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阎石 齐齐哈尔市第一神经精神病院
患有焦虑障碍的王阿姨,住院有一阵子了,看着同样是焦虑障碍的老姐妹开开心心出院,自己却不见好转很是不解。
所以,在医生查房时问出了这句:“医生,为什么同样焦虑,她都出院了,我却好不了?”。
带你了解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的特点是过度恐惧和焦虑,以及相关的行为障碍。
恐惧是指面临具体不利的或危险的处境时出现的反应。
焦虑是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内心极度不安的期待状态,伴有紧张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
关于焦虑,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就像王阿姨,被问及是否焦虑的时候总是会矢口否认。但心中的不安驱使她一次一次的对医生提问:“给我加药了吗?”、“药是不是得一直吃了?”、“吃安眠药是不是人就会变傻了?”、“吃了药还睡不着可怎么办?”……
所以,即使心中满是不安,阿姨还是认为自己不焦虑,甚至对医生的心理治疗表示反感,认为自己焦虑不焦虑自己知道,并不接受医生建议,更不会改变自己的认知。
再看看已出院的张阿姨。张阿姨来院的主要问题是浑身难受,心跳加快,有时感觉胸口憋闷喘不上气,有时四肢发抖,晚上也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可与医生第一次沟通后,阿姨便接受了医生对于自身躯体化症状的解释,改变了对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认识到自己心悸、胸闷、气促、发抖、周身不适,统统都是焦虑的躯体化症状,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心也随之烟消云散。在随后的治疗中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很快,焦虑症状和睡眠问题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
同为焦虑,为啥差距这么大?
两位阿姨同为焦虑障碍,为什么“听话”的张阿姨焦虑症状缓解的如此之迅速,而“不听话”的王阿姨却与之相反呢?
二者比较不难看出,张阿姨与医生在最初就建立了彼此信任的治疗联盟,双方共同的目标就是缓解阿姨的焦虑症状,改善阿姨的睡眠状况。
在之后的治疗中,由于良好的治疗联盟,张阿姨对治疗的接受度显然更高,也更容易接受医生的建议,去改变对于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所以,张阿姨的焦虑症状控制的更快,更好。
相比之下,王阿姨虽然答应的很好,但拒绝医生对自身疾病的科学解释。所以,从跟本上没有改变对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即使医生已明确告知药物的调整后,仍不能打消自己对于治疗的担忧,这种担忧本身就是焦虑,也是王阿姨一直不愿去承认的焦虑症状。
焦虑障碍的治疗
我们知道,焦虑障碍离不开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起到缓解焦虑症状,改善躯体不适症状、改善睡眠,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作用。
而更重要的还是从心理上改变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和改变可能会产生焦虑的人和事。如果患者的这些负性认知没有改变,即便是疾病症状在药物的作用下得到了缓解,那疗效也不会持久。
所以,想要战胜焦虑症,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而认知行为治疗就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进而减轻患者的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就是通过改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从而改变焦虑或抑郁的情感症状,最后改变患者不当的行为。
“优等生”张阿姨,很快改变的自身疾病的错误认知,所以焦虑的精神和躯体化症状也很快得到控制,心也不慌了,浑身也不疼了,觉睡的也安稳了。
而“差生”王阿姨,坚持己见,不愿改变自己固有的错误认知,所以整日担忧,焦虑症状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失眠等躯体化症状长时间存在,看着已经“毕业”的“优等生”,不可避免的有些着急了。
焦虑障碍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如果大家能听从医生建议,接受科学合理的解释,改变自身错误的认知,那么,很可能焦虑的治疗就会事半功倍。最后祝大家早日康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