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滴水之力,经年可穿石,汇集则成河。

伊犁河谷依偎伊犁河而生,在奔涌河水的滋养下,这个位居西部边陲的地域,正挖掘每一滴水的潜力,积攒每一滴水的能量。随着水资源约束趋紧,“节水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推进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成为伊犁州守护母亲河的必选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无人机作业。张庆华 摄

循环种养 实现“一水多用”

从大水漫灌到涓涓细流、从涓涓细流到精量控制、从精量控制到细水长流……农业节水,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富了一方百姓。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坎乡库勒特克其村“稻渔共作”养殖基地,集中连片的稻田里正栖居着螃蟹和虾,从高空俯瞰,稻禾绿意盎然,水面波光粼粼,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015年,察布查尔县引进伊犁悦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坎乡库勒特克其村首次发起“稻渔共作”模式。该公司通过为当地农户提供蟹苗、虾苗,负责技术服务和成蟹回收,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稻渔产业共2500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8月14日,媒体记者在参观稻虾共作模式。孟霞 摄

“稻渔共作”是一种稻虾、稻蟹立体种养模式,通过农业技术措施,将种植水稻与养殖淡水小龙虾、螃蟹有机组合,实现一年内收获一季稻、捕捞两季虾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小龙虾、螃蟹以稻田里的昆虫为食,产生的排泄物又成了水稻种植的天然肥料,可使田间农药和复合肥的使用减少,甚至停用。这样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护了土壤和环境,还可以使水稻长得更好,亩产值利润提升至2000元左右,是传统水稻种植收入的2至3倍。

当前,伊犁州对适宜发展稻渔产业的低洼田统一进行高标准改造,让“小田”变“大田”、“差田”变“好田”,形成“田成块、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稻渔共作”基地,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高效节水 农业孕育出全国高产田

农业是第一用水大户,开源节流,对于缺水要水的土地,每一滴水都弥足珍贵。

早在2010年,察布查尔县种羊场是全县第一个试点开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地方,全场区适宜的农田都铺设了滴灌带。多年来,种羊场积极引进具有高产潜力的优良小麦、玉米、水稻等新品种,广泛推广滴灌等先进的高效节水系统,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产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滴灌浇水。张庆华 摄

在种羊场,种植户韩长明是当地小麦种植的佼佼者。去年,他种植的石冬0358冬小麦,经农业农村部相关专家实收实割测产,抽取的百亩冬小麦中的3.094亩的冬小麦平均单产达880.3公斤/亩,创造了新疆地方小麦单产的最高纪录。

“以前农田浇水都是大水漫灌,有的地块水浇透了,有的地块却只浇到表层;施肥也是各自凭经验,水肥达不到,产量上不去,水肥施多了,也会造成减产或病害。”韩长明说,“现在铺设滴灌带、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水肥直接给到农作物根系,一亩地可以节水50方左右,节肥6到8公斤,成本降低了,粮食高产了。”

察布查尔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关丽菊说,察布查尔县农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州前列,是伊犁河谷第一个率先开展干播湿出技术,并早在2010年就开始大面积推进农田滴灌带铺设、水肥一体化实施项目的县;同时,以水定地,通过种植结构调整等多种举措,从根本上保障了水资源的高效使用与节约,还创下全国千亩方、万亩方玉米高产纪录,全国冬小麦百亩、千亩、万亩方单产的最高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智慧农业。张庆华 摄

伊宁县萨木于孜镇下十三户村靠近两条大河,虽地处喀什河下游,却只能看着水、浇不上水。直到2021年,村里申请了农田高效节水项目,全村7400亩耕地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

“以前没有水靠天吃饭,现在通过引水铺设了滴灌,我们的大田玉米亩产量这些年屡创新高。”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军说,现在大田玉米单产比以前大水漫灌时增产100—200公斤,按照去年一公斤2.3元的价格,每亩地增收230元至460元。再算上节省的水肥钱,一亩地增收600元是轻轻松松能完成的事。

点滴之间见巨变。近年来,伊犁州在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断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持续发力,以科技和改革驱动节水农业发展。截至2023年底,伊犁州直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28.15万亩,其中,高效节水农田221.52万亩,分别占州直751.2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70.3%和29.49%。

水肥一体化 精打细算用好每滴水

动动手指,精准“喂水”,一亩庄稼半小时“解渴”。

在位于伊宁县温亚尔镇布力开村制种玉米基地里,连片的绿色田地映入眼帘,6000亩制种玉米挺着粗壮的“腰杆”,田地里处处孕育着生机和希望。新疆禾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吴梦远正坐在位于农田的基地数控中心为这片农田浇水。这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优势亮点,技术员们不用到现场,只需打开智能手机,通过远程操控,就能完成对大面积农作物的浇水、施肥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工作人员正通过智慧农业数据平台进行监测工作。张庆华 摄

“以前都是人工凭经验判断,觉得庄稼需要浇水,就浇一点。现在,可以根据土壤水分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实现农作物水量浇灌自动控制。”吴梦远说,这样可以更好地研究农作物需水规律、灌溉定额、耗水与产量关系等,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和每一份肥。

尼勒克县北山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百袖今年种植了9400亩地,有玉米、甜菜、小麦、豌豆等作物。早在2014年,他就采用了滴灌与覆膜种植技术相结合的种植方式进行种植,使得灌溉水可以精准地输送到作物根部,根据需水情况实施适时滴灌,并结合需肥情况,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滴灌式施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农田机耕作业。张庆华 摄

“以前都是小田散户,粗放管理种植,现在通过‘小田’并‘大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2000亩地破除田埂后,可以净增90亩地左右,单位面积产能增加了。”张百袖表示,以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进行田间管理,让他们种起田来省劲又省心。规模化种植有利于实现机械化作业,减少人工,成本降低了,效益增加了。

据了解,尼勒克县还坚持以水调结构,以水定产业的农业生产节水思路,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大力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做好田间节水文章,走出一条以高效节水促进农业发展的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农田机收作业。张庆华 摄

用好源头活水,润泽万亩良田。这些年,伊犁州不断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农田生产道路、机耕道路进一步完善,农田灌溉条件不断改善,促进了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水肥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农作物节水率达30%以上,节肥率达20%以上。碎片化土地得到整合,一家一户的小块田逐步合并成大块田,改善了农机作业条件,农业种植业结构快速调整。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23年,州直小麦、玉米种植先后创下了全国最高单产纪录,察布查尔县大豆也荣获了全国高产竞赛第二、三名;2024年,州直冬小麦再创全国冬小麦百亩、千亩、万亩连片最高单产纪录,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土壤改良、田块整治、农田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建立了良好的生态屏障,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节水要久久为功。伊犁州发展现代农业还得算精细账目,从“会”节水到“慧”节水,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以“转变农业节水模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为重点,在资金投入、管理体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全力推动伊犁州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记者 孟霞 李剑)

来源:伊犁融媒体中心

监制:陈露杰

审核:王正伟

责编:曹 明

编辑:艾力热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