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崇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事业乘风破浪、加速前行。为进一步展示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们开设“生态文明最佳实践地”栏目,为您讲述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
近年来,非遗“活化”成为热门话题。如何让非遗焕发新活力,适应新市场?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关注、了解非遗文化?如何更好地推进非遗传承,壮大人才队伍?在崇明,一批非遗传承人主动创新,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激发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新活力;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精准施策,形成传承保护强大合力,推动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老手艺迎来新市场
最近,竖新镇木棉花开手工坊负责人宋荣耀盘点了一下账目,几个月来,和“野兽派”合作带来了数万元的收益。
今年4月,宋荣耀受野兽派之邀设计制作土布香囊。用崇明土布制成的乌龟香囊和人参香囊,萌态可掬,产品一经上线就成为热销款。
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崇明土布,享有“衣被天下”的美称,其纺织技艺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野兽派”是近年新兴的艺术生活方式品牌,在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中颇具知名度。当传统文化IP遇到新的商品形式和消费场景,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在宋荣耀看来,老手艺焕发新活力,需要不断更新传承发展理念。“传统的崇明土布,不太为年轻人所接受,附加值太低。但其实,崇明土布的质地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通过创新设计,就能让它走向更大市场。”
宋荣耀
宋荣耀从小对母亲收藏的土布着迷,经常动手制作一些土布手工作品,受到大众喜爱。2013年,宋荣耀辞去了体制内的工作,专门开设了土布工坊,开启了她的“土布人生”。
十多年来,她以多样的形式继承和发扬崇明土布,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传统的土布,在工坊的创新设计下,变成不同的文创产品,创造了更高的附加值,吸引了宜家、星巴克等大品牌的关注,纷纷前来寻求合作。
用咖啡渣做染料染成的布
事实上,这几年,崇明不少非遗传承人,都在探索如何更好推动崇明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布布瀛”非遗生活馆的创始人周勤也正做着这样的努力。
多年来,周勤致力于崇明土布纺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她到世界各地参观学习、寻找灵感,还拜访了一些优秀的品牌设计师。在新理念的赋能加持下,周勤逐渐找到了崇明土布的创新应用方式,设计出精致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手袋、玩偶、坐垫、挂饰等土布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来找她订购土布文创产品。
周勤(右)与女儿周雨昕一起挑选土布
“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崇明土布,了解崇明非遗文化,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周勤认为,顺着潮流走才能让传统手艺受到更多关注。
今年春节期间,周勤带着自己团队的土布工艺品“闯荡”法国,参加了“法国图尔首届中国非遗文化节”。活动上,崇明土布一经亮相,就得到了众多外国友人的喜爱。
这让周勤感到非常骄傲。她希望以后能把崇明非遗文化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如今,她的女儿周雨昕从国外留学归来后,也选择回到崇明和她一起经营这份美好的事业。
非遗助推乡村振兴
木棉花开手工社,原本是竖新镇仙桥村里一处破旧仓库,在竖新镇政府的支持下,改造成了如今的创意工坊。每到节假日,这个稻田里的网红打卡点,都会迎来大量全国各地的游客,大家在这里体验包括线带编织、土布纺织等多种项目。据了解,工坊平均每年可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木棉花开手工社
游客的到来,为村里带来了流量,也给百姓增收带来了好处。“手工制作土布产品,成为了农村妇女和残障人士居家灵活就业的方式。我们为村民提供手工免费教学,同时提供订单,村民领取土布材料后回家制作,计件验收合格可获得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报酬。”宋荣耀说。据悉,木棉花开手工社已带动了30多人灵活就业,年销售土布文创产品几千件。
在崇明,凭借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不止“木棉花开”一个案例。
崇明苦草应用习俗是区级非遗项目。在三星镇,随着苦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苦草产业链条也不断延长,陆续推出了苦草茶、苦草蛋、苦草化妆品等多元化产品。“产品研发采用的是订单方式,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带动农民增收。”三星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崇明苦草化妆品
如今,苦草从随处可见的“杂草”,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草”。游客来到三星镇,不仅能品尝一杯地道的苦草“咖啡”,还能购买苦草护肤品等苦草周边产品,作为伴手礼带回家,苦草产业逐渐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型产业。
游客在中兴镇体验崇明糕制作
中兴镇则利用“非遗”引流的功能,设计推出了多条“非遗+”旅游路线,将几个崇明非遗项目串联在了一起,包括土布DIY体验、崇明糕制作课程、扁担戏研学等,游客们来到中兴镇,能体验到多种崇明非遗文化的魅力。
让非遗传承下去
后继有人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不断拓宽自我“造血”功能,才能在新的时代找准一席之地。
在中兴镇汲浜小学的扁担戏传承基地里,有一群擅长表演扁担戏的孩子。坐上高脚凳,手戴木偶套,脚踩锣钹……12岁的学生徐诗语,在一块红色绒布帷幔前,将一出《齐天大圣来崇明》的故事演绎得满场生辉。
崇明扁担戏属于布袋木偶戏,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汲浜小学扁担戏课外辅导员,朱雪山在一旁看了深感欣慰。他说:“前些年,看扁担戏的人越来越少,演的人也越来越少,一度面临失传境地。如今年轻人愿意学,传承就有了希望。”
朱雪山给汲浜小学学生上扁担戏兴趣课
在属地政府的支持下,朱雪山自2012年起在汲浜小学开设崇明扁担戏兴趣课,挑选对扁担戏感兴趣且富有天赋的学生,传授他们扁担戏表演技艺,现在已有十来个孩子学成出师,能够在镇级甚至区级的舞台上独自演出,演出剧目也结合时代特色进行了创新,广受好评。
2021年,教育部发布消息,拟认定1885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崇明共有4所学校入围,以崇明扁担戏为特色的汲浜小学便是其中之一。
向化小学学生在学习画灶花
近年来,崇明通过文教结合的方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断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东门中学开设“益智图”课程,定期邀请益智图非遗传承人给学生授课;陈家镇裕安小学将崇明山歌作为特色课程;向化小学组建了“崇明灶文化”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开展画灶花、土布贴画等一系列学生实践活动……把传统非遗文化送进课堂,为培养非遗小小传承人打下基础,延续了非遗的生命力。
明珠小学学生在学习崇明竹编技艺
“在孩子们心中埋下非遗的种子,或许有一天就会开花结果。同时,非遗传承人因为受到社会的重视,也将助力非遗传承工作,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区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郭杨如熠
编辑:陈锦源
责编:李琳、陈锦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