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7日凌晨,索尼出品的《Concord》(《星鸣特工》)正式关闭了服务器。这款传说中花费了8年时间构思开发,耗费3亿美元成本的在线服务大作,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短短14天的生命。

不少人将《Concord》的失败,与“传奇游戏”《E.T.》相比。后者作为“雅达利大崩溃”的符号之一,未销毁的实体版一度成为市场炒作的对象。而《Concord》宣布停服后,各大平台的奸商、黄牛也行动了起来,把游戏的实体版挂出了高价。

可惜除了少数抱着猎奇心态的玩家、需要赶热点的UP主会买,大部分店铺的销量都是0。毕竟如今实体版的意义不同,《Concord》又是联机游戏,收藏起来也玩不了。《Concord》推出实体版为数不多的价值,就是贡献了一波笑话(见图)。

如此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项目瞬间崩盘,对于任何一家商业公司都是无法接受的,其影响也会非常深远。

从大了说,《Concord》准确地反应了行业阵痛。虽然疫情的直接影响已经逐步消退,但在21年过度扩张、22年的并购潮后,整个欧美游戏行业似乎陷入了迷茫。每隔几个月都有知名公司大裁员,CEO们跑出来说“我们正在经历艰难时刻”;不少我们现在看到的游戏,都是在大开绿灯的3、4年前投入开发的(一个说法是,《Concord》的主要内容也是过去四年制作的),它们在玩法和卖相上都缺乏吸引力,但好像并没有人及时评估、调整它们的方向。

与开发成本不匹配的质量、自说自话的涨价、节奏不断的长线运营,这些问题频繁出现在被欧美大厂们寄予厚望的项目上。以至于,今年的科隆游戏展上,传统日厂和中国公司撑起了半边天,也不是什么奇怪事了。去年末,我们曾写过,2023年是IGN评出2到4分烂作最多的一年,《三国杀》到了最艰难的时候,看样子,这个趋势还在延续,而且大制作翻车更多了。

虽然当下的游戏行业已经不会再发生一次“雅达利大崩溃”了,但经过这两三年的熏陶,“暴雪出品”“索尼站台”“育碧第一方”等,好像都成了负面BUFF,想挽回信任恐怕要花费更长的时间。《Concord》的褒姒会让管理者们重新建立对玩家、市场的敬畏吗?或许吧,只能先苦一苦这些厂商的粉丝了。

近几年你玩到最失望的游戏是什么?可以在评论区和我们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