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静

2024年8月,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办公厅之邀,为兵团“文稿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们讲授了《公文写作基础知识与写作体会》。在授课过程中,有些年轻学员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做好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我与大家作了如下探讨:

须以“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内在要求去学。成年人的学习有别于学生的学习,自己感觉哪方面的知识欠缺,就要针对性地去学所欠缺的方面,这种学习不是为考试而学习,而是因工作需要而自觉自愿地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学习。所谓“工作学习化”,就是把工作的过程看成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成长、发展、成功的最重要的学习。譬如,在我们国有企业里面有这么两种人,一种人是领导交给他一个项目,一事当前,总是强调客观原因,老是往后缩;相反,有的人却把工作过程看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遇到没干过的,就去请教懂行的,去查有关资料,或参加培训班。最后他把这个项目完成了,这两个人的差距就这样拉开了,同样大学毕业,同时参加工作,前者把工作看成负担,后者把工作看成学习的过程,负责三、五个项目下来,前者往后退了三步、五步,后者却往前走了三步、五步,人生之路就这样拉开了。

而要想持之以恒地把学习坚持下去,则需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学习力。所谓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而学习力的三个组成要素,则是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目标)、毅力(由意志力等品格决定)和能力(主要靠训练与实践)。学习力需要意志力去支撑。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战胜自我,克服惰性,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须以格物致知的心志去学。格物致知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其寓意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其出处和意思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

“格”字的本意指树木的长枝条,后引申为“推究”;“致”是指“求得”的意思。“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也正是基于此,近年来,本人自2012年3月-2014年8月,用了2年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出版,18卷本,文白对照)的阅读;自2017年2月-2019年6月,用了2年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8卷本)的阅读;自2020年7月-2020年9月,完成了《史记》(商务印书馆出版,5卷本,文白对照)的阅读。这些古典名著,包括《鲁迅全集》中鲁迅先生早期的作品,艰涩难懂,有时为了弄清三五行字或半页纸的核心要义,会用一两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去反复推敲、琢磨,直至弄懂为止。

也正是本着这一学习原则和态度,使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譬如,通过对《资治通鉴》中左宗孝武帝皇帝之上(卷第十七 汉记九<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P634-635)篇目的学习,进一步完善了我的思维观念。这段文字的原文和译文是:

【原文】“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虖(hu,古通“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juan,剥削),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民不乐生,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译文】“天对万物也有一定的分配原则:让长出上齿的动物不让它再长犄(ji)角,让长出双翅的鸟类只让它有两只脚,这是让已受大利的,不能再取得小利。古代那些接受俸禄的官员,不许从事农耕收获,不得经营工商末业,这也是既得大利就不能再取小利,与天的分配原则是相同的。那些已得大利又要夺取小利的人,连天都不能满足其贪欲,更何况人呢!这正是普通百姓纷纷抗议生活没有保障的原因。那些达官显贵,身受朝廷宠荣而居高位,家庭富裕又享受朝廷俸禄,于是凭借着既富又贵的资本和权势,与平民百姓去争利,百姓怎能和他们抗衡啊!百姓逐日逐月地被削弱,最后陷入穷困。富裕的人奢侈成风挥金若土,穷困的人走投无路苦不聊生;百姓感觉不到活着有什么乐趣,怎么能避免犯罪呢!这正是刑罚繁多却不能制止犯罪的原因。

须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学。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然而,现实中有些党员干部在学习中不老实,很值得警惕和防范。诸如,学习动机不纯,迫于党员干部的身份,装潢门面,应付检查,做样子给别人看;学习定力不够,心浮气躁,心猿意马,难以入脑入心;学习内容不实,有表无里,有名无实,看书看皮,读报读题,照着书本抄笔记,找人代替写体会,网上下载搞调研;学习坚持不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想起来学一阵子,忙起来丢在脑后。

学习不老实,反映出的是人品问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立身做人之本,也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为官之德。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其中就包括老实学习。学习不老实,更是一个学风和党风问题,很难想象,一个在学习上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干部,能够在工作中真抓实干、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端正党风的高度认真对待,这是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更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需要,维护党的形象的需要。

首先,要自觉学习。在老实学习的问题上,必须强调自觉,不能靠别人逼。要认识到学习是提高个人能力和加强道德修养的“助推器”,是推进单位创新发展的“金钥匙”。无论环境怎么变,工作多么忙,都要树立学习就是职责、就是人品、就是素质的观念,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

其次,要务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的成效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喝牛奶长出牛角是不对的,变成自己的筋骨和肌肉才是目的。如果不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效转化为推进工作的能力,那种学习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为此,须牢固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把学习从单纯求知变为工作生活方式,从单一获知变成学用融合提高,做到为推动工作而学,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为创新发展而学。

第三,要终身学习。荀子认为学习永无止境。尤其是当今社会,学习不再是获取职位的“敲门砖”,也不仅仅是职务晋升的“加油站”,而是伴随终身的永久性动力源。宋代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指人如读书即会有风韵,富风味。味道乃是读书的关键。通过阅读,我们可从书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积累经验、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修炼心性,潜移默化地培育公民的家国情怀意识。置身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能否把读书与实践内化为一种人生精神追求、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达到学以修身,学以增智,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之目的,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有志于改造当代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大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关于如何学古典、学经典名著,需以老老实实的态度,不能单纯地为追求读书数量,不注重读书质量,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学习,那是自欺欺人。因为“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求真理,启迪智慧(培根语)”。做学问需要老老实实的态度,唯有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格物致知,方能达到学习的成效。

作为一名处在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字工作者,如何切实做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自己修炼成“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兼中西、与时俱进、见微知著的干部,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一原则,“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我们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会赢得尊重、赢得机会和光明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