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是中国古代陵墓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遗存至今最重要的六朝时期文化遗产,更是江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百年以来,学术界对于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研究一直在持续,但依然有太多谜团萦绕在这些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大型石刻艺术品上。
近日,著名考古学家、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主任、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志高教授做客南京博物院的“南博讲坛”,带来一场精彩的“考古视野下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讲座,为文博爱好者介绍了众多关于南朝石刻研究的新发现。
讲座一开始,王志高教授详解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概念。他说,所谓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就是指列置在南朝帝王、宗室、重臣陵墓前面神道两侧的大型石刻,包括石兽、石柱、石碑等。“南朝”是六朝的重要阶段,指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当时被称为“建康”的南京是南朝都城。南朝中的齐、梁两代帝王都姓萧,来自南兰陵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丹阳、武进一带。因此,现存的南朝陵墓石刻,主要分布在南京的栖霞区、江宁区,镇江的丹阳、句容两个县级市,在安徽宣城、重庆忠县也发现过为数不多的几件南朝石刻。
清代末年学者张璜绘制的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图。
“我进行过统计,上述地区发现的南朝石刻在100件以上。”王志高介绍,南朝陵墓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一是南京栖霞区甘家巷、狮子冲一带,一是丹阳三城巷、水经山一带,后者是齐梁两代皇家陵区所在地。此外,在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安徽宣城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也收藏着一些散落的南朝石刻。
神道,是指古代高等级墓葬封土前的道路。南朝帝王和王侯陵墓的封土前的神道两侧,由外向里一般列置三对六件神道石刻,分别为一对石兽、一对石柱、一对石碑。但也有例外,位于丹阳三城巷的南朝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墓前是四组八件神道石刻,多出来一对石阙;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和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也是四组八件神道石刻,多出来一对神道碑。
丹阳梁文帝萧顺之建陵。 陈杰摄
具体说来,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是指石兽、石柱、石碑、石人、石阙等,这些石刻中,知名度最高、现存数量最多就是石兽。
关于南朝石兽的名称,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话题。根据石兽头上角的数量,可以分为独角、双角、无角三类。王志高说,很多学者认为,从类型学角度可以将独角石兽命名为“麒麟”,将双角石兽命名为“天禄”,将无角石兽命名为“辟邪”。这种命名方法已基本约定俗成。
丹阳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兽。
王志高认为,在麒麟、天禄、辟邪以外,其实还有一种南朝石兽存在,那就是“石虎”。在十几年前,丹阳萧梁皇家陵区三城巷曾出土过一种小型蹲兽,其外形和辟邪近似,但并不像辟邪那样四肢挺立,而是呈现前足直立,后足弯曲的蹲踞状态。《旧唐书》记载,梁武帝祖父萧道赐去世后,其墓前就曾列置“石虎”。与南朝同时代的北齐,以及其后的隋唐时代,帝王陵墓神道石刻中也设置“石虎”。王志高判断,“石虎”也是一种南朝石兽,主要放置在身份相对较低的宗室成员墓前。现存南朝石虎仅有两三件,除了三城巷发现的这件以外,丹阳水经山烂石垅也保留着一对石虎。
丹阳三城巷出土南朝石虎。
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留存下至今的麒麟、天禄、辟邪总能给人产生震撼心灵的视觉冲击。著名历史学家、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研究员曾如此评价,以南朝石兽为代表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形体硕大,气势恢宏,雕刻精致,造型夸张,极富想象力,摆脱了人们以往所认识的婉约、细腻、秀美的六朝风格的约束,代表了六朝石刻艺术的最高的成就,也可与同时期的北方的佛教石窟相媲美。
关于南朝石兽的源头,在学术界也是长期讨论的话题,有学者认为,南朝石兽都有翅膀,称为“有翼神兽”,起源于中国本土,比如河北地区发现的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出土过错银铜双翼神兽,就与南朝石兽存在明显的承继关系。 也有学者认为,“有翼神兽”起源于国外,重要原型之一是在古巴比伦、亚述、埃及、波斯等地流行的有翼神兽“格里芬”,后来随着张骞通西域传入中国。
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错银铜双翼神兽。
不管陵墓神道上的有翼石兽起源于哪里,有一点是肯定的,至迟在东汉时期,帝王宗室,官宦贵族的墓前就已经开始设置神道石兽,起驱灾避祸的镇墓作用。
在河南洛阳、南阳,四川,重庆,山东等地,都保存有东汉时期石兽。王志高介绍,东汉之后,帝王提倡薄葬,帝王陵墓前很可能没有神道石刻,这一现象延续到东晋。东晋多位帝王埋葬于南京,还没有发现他们的陵墓前有神道石刻一类的文物留存。但也有例外,十几年前,安徽宣城出土过两件东晋石麒麟,据考证是东晋桓彝墓前的石刻。桓彝是桓玄祖父,桓玄在东晋时曾篡位建立桓楚政权。此外,有文献记载,桓玄父亲桓温的墓在今安徽马鞍山当涂,其墓前就设置有石兽、石马等多种神道石刻。
河南南阳东汉宗资墓石兽。
进入南朝之后,帝王和王侯们开始在墓前设置石兽、石柱、石碑等神道石刻。以石兽为例,帝王陵墓神道两侧设置麒麟和天禄,王侯墓前神道两侧设置辟邪。
南京江宁麒麟铺南朝刘宋时期的石兽。
王志高介绍,目前保存在南京、丹阳、句容等地的南朝石兽,以萧梁时期的居多,最早的是位于南京市江宁区麒麟铺的一对石兽,其守卫的陵墓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宋武帝刘裕的初宁陵,一种认为是宋文帝刘义隆长宁陵。这对石兽造型稳健庄重,气势雄浑。根据文献记载,它们的造型和雕刻风格仿效襄阳的汉代陵墓石兽。
在丹阳水经山的萧齐皇家陵园区和三城巷的萧梁陵园区,神道石兽分别呈现窈窕俊秀、矫健灵动和稳重敦实,凶悍威猛两种明显不同的风格。王志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萧齐和萧梁雕刻的帝陵石兽造型所依据的“蓝本”不一样,前者参考的是南阳汉代石兽,后者参考的是襄阳汉代石兽。
南京栖霞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兽。 陈杰 摄
在南京市栖霞区和江宁区,留存至今的南朝石兽,大多是南朝萧梁时期王侯(如萧融、萧景、萧秀、萧憺、萧宏等人)墓前的辟邪。这些辟邪状若狮子,头上无角,体态高大肥硕,气势恢宏雄俊。它们与狮子最大的不同是腹部两侧饰有双翼,具有强烈的动感。
南京大学的校徽上,有两只南朝辟邪。
辟邪已经成为南京的重要标志。南京中山门外就有一座巨大的铜质辟邪雕塑,是南京重要地标之一。此外,南京大学的校徽上也有两个辟邪的图像。南京地区也有属于南朝帝王陵墓的麒麟和天禄。王志高认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狮子冲的南朝梁昭明太子墓的一对麒麟和天禄,是现存南朝帝王陵墓石兽中最为精美的一对。萧统生前虽然没有当过皇帝,但死后被追尊为帝,因此他的陵墓规制也近似于帝陵。
南京栖霞狮子冲梁昭明太子萧统安宁陵石兽。
亲眼见过南朝石兽的人,都会对其体型的硕大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巨兽动辄十几吨甚至几十吨。如此庞然大物,在1500年前是如何运送到墓地前的呢?王志高说,过去有学者认为,为了减少运输中的损伤,可能是将石料运送到墓地,在现场进行雕刻。但学者们在《隋书·五行志》中找到一条资料:“梁大同十二年正月,送辟邪二于建陵,左双角者至陵所。右独角者,将引,于车上振跃者三,车两辕俱折……”记录梁武帝年间,将石兽雕刻好后,再运送到梁武帝之父萧顺之建陵去的事情(这段记载中的“辟邪”应为“麒麟”),这证明了石兽是在其他地方雕刻好,再用车辆运送到陵区的。所使用的车辆,很可能是南朝时用于攻城作战的大型二十轮车。
丹阳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兽。陈杰 摄
讲座中,王志高对于南朝帝王、宗室、重臣墓葬前神道列置石兽的规定做了总结。他认为,南朝帝王陵墓神道两侧列置的石兽是独角或者双角的有翼神兽——麒麟和天禄;身份相对较低的王侯墓前神道两侧列置的,是无角的有翼神兽——辟邪。而辟邪体型的大小,和王侯的身份贵贱也有关系。比王侯身份更低的宗室人物,其墓前列置的是呈蹲踞姿态的石虎。这些南朝的麒麟、天禄、辟邪、石虎,历经岁月沧桑,大多保存相对完好,已经成为江苏文化遗产中极其珍贵的古代雕刻艺术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