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兰察布9月8日消息(记者刘晓祺 见习记者邵玉琴)“能喝的杀虫剂你们见过吗?”说完便将纸杯里的杀虫剂稀释液一饮而尽。

说这话的可不是走街串巷的江湖货郎,而是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关慧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慧明展示可以食用的杀虫剂(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9月5日晚,中国·冷凉院士工作站的蔬菜示范大棚中,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北疆楷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向记者展示了他研发出的可以食用的“杀虫剂”。

一直以来,蚜虫、红蜘蛛、白粉病……这些都是让农民最苦恼的病虫害问题。

“让农民苦恼的问题,就是我们菜农专家必须要攻克的问题。”关慧明暗暗下定决心,这些问题必须解决,只有把病虫害难题攻克,农民才能有好盼头。

为菜农纾困解难一直是关慧明身为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如今,由他研发的可食用的杀虫剂已经为种植户解决了病虫害困扰。

为了研发防治红蜘蛛制剂,关慧明在实验室里反复观察红蜘蛛,这样的观察持续了三年。

“每天晚上,关老师都要用显微镜看虫子,看半个小时才歇一歇。为了捕捉虫子的一个动作 往往需要目不转睛盯老人1个小时。”关慧明的助理张斯说。

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找到了消灭红蜘蛛的“命门”,那就是破除掉红蜘蛛的“生命线”蜘蛛网。2017年防治红蜘蛛的制剂诞生,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广泛运用。

一顶草帽,奔走田间。扎根乡野40年,关慧明成了农田病虫害的“克星”,农牧民心中的“技术大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间地头是关慧明的科研“阵地”(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他将农作物科学技术理论与田间地头的实践相结合,他带领农民致富的成果和经验被称为“关慧明”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慧明和团队不光要做好“田间医生”,还要攻克蔬菜种植技术的难题,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他每年多次到上千里以外的边防线上为戍边户开展蔬菜技术服务,在额济纳旗和四子王旗建立了蔬菜生产保供示范点。

眼下,最令关慧明欣慰的是,戍边户吃上了他研发的小拱棚温室蔬菜。

在内蒙古中西部两千公里的边防线上,平均一公里就有一户戍边户。生活在荒漠、戈壁上的戍边户们常年吃不上蔬菜。

在一个微缩的戍边户温室蔬菜示范棚里,各类瓜苗长势正旺。别看只是几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通风、节水、温控技术一应俱全。

而此时,远在四子王旗江岸苏木的尔登嘎查牧民斯琴毕力格家的小拱棚温室里,青椒、黄瓜、西红柿等各类蔬菜已经吃了好几茬。

斯琴毕力格说,他们的居住点距离四子王旗乌兰花镇240公里,距离最近的商店也得几十里路,通常十天半个月出去采购一次。

由于缺水少土,这里的住户从来没有种过蔬菜。年前,关老师给他们送来了菜盒,吃了一茬又一茬。

当得知还要给他家安装智能温室种蔬菜时,他既兴奋又疑惑,“这样的戈壁滩上能种出蔬菜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戍边户斯琴毕力格一家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菜(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没想到从育苗到成熟,在阳光水分的滋养下,温室里的蔬菜长得很快。斯琴毕力格说,蔬菜下来后,他们自己吃不完,还分给了其他戍边户。

在关慧明分享给记者的视频中,一位戍边户兴奋地亲吻着刚刚采摘回来的香菜。为了能吃到自己种的蔬菜,他们等得太久了。

今年,关慧明自筹资金为五户戍边户安上了温室蔬菜智能棚。他也在积极奔走,争取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让乌兰察布市103公里边防线上的戍边户都能吃到自己种的蔬菜。

西兰花、甘蓝、洋葱、南瓜、胡萝卜这些百姓餐桌上每天都能见到的大众菜,却由于种子几乎靠进口,不仅种植成本高,还成了制约粮食安全的“卡脖子”工程。

“不再受制于人,让冷凉蔬菜良种国产化。”这不仅是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更是关慧明和国内一大批农业科研工作者要打的“硬仗”。

从1997年到1999年,关慧明带领十几个科技人员分别深入乌兰察布市各旗县研究芹菜、胡萝卜、洋葱、西兰花等蔬菜种植技术。最终得出一个颠覆性结论:气候冷凉、多风少雨的乌兰察布适合种植喜凉蔬菜。

2008年,关慧明提出“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理念。该理念迅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并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

2012年,关慧明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组建育种团队。在方智远院士带领下引进示范甘蓝新品种中甘21,培育出中甘628,打破了种植甘蓝需要进口种子的局面,甘蓝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记者得知,之前进口冷凉蔬菜种子,一亩地种子均价七八百元。如今有了自己的种子,甘蓝一亩种子的成本只有75元,每亩收入至少3000元。

除培育良种外,关慧明和团队还着手将冷凉蔬菜的栽培技术标准化。针对何时播种、栽苗,何时防虫、防病,用肥多少、怎么用等,他们制定相应标准,便于农民掌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产化冷凉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在乌兰察布市中国·冷凉院士工作站的示范基地,长期驻扎着中国农科院的六个院士团队进行着良种试验。

“前边是甘蓝团队,这边是莴笋团队,一会儿看到的是胡萝卜团队,还有西兰花团队……”关慧明边走边介绍。在院士工作站农田示范基地的小道两侧,就是院士团队的示范地,别看是一小块,却承载中国顶级农业科技的力量,是中国冷凉蔬菜的“芯片”。

关慧明说,如今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已发展到70万亩,农民纯收入每年20多亿。在京蒙协作助力下,北京市民已经吃到了装有“中国芯”的菠菜、胡萝卜、洋葱等国产蔬菜。

令人振奋的是,历经12年的冷凉蔬菜良种培育,甘蓝率先实行全部国产化。甘蓝从乌兰察布走向全国,全国种植自主研发的良种甘蓝面积达70%以上。

良种胡萝卜是从零起步,经过六年的培育,目前国内市场份额已占到20%以上,正在全面迈向国产化。

此外,该院士工作站培育出来的西兰花和菠菜品种今年第一次进入推广阶段。据介绍,这里研发的八大类国产化良种蔬菜,已经有三大类取得了重大推广成果。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关慧明说,他们的任务是,到2027年让国内良种占有量达70%左右,真正实现“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