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平市建阳区东桥东路398号

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地址——

是如今的建阳第一医院

是彼时的童游文庙(建阳县学)

也是抗战时期暨南大学

在建阳办学的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暨南大学在建阳办学时期的主楼文庙,右侧为大学正门。

1941年夏,暨南大学南迁至南平建阳设立分校,次年 全校迁入。

1946年复迁上海,暨南大学在建阳立校约五载春秋,虽不 长,却深刻。

本报带您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重温暨南大学与南平的不解之缘

一段需被铭记的历史

抗战时期

是南平高等教育空前繁荣时期

1938年后,由于日军进犯,有闽浙沪三地多所高校向南平山区迁移。在南平的北部,有上海暨南大学、浙江之江大学、上海美专迁入;在南平的南部,有协和大学、华南女子学院、省立师专、福建院迁入。这些高校分布在建阳、邵武、浦城等地,其中,以当时中国教育界公认的四大名校之一的暨南大学声名为盛。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暨南”之名,寄寓着将中华民族的美好道德风尚和优良的文化教育辐射、传播到四面八方的理想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夏,日本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矛盾日益尖锐,暨南大学退出上海租界已是必然。经过商讨,时任暨南大学校长的何炳松决定由商学院院长周宪文、训导长吴修前往福建,负责筹建分校。经实地考察后,周宪文等决定以闽北建阳县(今建阳区)城郊的童游镇(今童游街道)文庙为校址,设立暨南大学分校。

建阳,别称“潭城”,人杰地灵,有“朱子宋慈故里、建本建盏之乡”之称。暨南大学分校校址所择之处,即童游文庙(建阳县学),位于童游南部。出生于建阳童游的徐汝瑚教授,对建阳时期暨南大学披荆斩棘,克服困难,兴建校舍的印象尤为深刻。在他的回忆性文字中记述:暨大迁至文庙后,在童游东南西北四境和街巷中整修和建设了不少校舍和道路,使整个童游的面貌,似已成为暨大的“大学城”了,仿佛似牛津大学优美瑰丽的大学城。

1941年11月15日,暨南大学建阳分校正式开学。1941年12月,日军侵占上海租界,暨南大学结束租界办学,在“最后一课”后,学校师生坚决不向日本侵略者屈服,全部迁往建阳。1942年6月,大部分师生陆续抵达建阳,迁校工作完成,建阳分校改为校本部。

暨南大学建阳办学时期中文系全体师生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暨南大学建阳办学时期中文系全体师生合影
1943级暨大毕业同学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级暨大毕业同学合影

彼时,由建阳童游文庙改建的暨南大学校本部,飞檐高耸,朱丹色的棂星门牌坊正面上刻“国立暨南大学”六个大字,背面刻了“声教南暨”(也作“声教暨南”)四个大字,校仪门内悬挂着何炳松校长撰写的“忠信笃敬”的暨南校训横匾。文庙改建过程中,保留了文庙原有布局,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被扩建为礼堂,文庙崇圣祠改建为图书馆、仪器室、阅览室、实验室等,围绕着文庙中心,10多座校舍、宿舍扩展开来。

何炳松题写的暨南大学校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炳松题写的暨南大学校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炳松老校长与学生合影

为避开敌机,学生白天大都躲进防空洞,晚上才点灯上课、自习。当时没有电灯,大家多用的是桐油灯和“篾片”。曾任教于暨南大学的文学家许杰赋诗追忆那段“上面飞机下面人”的烽火岁月,为了“跑警报”,他带着全家在旷野上奔跑,“有时钻草堆,有时干脆就趴在田野里。”

尽管条件艰苦,这一时期暨南大学仍得到了稳步发展。学校管理严密,教学安排和师生生活都井井有条。为凝聚更多人才,聘请到优秀教师,校长何炳松多方罗致,众多知名学者加入了暨大。暨南大学里汇聚了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语言学家方光焘,著名国画家潘天寿,心理学家胡寄南,历史学家沈炼之,地理学家盛叙功,文学家许杰,经济学家周宪文、孙怀仁等一批学术精英。一时间,建阳成为了中国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文化城”,加之彼时学生读书不忘救国图存,爱国思想深入传播,暨南大学在此办学时期的建阳,还被誉为“东南民主堡垒”“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许杰教授赞暨大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杰教授赞暨大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在这些教授中,令当年许多暨南大学学生印象深刻的是曾赴德国深造、中国第一位翻译《资本论》的王亚南教授。1945年冬,王亚南教授到建阳讲学三周,课题为《中国经济改造问题》。彼时,王亚南教授的课每天早晨七时开讲,讲课地点就在改建的大礼堂,每天各个专业的暨南大学学子,顶着严寒从四方赶来,稍迟一些的同学,便没有了座位。在讲座中,王亚南教授用《资本论》中的理论剖析中国经济问题,点燃了当时暨南大学学子革命理论的“火种”,学生们在桐油灯下自觉啃读《资本论》,形成了用《资本论》来研究经济拯救中国的思潮。再后来,王亚南教授将这系列讲座,整理为《中国经济原理》出版,也成为了他早期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

暨南大学在建阳立校期间,全校师生爱国爱校,砥砺前行,弦歌不辍。学生们读书不忘救国,成立了许多进步社团和京剧社、话剧社、歌咏团等,创办刊物和壁报,学校社团达25个,刊物达16种。学生们排练戏剧、歌曲,常常在校内外演出,吸引了建阳、建瓯、邵武等地群众前来观看,不仅鼓舞了士气,还弘扬了民族精神。

暨南大学抗日壁联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暨南大学抗日壁联合影
暨南大学在建阳办学时期的抗日宣传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暨南大学在建阳办学时期的抗日宣传活动

暨大学生还曾以建阳报纸《大潭报》为舆论阵地,大量刊发暨大“太白文学社”的抗日稿件。其中,一些抗日言论文章,反响巨大。

暨南大学在建阳办学的五年期间,学校有毕业学生共五届557人,为海内外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如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儿童文学家蒋风、国家一级演员陈默等。而且,暨南大学设立建阳考区,录取建阳考生近10名。

1946年4月,暨南大学向福建省政府发函提到“现本校奉令复员定于四月三十日结束五月一日起开始迁沪”。随后,福建省政府教育厅文电稿中提及“暨大厦大迁回后其建阳、长汀校址请饬拨至建阳及连城师范应用”。而如今的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建阳师范学校),仍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暨南大学在闽北的桃李芬芳,教泽绵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不被忘却的努力

南平,通称“闽北”,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素有“闽邦邹鲁”“道南理窟”之盛誉。一代大儒朱熹,在南平“琴书五十载”,朱子理学在此萌芽、发展、集大成,特别是其晚年在建阳创办考亭书院(竹林精舍),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

考亭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亭书院

千年传承,文脉赓续,暨南大学在建阳立校,并与闽北的互动,无疑是建阳乃至南平教育史、文化史上辉煌的一页。重视、挖掘、宣传、保护、纪念这段历史,发挥这段历史的作用,南平始终不遗余力——

早在1988年,建阳便召开了“暨南大学在建阳”党史座谈会;1990年,当时的建阳县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辑出版了《暨南大学在建阳》一书。多年来,南平始终做好暨南大学各类考察团、校友团等接待工作,共同为记录定格这段历史并做好其传承弘扬而努力着。

1997年,在建阳与暨南大学双方友好往来与积极推动下,暨南大学在建阳第一医院立“国立暨南大学旧址纪念碑”,暨南大学建阳(时期)校友会积极协建,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所知晓、更好地被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立暨南大学旧址纪念碑”(张行健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立暨南大学旧址纪念碑”(张行健 摄)

2018年,暨南大学商科创建100周年、广州重建60周年之际,曾经受到暨南文化滋养的建阳人民,向暨南大学师生员工和广大海内外暨大校友发去贺信,诚邀大家重返建阳,共同重温暨南大学在建阳时期的峥嵘岁月,共同挖掘这段宝贵历史,并使之成为彼此共同的财富。

2022年,在原有《暨南大学在建阳》书册内容的基础上,由福建省作协会员祝熹所著,建阳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辑的《峥嵘岁月 何惧风流——暨南大学在建阳》正式出版,更好地挖掘、宣传、保护了这段重要的历史。

今年3月,建阳与暨南大学双方共叙情谊,共话合作。校方表示,抗战时期,在何炳松校长的带领下,暨大师生历经辗转迁至建阳,坚持办学。在建阳,暨南大学的薪火得以延续,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薪火也得以保护。建阳是暨南大学发展历史必不可缺的一环,也是暨南大学赓续前行,薪火相传的基石。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长期以来,南平十分重视、倍感珍惜暨南大学在建阳办学的这段历史,档案部门专门组建工作专班,多方面、多渠道查阅、收集暨南大学在建阳办校期间相关情况档案资料。从立足本馆资源,深入挖掘档案历史文化价值,翻找相关县志资料,寻根溯迹,找到了暨南大学在建阳办学地点及校舍布置等情况;到打破馆际壁垒,辗转1000余公里,先后走访南平市建阳区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查阅相关档案资料;再到拜访本地乡贤《峥嵘岁月 何惧风流——暨南大学在建阳》作者祝熹,听取其对暨南大学建阳办学的研究成果……专班工作人员先后收集到相关档案资料近百份,并撰写了《暨南大学在建阳的办校历史研究》文章,为了不被忘却的这段历史而持续努力。

憧憬携手并肩的未来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定期举办建阳寻根之旅,邀请海内外校友或学子参加;组织民营企业的法人、高管前往暨南大学开展素质能力提升学习培训;录制香港青年探建阳Vlog《探建阳,拜朱子行百步梯,为了许愿有多拼》《品茶赏盏,在建阳开启从山间到舌尖之旅》;围绕建阳茶盏文化、朱子文化和自然风光,录制海外青年探建阳全英文特辑《建阳奇遇记》……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里的“建阳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暨南大学石牌校区里的“建阳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暨南大学广州校区里的建阳路和建阳苑宿舍

近年来,有着千丝万缕历史渊源和密不可分情怀的南平与暨南大学,已在探索校际合作、干部培训、社会实践、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共建共享,达成初步的合作,并开展了相关的交流互动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暨南大学对外联络处率校友赴建阳寻访、调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党委书记林健和率法学校友会成员随“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校友寻根之旅福建建阳队”来建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暨南大学校友总会主办的2023年“寻根之旅”,来自蒙古、南非、马来西亚和港澳台地区的校友代表一行18人,赴暨南大学在建阳的办学旧址寻访、调研。(来源:暨南大学法学校友联谊会)

如何进一步发扬南平、建阳、暨南之长,共同守护好这段历史,传承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奏响新时代文化的新声?

在2019年,一份政协委员《关于建设暨南大学建阳纪念场所的提案》中可见一斑。该提案从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品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对重视、挖掘、宣传、保护、纪念暨南大学在建阳办学这段历史的意义作了阐释,并对暨南大学纪念场馆建设地点、建设内容、运营使用以及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打造成为缅怀历史、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暨南大学校友校外联络基地,作为开展研学游学活动和寻根之旅的培训基地……目前,暨南大学建阳旧址纪念场所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双方期待有更多的互动。

此外,作为国内首个专门开展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跨领域研究的高校研究机构,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是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相结合进行研究的高校智库平台,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作为“双世遗”所在地的南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保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朱子文化、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宋慈法律文化等特色文化,并在持续创新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保护优先、科技赋能、活态传承、海外交流的“南平路径”,形成了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憧憬未来

南平期待与暨南大学再续情缘

既为这一段历史记录定格

也为这一段历史负责担当

更为这一段历史续写新的篇章

▲原文刊于《闽北日报》2024年9月6日4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刊于《闽北日报》2024年9月6日4版

来源:闽北日报(吴建琼)部分文献资料由南平市档案馆、祝熹、张威等提供,特此感谢。

制作: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初审:金娟丽

复审:林晞

终审:吴淑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