索,最终只能把紫金钵盂送了出去。
而当如来佛祖知道这件事后,他不但没有责难阿傩和迦叶,竟还以之前传经获得报酬不足的故事,来为二人开脱,可见传说中的西方极乐净土,也并非真的尽善尽美。
此外靠近灵山地界的狮驼岭,还被刻画成了人间地狱一般的景象,其中的妖王大鹏鸟更是如来的舅舅,这种描写显然也是对佛教徒口中“无私”、“慈爱”等理念的讽刺,揭露了当时佛教领域存在的乱象。
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西游记》中的形象就更加不堪了,很多妖精在蛊惑国王的时候都化身成为了道士的形象。
这其实是作者对此前嘉靖朝时,皇帝崇信道教,无心处理政事的批判,而那些国师显然是对靠着写青词(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上位的严嵩等人的影射。
在小说的第四十四回中,作者更是让猪八戒等人将道教三清的圣像推入了茅坑之中,还配上了:
三清,三清,… …你等坐久,也且暂下茅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
其中“坐久”,“清净道士”等字眼直指嘉靖皇帝,这也体现了作者对其不闻世态炎凉,一心修道做法的不满和批判。
唐僧代表谁?
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取经团队的核心人物,作者花费在他身上的笔墨仅次于小说主人公孙悟空。
而师徒二人无论在价值观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冲突,这也是小说中最主要的一个矛盾,也让唐僧成为了小说中最重要的讽刺人物。
由于受到了历史上唐玄奘高僧的影响,人们如今普遍将小说中的唐僧看做一名得道高僧。
但事实上书中的唐僧是个十分迂腐的存在,他整日里只会把佛教的戒律放在嘴边。
即使孙悟空打死的妖怪匪徒,也要遭至其批评,甚至几度将孙悟空赶走,而他这种不知变通的特征正是作者最想讽刺的地方。
相较于书中其他的僧人,唐僧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在佛学之外,对于儒家学说也颇为精通。
而这恰恰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士大夫阶级在研读儒家经典的同时,也醉心于佛法的事实。
其实这种士大夫崇佛的现象,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其在明代又出现了全新的时代特征,而这和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息息相关。
王阳明的心学如今依然有着不俗的影响力,在其刚刚提出的时候,更是在明代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热潮。
王阳明的“致良知”,“灭心中贼”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和佛教强调的清规戒律非常类似。
因此两种文化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催化作用彼此交融,这让明代中后期的士大夫开始流行以“道德圣人”自居。
在他们的影响下,凡是对生活现状或是明朝政府统治不满的人,均是因为自己“修养不足”,还会被冠以“不爱国”、“汉奸”之类帽子。
即使这些人提出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也充耳不闻。
这和从不辩明事实真相,一而再,再而三落入妖精圈套的唐僧,又是何其相像呢?
明末的文化氛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压制作用。
心学与佛教理论结合后的产物,成为了统治阶级控制百姓的工具。
人们被教导一定要安分守己,与世无争,这虽然稳定了政治局面,但也让整个社会变得死气沉沉。
而孙悟空作为打破这一规劝体系的存在,体现了天然的抗争精神。
他与唐僧之间的对比,让他的这种特征变得更加明显,其迎合了普通民众对于改变现状的需求,也逐渐成长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英雄图腾。
写在最后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人们多赞叹于其瑰丽的想象以及优秀的文笔。
然而,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场奇幻的文学盛宴,它更深层次地是一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讽刺小说。
通过对书中的细致描绘和深入挖掘,我们得以一窥明代中后期社会的种种弊病,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挣扎和不懈抗争。
为了增强作品的讽刺力度,作者巧妙地塑造了唐僧与孙悟空这一对鲜明对比的形象。
唐僧,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象征着统治阶级的教条与迂腐;
而孙悟空,则代表了普通百姓的智慧与反抗精神。
这一对师徒的关系,不仅展现了权贵士大夫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是对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精神的颂扬。
这种深刻的主题思想,使得《西游记》在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笔者认为,这部作品的影响力跨越了时空,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刘耿大:《略论 《西游记》 中的讽刺》,五邑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