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同是“取经小分队”的徒弟成员,相较于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僧的存在感简直低得可怜。

西行路上一直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就连最后取经成功,加封功劳也只封了“小小的”金身罗汉。

无数观众和读者都忍不住替他喊屈,沙僧却还是一声不吭,冷静老实的好像游戏里的“NPC”。

那事实上,沙僧真的只是西游“镶边角色”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庭派来的“卧底”?

众所周知,唐僧师徒四人,包括白龙马在内,个个说起前身来历都是很有来头的。

但有关沙僧的前身,大多数人的印象只停留在卷帘大将四个字上。

卷帘大将究竟是做什么的?官居何位?重不重要?

对此,沙僧自己有过一番生动描述。

原著第二十二回,也就是大战流沙河之际,孙悟空推说自己不擅长水里的买卖儿,让猪八戒下河与妖精斗法。

八戒一边挥舞着耙子开打,一边不忘记嘴上输出,骂沙僧是个作孽挡路的妖精。

这话顿时刺到了沙僧敏感的神经,一连串的反驳回去——

什么“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自己是修行得道之人,可不是什么没名没姓的山野妖精”、“玉皇大帝便加升, 亲口封为卷帘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太过出色,被玉帝钦点为贴身近臣,端的可是天庭铁饭碗!

虽然这话乍一听很有些凡尔赛,但沙僧和猪八戒确实打斗了两个时辰都难分胜负,可见沙僧还是有点子武力值在身上的,不是睁着眼睛瞎吹。

末了,还是八戒先受不了,嚷嚷着让孙悟空化斋,吃饱了明天再和妖精斗。

沙僧也聪明,知道上岸就是一顿厮打,干脆躲在河里不出来。

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拿他没办法,只能去请观音菩萨相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著中,木叉受观音之命前来降服沙僧,只见他手捧葫芦,半云半雾,径到了流沙河水面上,厉声高叫道:

“悟净!悟净!取经人在此久矣,你怎么还不归顺!”

沙僧一听,忙不迭上了岸,虔心认错,磕头拜师,成了唐僧的第三个徒弟——沙悟净。

至此,取经团队集结完毕。

由此可见,沙僧加入西行队伍似乎格外的顺理成章,拿的也是将功赎罪的剧本。但在影视剧中,都说沙僧因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被贬下界。

堂堂神祇,区区小罪,何至于此?

正因为大家都觉得沙僧遭此劫难属于天庭小题大做了,故而引发了很多揣测。

有观点认为沙僧被贬下凡,加入西行团队是玉帝一早就安排好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寸功未建”沙悟净?

近年来,随着《西游记》影视作品的各种再加工创作,很多人物都被赋予了新的脸谱形象。

就连一贯以“老实”著称的沙僧,也多了一些耐心寻味的意思,不少人说他是天庭派来的“卧底”,他的加入就是一场早有预谋的行动。

为什么会有这种猜疑?

首先,很多读者认为沙僧被贬下凡的理由太敷衍,敷衍到有些蹊跷。

影视剧中,沙僧因为在蟠桃宴上打碎了王母的琉璃盏,所以被贬下界为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看电视,沙僧一出场就是流沙河的大妖怪,坐镇一方,好不威风。

就连孙悟空和猪八戒都对他束手无策,只能请观音降服。

于是观众就觉得沙僧这妖怪做的也挺舒服的,没觉得被贬下界是多么严重的惩罚。

但是在原著中,沙僧打碎的是玻璃盏,玉帝当场发怒,直接要将沙僧斩首,幸亏赤脚大仙站出来求情才免除一死。

即便如此,还是被打下凡间,受困流沙河,每七天就要遭受一次飞剑穿胸胁的酷刑……

这样看来,沙僧哪里是在流沙河逍遥,分明是在囚禁受刑,且一眼看不到出头日。

这就让读者感叹,至于吗?因为觉得沙僧罪不至此,所以他被贬下凡就多了几分端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原著第八回中,观音受命去东土寻找取经人。

途经流沙河,沙僧当然已经在此地受刑,他说起自己的来历时提到过一段话:

“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

因为其他凡人的尸骨都会沉水,只有九个取经人的头骨遇水不沉。

沙僧感到惊奇,所以才串成串儿挂在脖子上,当作了装饰把玩的物件儿。

这也是读者们怀疑沙僧是卧底的最大原因之一。

凡是路过此地的取经人都被他吃了,头骨还做成项链,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

可沙僧却一副风轻云淡,让读者品出一番暗示来:

沙僧是在阻拦取经人西行,来一个杀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就是沙僧在取经路上“摸鱼”。

西行一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都说“老和尚是步步挨灾,处处受难”。

唐僧不是被抓,就是在被抓的路上,这也让孙悟空几个不停地救师父,打妖怪。

可纵观全局,沙僧的表现就有些差强人意了,曾经能和猪八戒打的难分上下,让孙悟空都束手无策。

后来碰到了妖怪,就只剩下“师父被妖精抓走了”、“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这几句经典台词了。

这让观众不得不得怀疑,沙僧不是武力值被削弱了,而是故意藏拙,一路靠“划水”混到了西天。

各种原因加起来,沙僧原本忠厚踏实的老好人形象,也被打上了“心机卧底”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这究竟是读者过度解读,阴谋论了?还是确有伏笔和深意?

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灵山,佛祖对他们论功行赏。

既是“论功”,那加封的大小自然和西行路上的功劳成正比。

唐僧暂且不论,只说同为徒弟就大有悬殊,呈递减趋势。

孙悟空是斗战胜佛,猪八戒是净坛使者,轮到沙僧就只是金身罗汉了。

更绝的是佛祖的一番话:

“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点来了,登山牵马有功。

也就是说西行一路十数载,沙僧能拎出来被佛祖赞许的,居然只有登山牵马之类的服务性功劳。

沙僧自己也常道:“未立寸功。”

可见他对自己的角色定义也是极低,所以加封金身罗汉他丝毫没觉得不妥。

沙僧一声不吭,观众和读者却忍不住抱不平了,觉得这“官身太小”了。

对此,引发出了两种声音,第一种就是上文的沙僧是“卧底”说。

第二种声音就是,沙僧不嫌金身罗汉位小,是因为他在实际上占尽了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僧封金身罗汉“占尽便宜”?

先说第一种,在老版《西游记》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都是悟空开路,八戒牵马,沙僧在后面挑着担。

一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树立起踏实勤奋的苦行僧形象。

所以真到论功行赏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观众替他抱不平。

可原著中,沙僧是负责牵马的,要知道白龙马可是神马,有灵性的,还需要沙僧像凡马一样牵引驯导吗?

自然是不需要的,所以沙僧牵马真的就只是牵马,那这活也太轻松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祖那句“牵马有功”,更像是直接告诉大家,沙僧虽然啥也没干,但是也陪着走了一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如果这样一理解,自然有读者觉得沙僧“划水摸鱼”了。

金身罗汉哪里是封小?跟一路打怪升级、累死累活的孙悟空相比,简直是躺赢!

故而,愈发印证了沙僧是卧底的说法。

他的作用就是替天庭监督西行团队的进程,佛祖看在天庭的面子上给他金身罗汉的封号,双方各自成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只能说网友的脑洞开的还是很大的,《西游记》原著确实比电视剧表现的黑暗恐怖,但也不必过分“妖魔化”

沙僧在取经团队中少言寡语,存在感低到几乎透明,恰恰体现出了他纯净无杂念的性格,没有性格反而就是他最大、也最宝贵的性格。

他往那里一站,就是个十足“取经人”的形象,稳稳的很安心。

至于他全程“划水”?更是无稽之谈。

最经典的章节之一《真假美猴王》里,唐僧被六耳猕猴打伤,孙悟空和八戒不和,是沙僧去请花果山请悟空归还行李。

发现六耳猕猴组建的假取经团队后,打死了假沙僧,并驾云去灵山请的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关键的是,沙僧虽然看似出力小,却从不拖后腿。

比起贪吃好色惹是非的“猪队友”八戒,沙僧的老实可靠就显得格外感人。

因为是被贬下凡,沙僧一直抱着赎罪的心理,极度谦卑谨慎。

一路上诸多磨难,强大如孙悟空都动过回花果山“称王道寡,耍子儿去”的念头。

更不要说常把“分行李,回高老庄”挂在嘴边的猪八戒了,只有沙僧取经之心最为坚定,从未动摇。

沙僧被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

一听罗汉,大家都觉得比不上佛祖、菩萨这些职位高,也就认为沙僧不如悟空和八戒待遇好。

有没有孙悟空待遇好不知道,但没有猪八戒待遇好?这还真不一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当时他一听就不乐意,直接对着佛祖贴脸开大:

“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

摆明了就是嫌官儿小。

佛祖劝解道:

“你口壮身慵,食肠宽大,比较能干饭,这天下四大部洲,信奉我佛教者众多,只要摆佛事,肯定要设净坛,届时所有贡品都可以尽情受用,岂不美哉?”

吃货八戒听了,忙不迭的应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一旦了解净坛使者的职责和背景,很多观众就替八戒抹了一把辛酸泪。

净坛使者是佛教中的一个职位,说是能受用贡品,实际上就是负责吃掉佛祖和菩萨们未吃完的贡品和食物残渣。

也就是说有佛事了,佛祖和菩萨们会先享用,八戒就负责清理和食用剩余的食物。说难听点就是“吃剩饭”,更让人无语凝噎的是,大鹏鸟作为如来的“亲娘舅”,也可以肆意享用贡品。

换言之,八戒还要负责吃这个昔日仇敌的“剩饭”,不得不说侮辱性极强。

再看沙僧,虽说只是被封罗汉,但金身罗汉并不等同于寻常等级的罗汉。

“金身”在佛教中象征着纯洁和神圣,对于一心赎罪、渴望重回“正途”的沙僧而言,这可谓是无上的肯定和圆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其实通篇《西游记》都能看出,孙悟空是离经叛道、勇敢无畏的创新冒险者。

敢于对制度和等级说不,具有大无畏的反抗精神,所以备受作者乃至读者的喜爱。

沙僧就是一个完全的反面。

他曾是玉帝近臣,说的好听称一句“卷帘大将”,代入到封建王朝,可能就是一个贴身侍卫之类的角色。

所以他的尊卑等级意识是很浓重的,被贬下凡也从不敢说天庭半句不好,反倒真的认为自己“前生有罪”。

他感激菩萨指点,感激唐僧收他为徒,走在西行路上的每一步,都怀着十二分的坚定和虔诚:“自己要赎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沙僧受了最多的苦难,却无半点反抗精神,从骨子里散发出“奴性”

所以他不争不抢,谨言慎行,把自己活成了团队中最没存在感的一个。

这样平淡到模糊的角色,在《西游记》里是不大相宜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只能少着墨,他的存在感越低,故事的悲剧性也就越淡。

孙悟空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练就一身本领,最后却也不得不双手合十,念一句“阿弥陀佛”,余生困在了斗战胜佛的牢笼里。

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悲剧性就越浓重。

反观沙僧就不会,因为无所求所以就无所谓失望,这金身罗汉他做的也就再自在不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西游真诠》清·悟一子陈世斌

《西游记》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