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2月10日,随着一声惊天巨响,清政府北洋水师的王牌战舰——定远号,在兵败之下被舰长丁汝昌引爆,旋即沉入了茫茫大海之中,而它的沉没不单单昭示着甲午海战的失败,更是代表着为期数十载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中国最后一次试图跟上西方列强脚步的打算彻底破灭。
这无疑是令人惋惜又痛苦的时代悲剧,曾几何时,也有许多人想要将其打捞上岸,希望借此缅怀先烈、洗刷耻辱,但很遗憾,碍于技术条件与国家实力的欠缺,此事也只能一拖再拖,还是直到2020年9月17日,时隔一百二十五年,曾经那艘号称“亚洲第一巨舰”的定远号战列舰才终于重见天日。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任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打捞途中,看到舰上的遗物后,在场的工作人员竟情难自控,纷纷掩面痛哭了起来,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在舰上发现了什么,既然是亚洲最强,在丁汝昌的指挥下当年此战又为何会失败呢?
定远出海!
咱们先从定远舰的打捞过程开始说起。
其实有关定远舰的打捞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便已经开始了,只可惜就像刚刚说的那样,碍于技术原因和国家海上实力的落后,这件事只能一拖再拖,相关部门能做的事情,也只有每年定期派人探索它的具体位置,而这一找就是足足几十载春秋,还是直到2019年,随着位置的确认,打捞工作这才终于被提上了日程。
仅在当年,专业人员便抵达了定远舰所在的海域附近,并对周边区域进行了清理与探索,一批文物很快面世,定远舰神秘的面纱被慢慢揭开,再到2020年9月17日,准备工作总算就绪,关于定远舰主体的打捞行动这才徐徐展开。
当天上午,众人就在山东威海岸边翘首以待,等待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而另一边的考古队、打捞队也从刘公岛出发,通过长达一个小时的航行、潜行,他们亦是不负众望,亲眼见到了一艘锈迹斑斑却又不失雄伟的铁甲舰船,没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定远号战列舰!
见此情形,工作人员心中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当然了,激动归激动,接下来的任务还是十分沉重的,并非是“游下去”,再把东西拿上来这么简单,既要清除淤泥,又要捆绑缆绳,最终才能起吊上船,这一过程不可谓不危险,但凡出现一点差池,不但文物可能有失,就连施工人员也可能命丧当场。
因此,工作进程不得不被尽可能放缓,足足十多个小时过去了,也才仅仅出水了一块重达十八吨的铁板,这块铁板正是定远舰的防护装甲,见状船上的专家学者顿时喜笑颜开,可让他们感到疑惑的是,一回头,刚刚下水的那些工作人员却齐齐掩面痛哭了起来,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本来他们以为,这是水下工作太危险,大家伙劫后余生这才不由得大哭一场,但仔细询问后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几名队员的解释下,在场众人得知了一个无比沉痛的消息,即,在刚刚下水作业之际,他们在定远舰的残骸上发现了几名阵亡海军的遗骨,这些英雄的肉身早已腐化,就只剩下了一具具森森白骨,可即便如此,他们的双手竟然还死死地抓着战舰,任凭海浪汹涌、鱼群啃咬都从未松开。
整整一百二十五年始终如此,可以想象,在生前他们的意志与心情,明明占尽优势,没有输给敌人却输给了腐朽的清政府,明明败局已定,他们却依然不愿放弃自己的职责与使命,那一双双紧握栏杆的手,不正是象征着他们不屈不挠不甘心的精神吗?
可以说,甲午战争虽然失败了,但这些勇士没有败,他们永远都是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再度看到英雄先烈,看着他们尸骨无存的景象,后世的工作人员们感到震撼和惋惜也就可以理解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当年的北洋舰队中尽是英雄好汉,尽是舍生忘死的栋梁之才,为何他们还会败的那么惨呢?
北洋水师初建立
时隔一百二十五年,后世人总算一睹曾经“亚洲第一巨舰”定远号战列舰的风采,虽然它早已锈迹斑斑,虽然它已经四分五裂,但上面船员的遗骸却在告诉国人,当初败的是清政府,不是这些悍不畏死的勇士!
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北洋水师的创建开始说起。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正式步入屈辱的近代,可任谁也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样惨痛的教训却依旧没有打醒王朝的统治者,他们依旧纵情享乐,依旧花天酒地,一场宴会就能花掉一地一年赋税,一顿饭更是能吃掉寻常百姓一辈子都攒不下的积蓄。
在这种情况下,清廷亡国之象已经显露,见此情形,一些有识之士分外焦急,例如李鸿章、左宗棠、恭亲王奕欣等人都是如此,他们虽然不是革命者,却也是改革派,希望能够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满清贵族的统治,而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理念——“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眼见群情激愤、大势所趋,慈禧太后也只得选择答应,在她的点头下,清政府总算向好发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快速展开,洋务派们通力合作,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成立新式学堂,先是学会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随即他们又开创了包括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兵工厂在内的多家军工企业,待到一切准备就绪,一支强大的、崭新的军队也很快亮相,没错,他们就是名噪一时的北洋新军!
北洋新军分为海陆两支,陆上的成立于1895年也就是甲午战争之后,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咱们主要来看海上,1888年,在李鸿章的全力支持下,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自此成立,二十五艘主战军舰,五十艘辅助军舰,三十艘运输舰,三百多名留学军官,四千余海军官兵,如此实力放眼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而根据纸面数据对比,当时的北洋舰队在全球的排名也来到了第九位,在亚洲更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名!
尤其是其中的定远号战列舰,花费一百四十万两白银,由英国公司设计,德国造船厂打造,耗时数年修建,其七千吨的重量堪称当世一流水准,六千二百匹的马力同样令亚洲各国海军望尘莫及,再加上德国克虏伯产的305毫米后膛炮,可以说无论是体积、火力还是速度,定远舰都是北洋水师当之无愧的头牌,都是清廷海军走向世界的最大依仗。
借此,包括李鸿章在内,清政府上下皆是信心满满,他们不但有信心超越日本,重新回到亚洲王者的宝座,更是有信心与欧洲老牌列强一决高下,不仅如此,当得知北洋舰队的实力后,英法等国也果真改变了观念,大有放弃殖民中国的想法,希望通过拉拢、扶植清政府,进而控制整个亚太地区。
此时此刻,靠着北洋水师的风光,清政府终于获得了与列强平等对话的资格,倘若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世界格局没准儿也会发生重大改变,别说是一个小小的日本了,早在百年前炎黄子孙或许就能体验到列强的滋味,只是很遗憾,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骄傲和自满成为了失败的导火索,一边是天皇带头勤俭节约求发展,一边是愚昧无知的满清贵族,谁胜谁败早已一目了然。
在不甘中失败
在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之中,中国的海军实力迎来了质的飞跃,单是一个北洋舰队就让我们超越了日本,成为了最受瞩目的亚洲新星,其中最强大的定远号战列舰更是令周边国家闻风丧胆,甚至就连列强都产生了拉拢的念头,可谁知好景不长,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一个女人的搅局彻底毁掉了一切。
话接上文,正当洋务运动迅猛发展,北洋水师如日中天之际,慈禧太后的心里却产生了异样的情绪,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李鸿章能力再强毕竟也是汉臣,满汉终究有别,放任他掌握这样一支强大的海军,这让身为满清统治者的慈禧如何能够放心呢?
另一方面,慈禧酷爱“享受生活”,在洋务运动之前,她算得上是锦衣玉食、奢靡成性,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出台,为了满足洋务派的发展,她的好日子自然也就到头了,生活质量大幅度缩水不说,平日里哪怕多花一分钱也要受到限制,这让败家惯了的慈禧自然无法接受。
再加上四海升平,并没有任何开战的征兆,因此,就在1894年,恰逢自己的六十岁大寿,慈禧便打算好好过一把瘾,将寿宴大办特办,希望能够弥补这些年受的“委屈”。
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这样的想法其实很正常,起初李鸿章等人也并没有过多阻拦,可当慈禧将自己的“生日预算”公之于众后,他们就有些坐不住了,整整一千万两白银,这笔钱甚至都够再进口几艘定远号战列舰了!
为此,李鸿章等人对慈禧太后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对方能为国家考虑,尽可能的缩减一些开销,但很遗憾,慈禧可不管那些麻烦事,大手一挥直接就从洋务运动的资金中扣除了一千万两。
少了这一大笔钱,北洋舰队的情况自然急转直下,船只没钱维护,武器装备没办法更新,士兵的工资只能拖欠,甚至就连买炮弹的钱都不够了。
反观日本那边呢?当听到北洋水师的困境之际,他们怕是头都要笑歪了,同时政府高层也敏锐的意识到了一件事,即,最近两年正是击溃北洋舰队的最佳时期!
想到此处,一场豪赌开始了,从明治天皇到底层的日本民众都在节衣缩食,日本社会一切的娱乐活动全部停止,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要为海军发展服务,而在这样的决心之下,日本海军的实力也果真迅猛增长,到了甲午战争前夕,他们的纸面战斗力已经能和北洋舰队分庭抗礼了,在某些领域上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就像刚刚说的那样,一边是天皇带头埋头发展,一边是太后过寿挪用军费,谁胜谁败其实从最开始就注定了,而事实也果真如此,1894年7月25日,趁着北洋水师疲软之际,一场决定了中国与日本前途命运的战争迅速展开,由于没有准备、军费不足,在仓皇应战的情况下,北洋水师节节败退,虽说在后续靠着先进的武器装备,海军官兵们稍稍扳回了一些劣势,奈何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仓库里的那些炮弹根本不足以支撑一场大型战争。
就这样,北洋水师官兵在无比憋屈的情况下败了,先是致远舰被日舰击中,在失去了战斗能力的情况下与敌人同归于尽,随后就是定远舰,在奋勇抵抗数日后,他们被迫撤回刘公岛港口休整,谁知日军竟发动偷袭,直接将其重创,见状舰长丁汝昌本想撤回威海卫,却不幸被鱼雷击中螺旋桨彻底失去了动力。
如今的#图文动态同步大赛#定远舰已经成为了瓮中捉鳖,它和舰上官兵的结局大概率将是被日军俘虏,但很明显,他们不想资敌,更不想受此屈辱,于是乎在1895年2月10日当天,丁汝昌当机立断,选择了与定远舰共存亡,直接将其炸沉海底。
自此,定远舰与北洋水师便成为了历史,中国也正式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屈辱史,后续,日军也尝试过打捞定远舰遗骸,妄图将其拉回国内耀武扬威,只不过碍于技术有限始终未能如愿,这才给到了后世国人一睹定远官兵生前风采的机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