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

人民日报、央视总台、光明日报

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农民日报

安徽日报、安徽新闻联播

等央媒、省媒

多平台、高频次聚焦淮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总台

8月9日

央视播出

《安徽淮宿蚌城际铁路跨新濉河连续梁合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

人民日报

8月6日

人民日报刊发报道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

党群服务中心 走进群众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双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往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更热闹了,我们的服务标准更高了,党群关系也更融洽了,居民对社区的工作越来越支持!”双龙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武兴斌说。

今年4月以来,双龙社区组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楼栋长开展日常走访,精准收集群众需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站等阵地优势,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具特色的党群服务活动,并且每月都在社区公示栏、居民微信群发布通知,吸引了不少党员群众参与。

为更好发挥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作用,杜集区聚焦中心职责职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梳理整合现有资源,面向“一老一小”、企业人才、流动党员等重点服务对象,推出6大类48项惠民便民服务,覆盖居民群众11.9万人。

“平时来这里吃饭,还能唠家常、聊天解闷,暖胃又暖心!”高岳街道水泥厂社区老年助餐“小食堂”里,前来就餐的老人纷纷竖起大拇指。

水泥厂社区老年人口占比超过辖区总人口的60%。针对老人用餐难的问题,社区通过“社区+市场化+公益”模式,打造老年助餐“小食堂”,分别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给予每人每天1至3元的就餐补贴,每天为近400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邀请擅长书法的老党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开设毛笔书法小课堂;协同派出所民警,开展防养老诈骗主题宣传讲座,普及防骗知识……结合重点群体需求,杜集区不断丰富服务供给,推动服务提质、治理提效。今年以来,全区18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9个党群服务站累计开展各类党群服务活动210余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9个。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强化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作用,引导更多优质资源向基层汇聚,切实做到听民意、解民困、暖民心,让党群服务中心走进群众心中。”杜集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吴储岐)

光明日报

8月5日

光明日报通过专刊

关注我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发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水脉 兴文脉

——安徽着力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资料图片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起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与河南省永城市交界处,东至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与江苏省泗洪县交界处,全长约180公里,包括河道遗址段和有水河段。其中,位于濉溪县境内的柳孜运河遗址和位于泗县境内的5.8公里有水河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着力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在坚定不移“护水脉”基础上,多措并举“兴文脉”,不断续写人与河的故事。

“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必须保护好”

中伏,烈日炎炎,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

“目前,北侧钢结构主体施工已完成,南侧已完成80%,预计今年10月全部完工。我们采用国内先进的大跨度钢结构形成主体结构,用最少的结构支撑点撑起建筑,最大程度减少对遗址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采用沙袋回填遗址,以防止坠物等对遗址造成损伤,‘如履薄冰’加快作业。”项目承建方有关负责人唐一民说。

遗址旁,343国道车辆川流不息。“国道下方就是隋唐大运河故道,当年也正是在筑路过程中发现了柳孜运河遗址。”濉溪县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许仲秋介绍,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沉船9艘、瓷器等各类文物7000多件、瓷片10多万件,涵盖20余个著名窑口,时间跨度从隋唐至宋元,“填补了运河考古的多项空白”。

“我们眼前的这艘唐代古木船就是‘一号货船’,其尾部留存着一把完整的拖舵,被专家命名为‘淮北舵’。”在讲解员引导下,记者在淮北市博物馆见到了发掘于柳孜运河遗址的“一号货船”,其总长约12.6米,历史上大运河的通航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这就是运河故道的魅力所在,也许不如有水河段直观,但更加深邃,更加引人入胜。”濉溪县文旅体局党组成员、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彬告诉记者,为守护好这份“魅力”,遗址上方保护大棚曾历经三次变化。

“早先只有一个钢结构大棚罩在遗址上方,四下漏风,雨季渗水问题比较严重,容易对遗址造成损伤。”李彬说,在整治的同时,濉溪县编制柳孜运河遗址病害整治工程方案,积极争取资金,大棚保护迎来升级。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建设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作为重点项目推进,遗址命运迎来关键转折。截至目前,相关项目已投入1.6亿元资金。

“等建成后,我们将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举办‘小而精’的大运河文化展陈,预计明年与观众见面。总之,保护是一切的前提,如果出发点歪了,投资越多只会带来更大伤害。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中,我们必须保护好。”李彬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儿童在观看柳孜运河遗址沉船复原模型。丁一鸣摄/光明图片

“大运河的故事哟,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老虎灶上,水壶一字摆开,壶身已被岁月熏得漆黑。水沸了,扑腾着顶起壶盖,掌柜的手脚麻利,拿上三五茶点——“祁门红棒来喽!”

“棒棒茶就是茶梗。虽是边角料,但经过本地泉水这么一泡,滋味大不一样,不信你尝尝。”抿上一口,果真饱满甘甜。在濉溪县临涣镇百年老字号怡心茶楼,临涣古镇文化研究会会长何维军向记者细数起大运河“淌”来的文化。

“大运河的故事哟,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平平无奇的棒棒茶,便是顺着大运河‘淌’来的。”千年古镇临涣镇原是县城,大运河繁盛时,这里商贾云集,徽商、闽商、晋商带来各地名茶,一时间茶馆林立,饮茶成风。

“囊中羞涩的贩夫走卒喝不起好茶,便拾来茶梗,用本地泉水浸泡,倒也别有一番滋味。”何维军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久而久之,茶馆不仅具备了浓厚的社交属性,还成了化解基层矛盾的重要场所。

“生了气、不着急,碰个茶、降降气,老茶客来拉拉理。”时至今日,这杯泡了千年的茶仍传递着“和”的智慧。2011年年底,临涣镇基层法律工作者王士宏牵头在怡心茶楼设立“临涣镇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推行“一杯茶”调解法。

“一杯茶”调解法有七步,分别是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纷争、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随着调解深入,水冷了,心却热了;茶淡了,情却浓了。一般当事人招呼掌柜‘再换壶新的’,我就知道这事儿成了!”王士宏告诉记者,到2023年,临涣镇已在全镇19个行政村设置了144个连心茶室,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600余件,调处成功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

林立的茶馆前,淮北花鼓戏、淮北坠子、泗州戏不绝于耳。“这也是大运河‘淌’来的文化。”濉溪县文化馆馆长李俊民表示,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文化载体,那么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载体。

运河繁盛,南北交融,运河文化与淮河文化加速碰撞。“比如,国家级非遗淮北花鼓戏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交融中,逐渐从民间小调变成曲艺说唱,再登上舞台表演,成为地方特色戏种。”为了让更多人记住这条“流动的文脉”,近年来,濉溪创排了新编古装泗州戏《柳江口》、新编淮北大鼓段子《运河魂》、歌曲《柳江谣》等,反响不俗。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濉溪县从全国各地征集运河主题书画作品百余幅。“尽管大半河道已然湮废,但是大运河‘淌’来的文化永不磨灭,必将在代代传承中历久弥新。”站在《柳江口之春》这幅画前,李俊民感慨万千。

“这块‘活化石’,依然滋养着古老的土地”

“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苏轼笔下的“淮南第一州”,便是安徽宿州。

步入宿州市博物馆“汴水咽喉”展厅,一座残缺的石碑引人注目。石碑正面上书“蕲县”,右侧上书“西去东京九百六十里,西去睢阳郡三百卅里”,左侧上书“东南去广陵郡七……”“蕲县现为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这块石碑标注的方向、里程、范围,也正应了唐朝宰相李泌上书唐德宗时所言‘江淮漕运,以埇桥为咽喉。’”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高雷说。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经安徽180余公里,目前仅宿州泗县尚存运河故道有水段28公里,其中5.8公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段。

“作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唯一一处有水的活态运河河段,整个水系至今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历史风貌,堪称‘活化石’。”运河两岸杨柳依依,泗县文旅局文保工作人员孙习与记者沿河漫步,骑行爱好者不时从身边掠过,不少工人正忙着清理岸边杂草。

作为土生土长的泗县人,孙习小时候并不知道隋唐大运河,“只当是一条水渠”。也难怪,历史上宽约七八十米的运河,如今只有十来米宽。“以前两岸都是农户,号称‘十里长庄’,农民干活时常常发现瓷片,却不知脚下埋藏着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孙习说。

申遗前后,泗县下大力气整治沿河区域,实施易地搬迁、水体治理、管网改造等治理措施,在沿岸补种绿植,实行常态化巡河,及时制止打击污染和破坏行为,力图将大运河原始风貌呈现在世人眼前。

“千百年过去了,如今大运河还在发挥作用吗?”记者发问。

“当然!7月初,泗县旱情较重,沿河百姓利用大运河进行灌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到了7月底,连日强降雨又引发汛情,大运河与泗县主要水系连通,在行洪排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文化属性之外,这块‘活化石’依然在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孙习说。

(记者 丁一鸣 常河)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专家视点】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长远来看,应加快大运河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实现依法保护、传承、利用好运河资源;按照“以人为本”理念和建成“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宗旨,规划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以运河文化为纽带,推动世界运河城市之间的交流互鉴;以“数字+”赋能运河文化传承,讲好运河文化故事,打造数字化文化新体验。要融古贯今,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用好大运河文化符号和超级IP标识,让千年运河文化名片“靓”起来、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旅游“火”起来。

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方面全链条发力,放大运河“世遗效应”。突出传承发展和合理利用,扎实推动运河文化和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比如,可进一步打造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的“柳孜-百善-临涣”运河文化展示带,且使之成为“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的品牌,推动“美好安徽·传奇皖北”旅游线路整体形象树起来、品牌打出去。

找寻出一条遗址保护、展示利用与民生改善、城市发展相融合道路,把大运河打造成精美生态长廊、精致文化长廊、精彩旅游长廊,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当地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让美好生活应“运”而生,让运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比如,持续推进有水河段环境综合治理、提质增效,保持“长治久清”;继续开展运河沿线环境整治行动,再现“亲自然”风光;把泗县活水遗存段打造为最美“城中河”,谱写城水相融、人水和谐幸福图景。

牢牢把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强区域合作,做好协同创新文章,积极主动融入江苏、浙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去。认真落实2023年6月6日沪苏浙皖签署的《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协同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以文化认同驱动一体化发展,用区域发展提升大运河文化凝聚力。比如,可利用历史上安徽深受楚汉、淮扬、吴越、海派文化影响和熏陶,并与江苏、浙江和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的特点,围绕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加快建立长三角运河文化价值认同机制、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机制和文化旅游协同工作机制,走好“扬长避短、错位发展”道路,最大限度释放联动、协同、聚合效应。

(作者:余敏辉,系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淮北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8月13日

光明日报刊发图片报道

小小社团,让大学生活精彩纷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薪火义务支教社的志愿者出发前相互佩戴绿丝带。万善朝摄/光明图片

8月15日

光明日报刊发报道

战高温 保供电 有良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大负荷比去年超1亿千瓦!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多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最大电力负荷快速攀升,多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7月1日至8月13日,国家电网经营区负荷四创历史新高。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4个区域电网及江苏、浙江、山东等16个省级电网负荷74次创新高。

战高温,保供电,有良方。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应保障有力有效。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列装载着8400吨煤炭的“万吨大列”从车站驶出,沿着内蒙古“西煤东运”的重载铁路主通道,将煤炭从塞北高原送到渤海之滨,日均发送煤炭量达40万吨。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信息,今年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国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统调电厂存煤达2亿吨以上,港口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煤炭、煤电兜底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国家电网统筹调配全网资源,大范围开展跨区跨省送电,通过“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实现电能余缺互济、精准匹配,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各地加强电网运维,加强电力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我们运用人工、机器人、远程智能巡视系统、全景摄像头和无人机,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巡视,降低了一线巡检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国网重庆超高压公司运维人员谢凤林表示。

四足巡检机器人“入职”变电站,爬高上梯、精准避障、数字巡检、排查隐患、红外测温、智能播报……充满着“黑科技”的“保电小队”成为国家电网迎峰度夏保供电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特战队员。有关部门和企业组织人员对电力设备开展运维保供和隐患排查,全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煤电“压舱石”为电力保供打下了扎实基础,光伏、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则为今年迎峰度夏加把劲。

乘着电力“高速”,绿电从张北新能源基地出发,经±500千伏延庆换流站注入北京电网,为首都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绿色电能。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每年可向北京电网输送约14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减排二氧化碳约1280万吨。眼下,北京西新航城、北京东—通北、廊坊北—亦庄等6条500千伏外受电通道工程建设正在全速推进。

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增加,新型储能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的作用逐步增强,有效服务能源安全保障。7月23日,江苏电力负荷创历史新高,新型储能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约400万千瓦顶峰能力,有效填补了电力缺口,为电力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撑。

除了电源侧、电网侧之外,通过采取合理可行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措施,挖掘需求侧的调节潜力,也能缓解用电高峰供应压力。今年,淮北众城水泥有限公司与国网淮北供电公司签订了电力需求响应合作协议,引导用户主动错峰、避峰,促进电力电量的供需平衡,提高电网实时调节能力与安全水平。目前,国网安徽电力主动错避峰负荷资源库已签约用户1.2万户,响应能力超450万千瓦。

“国家能源局将持续强化能源电力监测预警、发挥高峰时段系统顶峰能力、推动支撑性电源加快建设投产、指导各地做实做细工作预案,全力保障迎峰度夏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求。”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表示。(记者 张翼)

农民日报

8月13日

农民日报刊发报道

一粒种子的新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农作物制种面积50万亩,种子年销量5亿斤,年销售额6.4亿元;作为国家级制种大县,建有稳定的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3个,打造安徽省良种生产大县和国家优势农作物制种基地,生产的良种销往皖豫鲁苏鄂等省份,能满足黄淮海2000万亩地用种需求;2022年小麦最高单产位居安徽省第一,2023年位居安徽省第二……种子这一农业“芯片”正在安徽淮北的濉溪大地上迸发新动能。

从购买良种到自主研发,一粒种子生根发芽

濉溪县国家优势农作物制种基地核心区位于沱河、浍河之间的狭长地带,涵盖了百善镇、四铺镇、铁佛镇共680平方公里丰饶而广袤的土地,是一处独具特色的种子繁育带。20世纪末,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粮食集散地,因交通便利,一大批粮食经纪人汇聚于此,将这里出产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分销至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正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催生了濉溪本土第一批种子企业。

安徽柳丰种业公司是濉溪县种业龙头企业,而十多年前,它只是百善镇的一个农资门市部。公司销售经理刘国浩回忆:“当时濉溪当地也有人开展育种,那时还不用省审国审,大家选好了种,就繁育推广。更多的则是经纪人低价买来商品粮和种子,再加价卖掉,赚个差价。”

2003年,柳丰种业公司联合皖北及邻省另外7家公司,买断了“中黄13”大豆品种的经营权,此后10年,这个大豆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1亿亩里,我们销售的种子差不多占了1/5。”刘国浩说。

“中黄13”是块“敲门砖”,借助联合销售该品种的契机,濉溪当地粮食经纪大户被带入了种业“圈子”。他们尝到了种子的甜头,也看到了种子的重要性。

买断种子,也有很大风险。同为濉溪县种业龙头企业的安徽永民种业公司曾斥资上千万元,买断某个大豆品种的全国经营权,却因种子性状不稳定,只得暂停推广,并继续繁育提纯。买断种子经营权,有点像“开盲盒”,风险不可控,倒逼濉溪县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始自主研发。

在此之前,濉溪县农业部门在种子研发上也曾进行过有益的探索。自我国确定了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后,濉溪县农科所于20世纪90年代初研发出的小麦品种“皖麦3号”,成为该县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濉溪县主要农作物国家区域试验站研究员周素英介绍:“当时小麦亩产不过100多斤,这个品种亩产最高达到了500斤,推广面积持续扩大。”

2010年,濉溪县农科所又选育成功“濉麦1216”,在申报省级审定后的两年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中,产量和抗病性都超过了同时参试的另外41个品种,连续三年排在第一,顺利通过省级审定,由于表现突出被推荐到国家试验中,又顺利通过了国家审定,成为淮北市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小麦国审品种。由于特别耐旱和耐盐碱,“濉麦1216”在苏北地区备受欢迎,当地许多亩产低于600斤的盐碱地由于种植这一品种,获得了亩产800斤以上的较好收成。

政府部门引领在先,民营企业闻风而动,一粒种子萌发出无限生机。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濉溪种业叫响全国

民营企业在种业振兴中挑大梁,濉溪县的这一独特现象为全国种业界瞩目。

濉溪县现有20家持证的良种企业,民营企业占2/3。在濉溪种业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是一股特别的力量,企业懂农业、善经营,在摸爬滚打中抱团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推动濉溪种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2023年11月22日一早,濉溪县柳丰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赵太宇发了一条朋友圈:“柳丰!国审第一种。柳丰!国审模式已打开……后期精彩,敬请期待。”

赵太宇被同行称为“皖北最年轻的研发出国审品种的专家”,他所说的“国审第一种”,指的是农科所自主研发的大豆品种“柳豆108”。

2011年起,赵太宇率领团队开始选育“柳豆108”,他回忆:“大豆花的授粉期有10天左右,为了赶在太阳出来前授粉,每天凌晨3点半得起床,从淮北市区开车来地里,5点左右开始授粉,太阳出来前完成授粉。”从开始选育到通过国审,整整用了12年时间。

今年,柳丰农科所进入“国审品种收获季”,半年里,“柳麦521”“柳麦1257”相继通过国家审定。

回忆“永民麦1号”的研发,永民种业公司副总经理赵鹏用“大量试错”来形容这一过程,“我们选择父本母本时,既要抗病性强,又要抗冻性好,还要求高产抗倒伏,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试错。”

投入大量研发人员,每年花掉专项研发经费两三百万元,耗时逾十年,“永民麦1号”终于“试错成功”,于2022年5月通过国家审定。

赵鹏介绍:“我们今年繁育了1万多亩‘永民麦1号’,前几天测产,亩产1400斤,这是繁育大户的数据,大田种植产量还会高些。明年我们计划繁育两三万亩,后年就能大规模销售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育种就是“广种薄收”甚至“无收”,选育的品系越多,成功的概率才会增加。随着自主研发的品种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好,濉溪种子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其中,从“买方”到“卖方”的身份转变,最能说明问题。以大豆种子为例,以前濉溪的种业企业是去山东、河南买别人研发品种的经营权,而如今,外地企业纷纷来濉溪“淘宝”。“2021年,河南那边有客户找上门,要买断我们一款省审大豆品种的全国经营权,我们将3款品种打包,获得的转让费超过100万元。”说起那次经营权转让,赵鹏很自豪。“买种子,到濉溪”如今渐成业界共识。

从多而不精到以精取胜,现代种业续写新篇

在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记者见到一份统计表:截至今年6月10日,濉溪县持有生产许可证的种业企业有20家,从事自主研发育种的有15家,全县通过审定的品种50个,其中国审品种14个。

“濉溪的良种研发,在全国已处于第一方阵。”说到这里,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周维江话锋一转,“遗憾的是缺少‘爆款’。”

何为“爆款”?周维江介绍,柳丰种业公司研发的“柳麦618”,以矮秆、大穗、高产等特点,而成为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主推品种、国家黄淮麦区专家主导品种,2022年单产最高达到1720.8斤,这算是“爆款”。

改变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现状,多出精品、“爆款”,是濉溪种业需要面对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濉溪县委、县政府,种子协会,种子企业共同谋划,着力转型。

“我公司以前一年差不多出5个过审品种,现在则改为5年出一个,要出必出精品。”柳丰种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永民种业公司同样选择了“以精取胜”的转型路径:公司正在研发的一个大豆品系,抗逆性强、蛋白含量高,亩产超国内主流大豆品种50斤到100斤。

种业精品离不开科技加持。赵鹏介绍,围绕新大豆品系的研发,公司与科研机构展开了多方紧密合作,“科研机构在实验室里育种,在我们基地试种,产学研一体,成果共享。”

周素英说,濉溪县主要农作物国家区域试验站正在主导筹建的“育种分子实验室”,将助力濉溪种业实现从经验育种到精准育种的历史性跨越,今后3到5年就可选育出一个品种,比传统育种时间缩短2/3。

濉溪县域内205万亩麦田,有50万亩用于良种繁育,1个技术辅导员对接5个种粮大户,1个种粮大户辐射20个以上农户,形成一套繁育技术推广体系。对于贡献突出的大户,政府给予奖励。

一粒种子,激活农业的“芯”动力,也托举着乡村振兴大梦想。近年来,濉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科学制定并有效落实种业发展规划,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对品种审定与引进、小麦良种繁育、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小麦金融保险等作出奖补。推动规模化育种基地建设,构建品牌化商业育种体系,加大引才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等。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濉溪种业正为捧牢“中国饭碗”加速发力,为守护“丰收中国”追光前行。(记者 杨丹丹)

8月29日

农民日报刊发报道

安徽淮北杜集区:政府搭桥梁 村企沟通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在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百莲百荷景区内,一朵朵红莲竞相开放,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百莲百荷景区曾是土壤贫瘠、芦苇丛生的塌陷区。据了解,杜集区制定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打造以双楼花海、百莲百荷为代表的观光产业带。根据“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的原则,2021年,矿山集街道办事处和天汇农业共同成立淮北百莲百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总面积2000亩,栽种澳洲睡莲、太空莲等观赏荷花200余种,共计15万棵。2023年以来,百莲百荷景区共接待游客累计6万余人次。

“百莲百荷项目设立初期,由南山村、北山村、杜集社区、徐庄社区出资入股共计90万元,每年按照7%的收益份额进行分红,在稳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大大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2023年,百莲百荷景区通过土地流转、利息分红等方式为各村提供直接创收25.7万元。”矿山集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杜彦菲介绍。

沿着彩虹步道一直走就到了双楼花海,薰衣草、郁金香、多肉等植物吸引游客纷纷打卡。“我现在就在这里工作,也不需要外出打工了。这里既能现场采摘,又能户外研学,一到节假日可热闹了。”双楼花海研学旅游基地工作人员纵华说。

近年来,杜集区着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企集中流转7个行政村4509亩土地,连片改造600个传统大棚,建设粮食、果蔬种植基地以及冷链集配中心,促进农业种植规模化。注重新农人培养,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同成立天汇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专家工作站成员不定期到现场向农户传授农业科技知识。

该区探索“国企+党支部+合作社+直播+农户”工作模式,组织辖区直播团队在平台上推介、宣传、销售农产品。“新进来的观众们,直播间里有新鲜的吊瓜、普罗旺斯番茄,抓紧下单哦。”在双楼蔬菜合作社的蔬菜水果大棚前,双楼村党总支副书记徐磊正在向网友介绍村里的特色农产品。

“下一步,杜集区将继续深化‘镇村搭台、国企唱戏、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条路径,以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为基础,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杜集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杨智)

人民网

8月12日

人民网刊发图片新闻

安徽淮北:葡萄喜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8月11日,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的葡萄陆续成熟,村民们忙着采摘外销。

近年来,段园镇依托黄淮平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的地理优势,发展葡萄种植,同时以葡萄产业为依托,将特色农业与现代旅游开发相结合,不断拓展葡萄经济效益,延伸葡萄产业链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李鑫摄(人民图片网)

8月13日

人民网刊发报道

淮北杜集区:“一根”葡萄藤 串起“致富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上旬,皖北平原暑气正浓,葡萄进入盛果期。在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大庄村,村党总支书记张斌不时来到葡萄种植基地,挨家查看上市准备情况。

段园镇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有着300多年葡萄种植史,其独特的土壤及气候条件为葡萄栽培与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素有“葡萄之乡”美誉。

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8月20日

人民网刊发图片新闻

安徽淮北:检查校车迎开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8月20日,安徽省淮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四大队民警对辖区一家校车服务有限公司的校车进行安全检查。

秋季开学临近,淮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四大队组织开展校车安全专项大检查,对辖区校车的车况、逃生设施、安全性能等进行集中检查和维修,消除校车安全隐患,保障学生乘车安全,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万善朝摄(人民图片网)

8月21日

人民网在文章

讲好故事,从头坚持别摇摆

中提到了淮矿集团“杨杰讲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下为文章节选

同样写人,《高级技师杨杰有技术就要传给更多人》(29日16版)是这样讲故事的:

在安徽淮北矿业集团朔里矿业公司,有个“杨杰讲堂”,是国内首个以一线工人名字命名、培训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训工作室,也是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虽然也有场景,但整体是静态呈现,缺乏动感。讲故事就要讲最新鲜、最具体、动感最强、场面最有戏剧性的。或许,记者再挖掘挖掘“杨杰讲堂”的现场,就能讲出一个更吸引人的故事。

新华网

8月1日

新华网刊发图片新闻

安徽淮北:生态水库 青绿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9日,航拍位于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的华家湖水库。雨后的湖水、青山和村庄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近年来,淮北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造“水清、山绿、景美”的良好生态。新华网发(王文 冯树风 摄)

8月5日

新华网刊发图片新闻

安徽淮北:雨后朔西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雨过天晴,绿意盎然的朔西湖,在夕阳映照下,宛如一幅幅美丽画卷。

朔西湖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为采矿塌陷区形成的水域。经过数年的治理和建设,朔西湖实现美丽蝶变,成为淮北市及周边城市游客休闲、度假、康养的“网红打卡地”。新华网发(王圆圆 摄)

8月9日

新华网刊发新闻

淮宿蚌城际铁路

全线跨径最大连续梁顺利合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8月9日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顺利入模,由中铁十六局承建的淮宿蚌城际铁路全线跨径最大、跨数最多的连续梁——跨新濉河段连续梁正式合龙,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据中铁十六局项目现场负责人邹鹤民介绍,淮宿蚌城际铁路新濉河特大桥全长约7.8公里,以“一联五跨”形式先后跨越新濉河、S238省道和市区淮海西路,为全线跨径最大、跨数最多的连续梁。该连续梁主墩位于联系宿州市、淮北市的主要防洪排涝河道——新濉河河道边,其基坑开挖深度达9.5米,地下多为岩溶发育区,深基坑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淮宿蚌城际铁路位于安徽省北部,线路起自淮萧联络线淮北北站,沿途向南经淮北、宿州、蚌埠三市,终至京沪高铁、合蚌高铁共线车站蚌埠南站,正线全长约16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作为以区域城际功能为主,兼顾路网功能的高速铁路,淮宿蚌城际铁路建成运营后,将成为皖北城市群连接合肥都市圈及长三角地区的便捷通道,对于完善区域城际快速铁路网、密切皖北城市群与合肥都市圈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樊曦)

8月23日

新华网刊发图片新闻

安徽淮北:初秋乡村 和美如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秋时分,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华家湖新村在夕阳映照下,呈现一幅秋日乡村美丽画卷。

近年来,淮北市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彰显山水风韵、田园风光。新华网发(王文 朱婷婷 摄)

8月28日

新华网刊发图片新闻

安徽淮北:湿地夜色醉游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23日晚,安徽省淮北市绿金湖湿地公园,游客乘坐游船欣赏美景。

当晚,安徽省淮北市绿金湖湿地公园的“龙船”在湿地巡游,游船使用纯电助力,绿色环保无污染。夜幕降临,游船上的彩灯将湖水映照得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休闲游览。新华网发(王文 摄)

央广网

8月9日

央广网刊发报道

淮北市推广“一杯茶”调解工作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淮北濉溪县临涣镇,你总可以看到不少大大小小的茶馆;而茶馆内,几间简陋的房间和不大的院落里总是挤满了当地民众和游客,喝喝茶、听淮北大鼓、聊聊家常等。茶馆除了是人们日常解渴、歇脚、聊天的休闲娱乐场所,还兼具民间调解和事的功能,是人们评判是非、化解矛盾的民间舆论场。

“‘一杯茶’调解工作法是淮北市将人民调解工作与临涣茶馆文化、茶文化等有机结合,历经十余年发展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人民调解工作品牌。”市司法局局长杨春杰介绍,它通过对民俗文化充分挖掘,将法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茶文化融入人民调解工作之中,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因其贴近基层、来源实践、群众首创、内涵丰富、管用有效,被当地群众誉为“古有医者悬壶济世,今有茶客提壶安民”。

自古以来,临涣茶馆就是家长里短评论是非曲直的集散地。茶客们一边品茶、一边倾听双方的诉说充当调解员,根据法理、人情和风俗习惯,秉公评议,说得双方口服心服,最后握手言和。久而久之流传下“不去衙门去茶馆”“有理进茶馆说”的传统习俗。

临涣镇茶馆调解中心主任王士宏是土生土长的临涣人。2011年12月,结合当地茶文化,他牵头筹划在临涣镇怡心茶楼设立“临涣镇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将人民调解工作与茶馆文化结合,并将这种“以茶为媒”的调解方法命名为“一杯茶”调解法。“调解员通过洗茶、泡茶、敬茶、说茶、添茶等仪式感,传递对当事人的真诚、热情和尊重。氛围有了,当事人的心情会越来越好,就能坐下来好好说话,理性交流。这时,矛盾纠纷就好解决了。”王士宏说。

在王士宏的大力推动下,临涣镇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了乡贤调解、人民调解、警民联调、诉前调解、信访纠纷调解、婚恋纠纷调解、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等7个调解组50人的镇级调解队伍,覆盖全镇19个行政村。

“一杯茶”调解法表面上看是一种调解方法,是一个媒介、一个平台,本质上所贯穿的是“枫桥经验”中“矛盾纠纷不上交”的工作目标及“依靠和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

8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杜集区石台镇梧桐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一杯茶”调解工作法的七步秘籍“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纷争、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醒目地贴在墙面上。作为调解员,退休老校长祖百建、退休老职工祖百渠正在化解村民因无人机喷洒农药导致农作物受损引起的赔偿纠纷:给当事人倒上一杯茶,缓和一下剑拔弩张的气氛;倾听当事人对纠纷的陈述,了解当事人的诉求;“背靠背”分别与双方沟通,以事实为依据,打好感情牌……气顺了,理通了,双方互谅互解,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一杯茶”调解工作法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今年淮北市在全市推广“一杯茶”调解工作法,将“一杯茶”理念内涵融入具体工作中,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年以来,已推动在镇(街道)、村(社区)等设立“一杯茶”调解室267个,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00余件,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

杨春杰表示,淮北市司法局将充分发挥“一杯茶”调解工作法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从研学“一杯茶”调解工作法理念内涵、壮大“一杯茶”调解工作团队、扩大“一杯茶”调解品牌效应、推广“一杯茶”调解工作经验、推动“一杯茶”调解扩能升级五个方面,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一杯茶”调解工作法,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俞晓萌 尹建新)

8月17日

央广网刊发报道

淮北烈山: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全面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淮北市烈山区任楼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赋能,以“皖美红色物业”为抓手,采取整合资源、多样覆盖、立体服务等方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建立“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四级联动治理模式,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网格)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制度,推动“社区—网格—楼栋”多网融合,配备网格员、楼栋长,实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推动街道包保干部、社区“两委”和在职党员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调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建单位、在职党员、居民群众等各方面资源,构建互为支撑、深度融合的党建联合体。

坚持发挥好社区党组织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每月组织召开议事会,对收集到的居民反映较为强烈的服务问题进行协商处理。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实现街道、社区、小区“三级联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点对点”“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神经末梢。

动员党员带头整治自家环境,协助推进垃圾分类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任务,根据自身能力参与到志愿服务、抗灾抢险、矛盾调解等工作之中去,真正把党员的责任树立起来、作用发挥起来。(张晔)

8月19日

央广网刊发报道

淮北市深化制造业数字化改革见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以来,淮北市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革。完成数字化转型项目291个,为企兑现资金8258.9万元,13家企业获评国家、省级数字化典型示范项目,2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

提档数据基础设施。完善《淮北市通信基础设施迁改补偿办法》,加快推进企业内网IP化、扁平化、柔性化技术改造,建成数据中心IDC机房6处,1—5月新建5G基站509个,累计建成5G基站3865个,实现全市城区、省级开发园区5G全覆盖。

优化转型方案供给。优选羚羊平台、赛迪研究院等30家服务商,以政府采购模式为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诊断重点规上工业企业130家。深入实施“皖企登云”行动,推动全市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超1600家,84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管理体系认证。

注重链主企业引领。聚焦“五群十链”产业链主企业,制定税收补贴和专利奖励等政策,推动链主企业带动365家链上企业通过省级数字化转型测评,完成率达156.8%,165家专精特新企业实现数字化应用全覆盖。

强化多元要素保障。出台智能化制造、区域数字化转型等10项重点领域支持政策和内网改造、数字化诊断等6条“真金白银”支持举措,围绕融资、原材料供应、对标诊断等举办对接活动18场,达成金融对接17.6亿元。2023年规上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进度居全省第5位;2024年一季度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率61.05%,居全省第1位。

8月23日

央广网刊发报道

淮北市烈山区扎实推进农林矿山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以来,淮北市烈山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农林矿山治理,加大耕地、森林、矿山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优美烈山。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在严格落实“占一补一”的前提下,在数量上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平均质量比占用耕地的平均质量相当并力求提升。2024年上半年,完成新增耕地整治面积91.8亩,拟新增耕地指标80亩,30个在建项目预计新增耕地863亩,确保耕地面积的持续稳定增长。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行为,发现一起整改一起,整改率达到100%,有效维护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为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提升。今年以来,在皖北川藏线沿线修建防火步道(兼防火隔离带)约6.5公里及步道两侧路肩绿化面积7.4亩;在步道周围开展部分裸露山体加密补植,覆盖总面积约0.7万亩,栽植各类苗木约22万株;在皖北川藏线沿线开展重要节点绿化(6000平方米)提升;通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相改造、基础设施完善等措施,提升石质山区的森林质量,丰富植被景观层次,着力营造“沉浸式”四季景观。

着力打造农田林网样板区。按照时序进度,在古饶镇张庄村、王店村,宋疃东风村、军王村,烈山镇南庄村稳步实施高标准农田3.19万亩,农田林网种植乔木7400棵。项目区现有农田防护林网已初步形成,农田防护林建设本着适时、适地、适树原则,以现有林网为基础,补栽缺棵断档部分,结合和美乡村建设,补栽风景树;对于没有林带的沟、路两侧,全部栽种防护林带,不留空白,以达到减轻自然灾害,改善田间小气候,保护农田,保障农业高产稳产,发挥林业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目的。

扎实做好矿山生态修复。2024年以来,陆续开展黄营汪家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组织实施小孤山、牛腿山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提升工程,完成大麻子山西坡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烈山镇新北村采煤沉陷地综合治理工程、洪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三五山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虎山复垦项目竣工验收。

8月28日

央广网刊发报道

淮北烈山:走基层善治新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淮北市烈山区临海童街道坚持多元协同、融合发展、资源共享的原则,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发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人翁”,构建各尽其责、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建立组织融合新体系。着力构建“街道党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党组织体系,配齐楼栋“一长多员”队伍,推进党建网格与政法、民政、警务等网格多网融合,打造“党建+网格”治理新模式。立足民事民办,协助解决教育、卫生、交通等17项社会问题,吸收15名社区群众加入基层治理队伍,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实现群众自治“零距离”。

搭建近邻互助多平台。结合“家在烈山”党建品牌,打造“红色矿工之家”“老照片纪念馆”“红色长廊”等特色文化阵地。推进“三去一改”建设,打造出党群服务中心的协商议事、幼儿娱乐等功能性区域,引导居民走出家门、走进社区。

构建协商共治共同体。灵活创建议事载体,全面开放党群服务中心各类阵地,打造“居民议事厅”“移动板凳圈”等协商议事平台,针对各类问题开展民意调查、倾听居民心声、征集意见建议,积极回应民生需求,先后解决物业纠纷、健身器材建设、室内娱乐活动场所等80余项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强有力的举措解答社区治理中的诸多难题。

实施《社区积分兑换实施方案》,从文明守约、履职自治、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积分兑换活动,居民每集满一定积分可兑换积分超市等福利,进一步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推动形成责任共识。(刘建)

安徽日报

8月5日

安徽日报刊发

淮北高新区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

靠前服务解难题 主动作为优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上半年,淮北高新区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为200家次企业兑现政策资金1.9亿元,为7家企业发放“人才贷”2650万元,为36家企业和项目招工引才1627人。同时,促使院企对接达成产学研协议9项、金额710.7万元,签约铝灰资源化利用成果转化项目1个,完成专利授权154件,技术合同登记8.3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7日

安徽日报刊发

淮北推广“一杯茶”调解工作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杯茶”调解工作法是将人民调解工作与临涣茶馆文化、茶文化等有机结合,历经十余年发展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人民调解工作品牌。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纷争、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等七个步骤,让双方当事人放下矛盾,解开心结,签署调解协议,固定调解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12日

安徽日报刊发

“一串葡萄”带动产业振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园镇葡萄种植面积近2万亩,是皖北地区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镇。近年来,该镇在当地政府科学引导和种植大户示范带动下,全面推广避雨栽培技术,不断推出新品优品,不断放大品牌效益,葡萄产业焕发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15日

安徽日报刊发

淮北市精简机构编制,优化资源配置——

推行“大科室” 改革提质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北市自去年2月启动“大科室”制改革,在完成首批市直3家单位试点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结合机构改革,完成第二批市直26家单位的“大科室”制改革。该市通过精简机构编制,优化资源配置,重塑工作机制,实现机构扁平化、职能集中化、科室集约化,改革质效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29日

安徽日报刊载

淮北市烈山区坚持以“有解”思维

创新“优解”路径——

全域推行“一村一工坊” 探索强村富民“密码”

文章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淮北市烈山区坚持以“有解”思维创新“优解”路径,在古饶镇先试先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党建引领“一村一工坊”建设,打造“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企业+农户”共富模式,初步实现村民增收、产业增效、集体增富的共赢局面。目前,全区已建成“一村一工坊”38家,培育引进乡村产业12个,预计年产值40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孟 青 刘 建 图/杜 磊)

安徽新闻联播

点击观看视频

【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淮北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2014年至今,淮北市仅火电企业再生水利用量,已达到2.6亿立方米,节省下来的常规水源,够城乡居民使用三年 。

点击观看视频

《安徽新闻联播》关注我市扎实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记者:李婵钰 朱朝辉)

点击观看视频

《安徽新闻联播》单条关注我市筑牢低收入人口返贫防线 (记者:李婵钰 刘爽堃)

初审:陈艺星

审核:王伟

审签:刘永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