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5日,由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政协办公厅主办的“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德州市。德州因黄河生、因运河兴、因文化而传承。4日,采访团来到有“北方都江堰”之称的四女寺水利枢纽,感受千年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站在四女寺水利枢纽进洪闸旁,视线透过节制闸,只见河流缓缓流淌而来,又被水利枢纽一分为三,波光粼粼的河水与蓝天白云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秋日画面。
四女寺水利枢纽坐落于德州市德城区、武城县和河北省故城县两省三县(区)交界处,是一座具有防洪、排涝、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闸。上游接卫运河(京杭大运河河北馆陶至山东德州段),下游分别接南运河、岔河与减河,在1963年8月卫运河的特大洪水中,四女寺闸的最大分洪流量达到了1170立方米/秒,为抗洪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也因此享有“北方都江堰”的美称。
9月4日至5日,“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德州市采访。图为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现场。
在四女寺水利枢纽船闸旁,记者看到写满了岁月沧桑的房屋与廊桥。据悉,船闸总长252.5米,闸室为“U”型结构,自1958年建成至1974年停航,共过闸船只10.7万艘,运输物资902万吨。1974年后,由于上游来水减少,南运河失去航运作用,船闸已多年未曾启用。而今,地处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处的南运河两岸芳草满地、绿树成荫,美丽风光让不少游人流连忘返。
9月4日至5日,“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德州市采访。图为武城县四女寺水利枢纽船闸现场。
流淌千年的运河水凝结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韵,为抵御洪灾而生的四女寺水利枢纽则见证了运河的发展史。
据悉,四女寺水利枢纽是在明清减水坝遗址基础上建造的,四女寺减水坝是南运河甚至是南北运河最早建造的减水坝,曾在明清时代创造无法计算的社会效益。1957年11月至1958年5月,四女寺水利枢纽工程兴建以后,因科学设计发挥了更多的功能,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它作为京杭大运河附属建筑名列其中。2022年4月28日,四女寺水利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百年来的首次全线贯通。
9月4日至5日,“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德州市采访。图为南运河。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创新推动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工程,四女寺水利枢纽又成为了“两河牵手”工程的北起点。记者从德州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两河牵手”工程通过潘庄引黄总干渠、马颊河、沙杨河、减河全线连通黄河、大运河,贯穿德州市域南北,总长度130公里,涉及5个县市区、18个乡镇。
据德州市文旅局介绍,“两河牵手”工程依托沿线两侧优良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景观资源和多元的历史文化,规划了八个主要的景观节点及多个二级节点,通过连通车行风景道、绿道,配套驿站等各种服务设施,策划旅游线路,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文化兴的绿色长廊,建设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重要的集中展示地,赋予四女寺水利枢纽等古老建筑以新的生命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李文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