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张力克 龙云杰 调色 江勇 海报设计 祝碧晨(09:23)

从西安咸阳机场出发,车行约两个半小时便到达了渭南市合阳县太枣村。这是一个位于黄河畔,有2000余户人口的“大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村子里多数房屋的大门紧闭,门口的装饰破败,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偶有两三位老人坐在路边闲聊。当日天气炎热,记者走进一家小铺买冷饮,老板或是许久未见到外来年轻人,便与记者攀谈起来。他说早年生意好的时候,每天都要去镇上进货。而现在一周进一次货都卖不完,村里一年里只有过年那几天热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村口,记者看到一家修建齐整的幼儿园,但走近却发现大门已被紧锁,园内操场上也杂草丛生。继续走到下一个路口,只见马路旁接连开了几家殡葬用品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太枣村,是为了采访在村里开养老院的张小凤。她1997年出生在这里,自嘲自己是唯一在村里就业的“90后”。2016年,她父亲在村里建了这家养老院,小凤在2020年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回乡负责经营。谈起初衷,张小凤说爷爷当时罹患癌症,而父亲要在外赚钱给爷爷治病,无法回家。子女在外谋生计,老人无人照料的情况在村里很常见,张小凤认定在农村开养老院不仅有市场,也能帮到有困难的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等到养老院开起来后,现实却与张小凤的设想相差甚远。当时小凤家拿出了30万元,还向银行贷款了近200万元。养老院开业至今,才勉强达到收支平衡。目前养老院一个床位每月最低收费1200元,大约有20位老人入住。农村老人大多没有稳定收入,住院钱需由子女承担,或几个子女分摊。因此养老院老人一般隔几个月就会搬回家,隔段时间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75岁的郝奶奶去年冬天在家摔了一跤,当时卧床不能自理,远在新疆的儿子就联系到小凤给母亲办了入住。一个月后,郝奶奶身体恢复,老人家为省钱又搬回了家。郝奶奶独居在家,平日自己捡柴、做饭。她告诉记者,要是再遇到意外,只能打电话给在外打工的子女,让他们去找人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又走进80岁的王奶奶家,她已经卧床不能走路。平日里,她由四个子女轮流照护,每人负责两个月。轮到外出务工的儿子时,王奶奶便由儿子出钱入住养老院。而轮到没有工作的女儿时,王奶奶便出院住进女儿家。如此这般,王奶奶就在养老院和子女的家中来回辗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村里的老人不少,但花钱住养老院的却很少。为了延揽客户,张小凤经常去乡里的集市上发名片和传单。记者跟随她一道发传单,见到有当地老人听到价格后,一边摆手一边表示“1200元一个季度还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客户难找,小凤的另一个难题是员工难招。很少有人愿意回村工作,因此养老院长期缺人手。小凤经常要和护工一起为不能自理的老人擦身、换药,唯一的厨师若是请假,小凤也要下厨为老人们做一日三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全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136万人,约占全国老人的45%,但农村养老院床位只占全国约20%。相较于城市老人,农村老人的年龄结构、空巢率、健康状况等指标均更加严峻,经济收入水平和养老服务费用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较大差距,养老人才缺口也更大。

太枣村不过是中国千万个村子中普通的一个,但这里正在遭遇的养老困境,却是中国农村普遍面临的“空心化”叠加“老龄化”问题的现实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