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词作者: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

朱敦儒(公元1081年-1159年),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人。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赐进士出身,历任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职,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卒。

朱敦儒继苏轼“以诗为词”外,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功能,使词除了抒发词人内心体悟之外,还能表现社会现实问题,给予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深刻启迪。朱敦儒词作内容丰富,根据创作时期不同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年多游山赏乐之作,中年时期则有大量忧国伤世之篇,晚年退隐,词作又多表现闲居隐逸之情。朱敦儒有“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文俊”富直柔等八位文人并称为“洛中八俊”。今有词集《樵歌》三卷传世。

《相见欢》,又名《乌夜啼》,起源于乌啼报喜之民俗,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该调共五体,其中正体为双调三十六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除《相见欢》《乌夜啼》外,此调还有《上西楼》《秋夜月》《忆真妃》等别名。

此词是朱敦儒在靖康之难后,仓促南逃,客居金陵(今南京),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作。靖康之难,金人攻占东京,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词人历经国破家亡的动荡,满目疮痍,怀着对故土的怀念写下这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

词的上片写景,是词人登上金陵城楼之所见。站在城门西楼上,一片秋景,无尽的夕阳铺洒在无垠江水上,流向无尽的苍凉里。这寥寥数字勾勒出清冷而萧瑟的景象,如同夕阳落去、江水流去一般,过往的一切繁华美好也悉数逝去,不可追回。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的国事如同眼前的暮景,令人心情沉重。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上片夕阳秋景,本身已经给读者带来萧瑟沉重之感,下片首句则直接点出原因,直抒胸臆地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中原被侵,家国遭占,士人流散,这种情况何时才能改变呢?流失的国土哪年才能收复呢?作者抒发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殷切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词人末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风为物,本无情感,却因作者的激愤而染上悲慨。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希望这“悲风”能将词人的愤怒与希冀,吹到当时抗金的战场扬州,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声情悲慨,气魄宏达,将文人志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撰稿:江合友

诵读赏析:张宁

栏目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