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老银元来自于外国,而实际上,外国银元在明末便源源流入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影响力剧增。

大家熟知的清代模仿外国银元仿制银币的开始,都认为是张之洞的广东反版,实际上,在咸丰年间,中国就有了这方面的尝试。

当时的上海洋商因为墨西哥鹰洋流通广泛,官民乐于使用,于是决议以鹰洋取代本洋为结算货币。而上海洋商也看到了自造银币的巨大机遇。于是,也进行了自造银币的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上海

1856年(咸丰六年),上海推行了采用土法制造的一两重的银饼用以流通,因每月只能生产3000枚,故而并不会对商会发生影响。此一两重银饼的面文有“上海县”及“足纹银饼”字眼,因此俗称“上海银饼”。

上海银饼是中国早期银饼中唯一详细记载制作时间、发行缘由及制作过程的一两银饼。

上海银饼具有好几个版别,其中一两有4种,五钱有2种,由郁森盛、王永盛、经正记3家号商发行,为平正、万全、丰年、王寿4名工匠造。

其中一两有“商王永盛·匠万全造”、“商经正记·匠丰年造”、“商郁森盛·匠丰年造”、“商郁森盛·匠平正造”4种,以“商郁森盛·匠平正造”最为罕见;五钱2种,为“商经正记·匠万全造”及“商郁森盛·匠王寿造”,后者无外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王永盛匠万全造壹两银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郁森盛匠王寿造五钱银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经正记匠丰年造壹两银饼

清人沈宝禾在《忍默恕退之斋日记稿》中记录了咸丰五年(1855)上海著名船商有二十四家,而王永盛、郁森盛分别位列第一、二名,经正记位列第十三名,均为上海著名沙船商,实力雄厚。沈宝禾日记中写道:“今早即拜王永盛桐村于咸瓜街,……此为船商之最著者”。他在上海船商二十四家名单的签注里提及的“一 王永盛 桐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王永盛匠万全造壹两银饼

李鸿章在同治元年(1862)六月十三日的《上海一口豆石请仍归华商装运片》中写道:据船商王永盛等联名禀称,沿海编岷,自开北洋海禁以后,造船出海各随地产地土着,贩运懋迁,迄今三百年来,藉此谋生……

而NGC,PCGS也收评上海银饼。

上海银饼制造及流通的情况复杂:

因为质地偏软不经用,制作程序繁杂,所以这些上海银饼发行后并没有达到外洋那种流通效果,反而在交给民众后,很多被回炉熔化改制成传统银锭。正因为如此,最后上海银饼宣布停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上海银饼的铸造工艺类似于西方的打铸币,但又有所不同:

银饼的原坯经逐一称重,过轻或过重都立即回炉,合格则用锤子打平并用锉刀修整,然后送去压印。其中压印模具乃方形钢材雕刻而成,压印时用一块重约200磅的花岗石,从高约十呎的木架垂直落在模具上。窄钢槽上刻有交叉形花纹,工匠在银饼顺着滑槽溜下时用木锤敲打,使钢槽上的花纹转印至银饼的边道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上海银炉

上海银饼在160多年前发行,传世很少,收藏价值极高。

虽然仅昙花一现,但它是中国商埠重镇上海最早自制的银币,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以两为单位的银饼,也为清末上海经济发展作出了发展贡献,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