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广网北京9月9日消息(记者 费权) 9月7日晚,杭州余杭区一名16岁少年理发时遭遇“价格刺客”,在理发店剪发烫发后,被要求支付4000元,引发纠纷并报警。

此事迅速引来一众网友热议,“杭州不理发”的老梗又被翻了出来。在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看来,“杭州不理发”的说法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对市场乱象的无奈和担忧。

8日晚,余杭区市场监管局就此事发布通报称,网传“16岁少年剪头烫发被索要4000元”一事,该局第一时间到达涉事理发店进行全面核实。经初步调查,该理发店涉嫌存在消费欺诈行为,该局已立案调查。

对此,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李泽瑞律师表示,“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在于利益冲突。商家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消费者则希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在此案例中,商家未能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定价和提供服务,直接导致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李泽瑞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安全保障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九项基本权利。其中,知情权要求商家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公平交易权则要求商家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交易,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则要求,经营者进行价格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同时,该法还规定了明码标价制度,要求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难以保障的重要原因之一。”李泽瑞表示在消费市场中,商家往往掌握着更多的商品或服务信息,而消费者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商家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进行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导致消费者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在此案例中,商家未能明确告知消费者服务的具体价格和内容,就是信息不对称的一种表现,涉嫌“价格欺诈”,执法部门可以要求整改,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李泽瑞提醒,消费者在选择理消费时,应提高警惕,避免陷入消费陷阱。在接受服务前,应详细了解服务内容和价格,确保价格透明、合理。在消费过程中,应保留好相关证据,如收据、发票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旦有消费者在消费时遭遇不公,他们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些负面信息可能迅速传播开来。加上近年来,杭州屡屡爆出类似新闻,导致‘杭州不理发’成了地方的‘黑点’”,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认为,“这个梗一点也不好笑,让消费者闹心,令城市蒙羞。”

此次杭州相关部门快速立案调查,是对消费者的积极回应,“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有‘你砸美丽杭州的锅,我砸你的饭碗’的决心和勇气,重拳出击,好好地整治一下行业乱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彻底整顿行业风气。”梅志罡说。

此次事件的当事人,通过报警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除此之外,消费者如果遭受此类问题,还有多种维权方式,例如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曝光侵权行为;拨打当地市民热点,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还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起诉,用司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