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随着秋收时节的到来,成都平原进入了水稻丰收季。在成都市郫都区汉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鹃农公司的农场里,“巨型稻”的丰收让稻虾项目负责人杨露安心了不少。

今年4月,“巨型稻”在郫都种下,第一次试种新品种,鹃农公司的“农业人”们,既期待又忐忑。如今,20余亩“巨型稻”已经完成收割,陆续进行着脱壳、烘干、测产等工序。

9月5日,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杨露透露,“巨型稻”今年第一年的试种产量,估计将达到1800斤,比普通水稻的产量高出不少。“第一年试种,我们还是走了一些弯路。”杨露说,“巨型稻”第一年的丰收给了他信心,来年将继续改良种植方式,让“巨型稻”更高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巨型稻”成熟期基本能达到1.8米

秧苗长 田埂高

高产量的“巨型稻”来头不小

何为“巨型稻”?顾名思义,水稻的“身高”较高。过去几天、还未收割前,20余亩的水稻约有1人多高,让“禾下乘凉梦”走进现实,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杨露告诉记者,“巨型稻”在成熟期基本能达到1.8米的高度,有的甚至接近2米,与周边的稻田相比高出了一大截。

因为“个头”较大,秧苗就有20多公分,“巨型稻”在种植时只能依靠人工。较长的身形对生长环境也有要求,比如,巨型稻田的田埂要比普通稻田高得多。杨露告诉记者,在种植巨型稻时,还因地制宜改造了田埂,将挖沙沟泥巴用来垒高了田埂,“普通水稻的田间蓄水深度大约是二三十厘米,而巨型稻蓄水有六七十厘米,所以田埂必须加高,不然水就要漫过去。”

“巨型稻”的另一个特点,是高产量。由于第一年试种,杨露相对保守,试种的植株密度较低,插秧也只是一棵苗,但从目前的丰收情况来看,结果喜人。“明年我们要尝试在同样的范围内插两苗,看产量能不能增加。”杨露说。

巨型稻个子高、块头大,种植的最大风险就是倒伏。杨露告诉记者,从试种的情况看,其抗倒伏的能力还比较强。“前段时间大风大雨,‘巨型稻’还是笔直地挺立在田间。”经过一年的试种,他发现巨型稻种植条件与普通水稻无异,对水质、气候和土壤其实都没有特别要求,播种、收割时间基本同步,管护方式也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种稻又养鱼虾

“双丰收”让经济效益最大化

这片稻田,丰收的喜悦不仅来自“巨型稻”,更来自稻田里的鱼虾。

这是一个稻田循环生态种养模式,鹃农公司在运营这片农场时,采用了“巨型稻+罗氏虾(鱼)”的种植试验——稻谷为鱼虾遮阴,提供氧气和有机物,鱼虾起到耘田、除草、减少病虫害、增肥的作用,排泄物也成为水稻的肥料。

杨露进一步解释道,巨型稻个子高、遮阳性强、蓄水能力强,稻田里的水比较深,适合搞养殖,“稻田里养的是罗氏虾,有的则是草鱼、鲫鱼等。”目前,“巨型稻”已经完成了收割,罗氏虾还需要生长一段时间,才正式进入最佳上市期。农场管理人员杨志福说,这次的稻谷收割,只割了稻穗,剩下的稻秆,还可以作为鱼虾蟹的食物。部分水稻还会发芽生长,可以收一季再生稻。

“再过两个多月,稻田里的鱼虾蟹就进入了最肥美的时候,可以大量上市。”杨露透露,根据此前的估算,巨型稻田每亩可产罗氏虾150斤,按市场批发价每斤60元计算,仅罗氏虾一项每亩便可销售近万元。

不过,已经有了一年种植经验的杨露已经在思考如何让种植“巨型稻”的效益最大化了,“要以国企的担当来试验一些新的方式方法,先行先试,带老百姓闯一条新的致富路。”杨露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巨型稻”在郫都丰收

今年,由于担心采用机器收割会伤到稻田里的鱼虾,“巨型稻”的收割采用了人工的方式。“不过,我们用了一小块地做机收试验,效果还不错,不会伤到鱼虾。”杨露表示,如果明年要扩大种植面积,将通过提高植株密度、增加机收等方式,最大可能地提高种植的经济效益。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