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社会的持续进步,城镇化进程显著加速,城市版图不断扩张,吸纳了大量人口,相对之下,乡村的常住居民数量则呈现出缩减趋势。这一自然流动虽符合人性追求更好生活的本能,却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社会资源分布不均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地展开,旨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但受限于投资效益考量及部分农村地区的先天劣势,国家发展重心仍倾向于城市。

为缓解这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近年来,农村地区掀起了一股“新型改造”的浪潮,其核心举措是在广袤的乡村构建标准化的居住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此策略自三年前试点以来,成效已初步显现,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也为后续的资源整合与农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不久,一则消息引起轰动:村里那些破旧不堪、随时可能倒塌的老房子,统统要拆除!而村民们将住进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楼房。67岁的王大爷乐得合不拢嘴:"我做梦都盼着能住上新房,没想到在有生之年真让我盼到了!

原来,这是当地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让农民圆"安居梦"的一个缩影。这项德政工程,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将给农民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1) 增强农房抗灾能力,筑牢农民"安全屋"

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存在房屋残破、年久失修的状况,一遇到暴雨、大风等自然灾害,房屋倒塌的悲剧时有发生。尤其是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地方,农房安全隐患更为突出。国家统一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让农民住上结实、抗震、防灾的新房,不再为房屋倒塌提心吊胆,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危房告别,农民的幸福指数势必大大提升!

(2)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升乡村"颜值"

农村危房改造,不仅让农民住上了安全房,也为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了契机。以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道路泥泞、排水不畅的状况普遍存在。而如今,政府将危房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提升等统筹推进,修建了水泥路,架设了路灯,铺设了下水管网,完善了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变得干净整洁。村民不仅住房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也更加宜居了。这标志着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 集中居住节约用地,为"藏粮于地"加码

将分散的农户统一安置到新建住宅区,还能节约大量宅基地,为粮食安全"松绑"。我国人多地少,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牢牢守住。随着生育政策放开,未来人口总量还会进一步增长,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通过农村危房改造,将农民集中安置到统建楼房,腾退出的宅基地可以复垦为耕地,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无疑是对"藏粮于地"战略的有力加码,有利于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4) 释放农村发展新空间,开启乡村振兴新局面

危房改造后,一个个规划有序、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应运而生。农民不再分散居住,而是集中安置在设施齐全的住宅区。这实际上也是农村人口和用地的"双集中",为现代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有了富余劳动力和集中连片的土地,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些有眼光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青年,也更愿意回到家乡投身新产业、新业态。乡村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农村发展后劲必将更加强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正是国家聚焦农业农村农民,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重要体现。从农民住上安全房,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到农村迸发新的发展活力,一系列喜人变化正在上演。这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德政工程,必将极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