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1984》

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这是一本警示之书,它里面的故事有的正在发生,有的已经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小说——《1984》。其实《1984》确切成稿时间正是1948年,但作者为了规避麻烦和懒省事,就把表示年份的两位数颠倒了一下,而成了现在的书名。

在《1984》里,奥威尔构建了一个大洋国,以映射未来世界可能会出现的一种社会形态,并且在这个社会里,奥威尔对人做了最悲观的假设。大洋国是一个典型的集权社会,控制者、当权者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老大哥。这里依靠四个重要部门运转:真理部负责编造谎言、篡改历史;富裕部负责掩盖贫穷,修饰门面;和平部负责战争事务,与敌国对战;仁爱部负责关心疼爱那些犯了思想罪的犯人们,使其改过自新。

这四个部门都乐意以和自身行径相悖的东西命名,就像这个国家一样充满了矛盾。比如大洋国的最高掌权者老大哥,他能渗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能出现在每家每户的显示器里,但始终没有人真正见过老大哥。人们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着像老大哥这样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只是街道上随处可见的标语,让所有人切身地感受到了来自老大哥无处不在的凝视。

伦理学家福柯说,“看”本身就是一种权利,他人的凝视所带来的是一种规训。所以老大哥的看也不是随意地看着,那实际上是一种全景的监视。他的目的可能也并不是想要让监视者全天候地巡查来来往往的人,而是要让背对着自己的人始终意识到自己是处在一个持续曝光的状态中,因为默认被凝视就已经意味着心理上被征服了。但大洋国的人都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也习惯了自己不被允许有秘密,所以没人觉得有问题。

但真理部一个名叫温斯顿的员工,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对这个国家存在的事物产生了怀疑。他在真理部已经很多年了,负责的工作就是根据需要修改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人有关的一切新闻,和构建现实中适合存在的人物形象。慢慢地,温斯顿有些恐慌,他觉得连历史都能造假,那未来是不是也可以编织?如果是那样,自己又是在按照谁的剧本活着?

在大洋国,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过去;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未来。但此刻正在掌握着过去的温斯顿,却看不到未来。所以温斯顿开始写带有犯思想罪倾向的日记,开始收集旧报纸和旧古董,渐渐地他找到了证据,证明了自己的猜测:这个国家的战争是不存在的,有关战争的报道只是为了让人们稳定团结,原来这就是战争即和平的意义。大洋国的人可能是不存在的,大洋国的历史也可能是不存在的。温斯顿一下子陷入困惑,他觉得自己活在虚假的世界里,过着被别人安排好的人生,愤怒又不甘心。

温斯顿想要反抗,他把这些想法写在自己的日记里,并时常外出奔走,为此他结识了有志青年奥布莱恩,并成功加入了他们的反对组织。恰在这个时候,温斯顿又遇到了自己的女神茱莉亚,这使他有了不得不反抗这个国家的理由,因为在大洋国自由恋爱是不被允许的。为了摆脱监视,逃离老大哥的眼睛,温斯顿租住了古董店老板楼上那间没有显示器的房间,并在这里经常和茱莉亚秘密约会。但永远躲在黑暗里并不是温斯顿想要的生活,为了能和茱莉亚能够有个光明的未来,他决定向自己人奥布莱恩求助。

可奥布莱恩却背叛了他,原来奥布莱恩和古董店的老板都是大洋国的便衣思想警察。接下来的日子,温斯顿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也知道了自己就是别人养在温水里的青蛙。奥布莱恩当初诱惑温斯顿说他们是自己人时,给温斯顿看了“敌人”写的书,书里的表述十分深刻,这让温斯顿更坚定了自己的行为。现在温斯顿落网,奥布莱恩又拿来这本书给温斯顿看,并问他是否相信书里的内容。温斯顿没有回答,奥布莱恩却对他说:“我不信,因为这本书就是我写的。”

原来所谓的反对组织,都是像奥布莱恩这样的思想警察构建出来的。他们盯上温斯顿已经有7年之久了,思想警察们早就断定了他有犯思想罪的倾向,但温斯顿却只是做些收集旧报纸、买点旧东西这样不纯洁的小事,没有严重到需要把他抓来进行改造的地步。于是思想警察为了使温斯顿犯更大的罪过,便虚构了这个反对组织,然后引诱像温斯顿这样小错不断的不纯洁者加入进来,引导他们暴露出更多的罪行,好方便思想警察们实施抓捕。

比如温斯顿,他日记里“打倒老大哥”的话语是在思想警察的引导下写的,他精心挑选的约会地点是在思想警察的帮助下暴露的。温斯顿气愤不已,他觉得自己被玩弄了。他曾天真地认为自己和茱莉亚是在没有老大哥监视的地方约会的,也曾坚定地幻想过会和茱莉亚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并始终坚持只要人还有一点自己的意识,老大哥就不能够任凭其捏造现实。但是现在清醒的温斯顿却发现,自己一直都在别人的圈套里,他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践踏。

可他还有最后一点希望挽回尊严,那就是对茱莉亚的爱。温斯顿对自己说:一定要挺住,来证明这个世界是荒诞的、可笑的。于是严刑拷打之下,他没有松口,温斯顿一直坚持着,并觉得这样十分伟大。但奥布莱恩却拿出了装有老鼠的机关,温斯顿想起小时候被老鼠咬的经历,所以本能的恐惧立刻就战胜了臆造的感情。温斯顿对奥布莱恩说:“让他们去咬茱莉亚,我不在乎谁,只要不咬我。”爱情终于败给了自保,人性真的经不起试探,毕竟每个人都有弱点。

用语言和行动证明了不爱茱莉亚后,温斯顿被宣告改造成功,他回归到了思想的纯洁,也重新获得了自由。

奥威尔的笔下什么都不堪一击,温斯顿的情感是,温斯顿的信念也是。但温斯顿却是幸运的,他还有被改造的机会,而对于那些不可救药的顽固者或聪明人,大洋国则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让他们人间蒸发。

比如编撰新字典的塞迈。为了更好的统治,塞迈在老大哥的指示下,开始了对英文字典的新话改造。因为如果说思想会腐蚀语言的话,那么语言也会腐蚀思想。所以为了给思想划一个界限,人们就有必要实现语言的统一。为此塞迈编写了新话,他说自己的理想就是从语言上杜绝产生对老大哥不利想法的可能。例如“好”(good)新话只有“不好”(ungood)与之对应,而没有“坏”(bad)。同样的,“极好的”(great)和“出色的”(excellent)都是不被允许存在的,你如果非要表达特别好,那就只能说“plusgood”或“doubleplusgood”。

新话改编最终非常成功,对人们的思想也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但塞迈的思想太深刻,知道的也有点多,所以被人间蒸发了。大洋国自来使归去,那些像温斯顿一样有弱点而又不太聪明的人,既懂得迎合上层人士,又有能力改变词典的塞迈,显然不属于此类。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明白了这一点的温斯顿,成了大洋国真正的自由人。

书的最后,温斯顿在街道上再次看到老大哥的雕像时,他激动得泪流满面,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在真心爱着老大哥。“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因为思想罪就是死亡。”温斯顿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他在集权的大洋国里无力的反抗,真实的绝望都令人觉得窒息。而书中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种种联系,也让我们对现实未来多了一丝担忧和恐惧。无处不在的电子监控下,越来越多的大众传媒引导着人们的观念走向统一,信息社会里,现代人正在不自觉接受着网络环境的软规训。

所以有人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因为这本反乌托邦、反集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在提醒人们要保持理智。最后奥威尔说:“此日记献给未来和过去,献给思想自由的那一个时代,人人各不相同,不再孤独,自首;献给真理存在而发生了的事,不用被毁记的日子,我们活于盲从附和寂寞荒凉岁月的人,活于老大哥和双重思想时代的人,谨向你们致敬。”

伟大的作家从不自说自话,他的文字承载的是全人类的感情,奥威尔的小说也是具有这样的魔力,无论哪种类型的社会和人,都可以在其中对号入座,也许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预见性,正是文学作品存在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