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记者从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了解到,2024年度济南历城区裴家营东南墓地考古发掘成果公布。据悉,裴家营东南墓地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裴家营村东南部,西距龙脊河约400米、东南距鲍山约1600米,2021年对裴家营东南墓地西部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战国至明清墓葬84座,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110余件(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掘区域图(上为东)

本次发掘为裴家营东南墓地东部,为配合济南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而进行,共清理遗迹51处,包括墓葬38座、灰坑5个、水井8口等,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约160件(组)。墓葬时代主要包括汉代、宋元时期及清代,其中西汉墓葬9座,东汉晚期墓葬8座,宋元时期墓葬15座,清代土坑墓1座,另有无随葬品及其他可资断代的典型特征的墓葬5座。

西汉时期墓葬集中分布于发掘区北部,土坑墓8座,仅1座砖椁墓。墓葬整体规模较小,形制简单,均为单人葬。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平底,墓向南北向、东西向均有,部分设有壁龛,少数设生土二层台。随葬品多为2件陶罐,另有少量铜带钩、铜钱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墓葬M31墓室及随葬器物

东汉晚期墓葬8座,见于发掘区南部,形制分别为单室砖室墓和多室砖石混筑墓。单室砖室墓平面呈刀型,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破坏严重。其中M31保存稍好,墓道向东,平面呈梯形,斜坡状,直壁;墓门单砖平砌封堵;甬道两壁单砖错缝平砌;墓室平面长方形,铺地砖横向单砖错缝平砌,四壁壁砖“两顺一丁”式砌筑。墓内未见葬具,人骨零乱,随葬品有22件(组),主要分布于墓室东侧、北侧,器形有陶罐、耳杯、案、盘、魁、勺、铜钱等,陶器多为泥质灰陶,多已残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墓葬M36平面图(上为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墓葬M36墓门

东汉多室砖石混筑墓2座,破坏较严重。M36全长约13米,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耳室、后室组成,墓门及各室门皆用石材,上有画像及纹饰,其余部分为砖筑,前室及耳室为券顶结构,其余部分顶部遭破坏。墓门高1.2、宽0.5米,由门楣、两立柱、两门扉、一过门石组成。门楣中部浮雕卷角羊头,左右两侧刻平行条带纹、菱形纹、卷云纹、垂帐纹等纹饰;两门扉上刻朱雀,下刻铺首衔环,环内有双鱼;门柱刻有玄鸟及卷云纹。其他室门由门楣及立柱组成,除上述纹饰外,另刻有羽人、三角纹等纹饰图案。中室内有人骨,较散乱,另有鸟类骨骼。随葬品可见石案、陶案、耳杯、绿釉陶壶等,主要分布于前室及中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元砖室墓M24平面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元墓葬M29墓室砖雕

宋元时期墓葬15座,分布于发掘区中部,墓葬形制为砖室墓和土洞墓,规模不大,多为合葬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组合一般为瓷罐、瓷碗、铜钱等。砖室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门为砖砌仿木结构门楼,墓砖均刷白灰。土洞墓由墓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墓门多用不规则石板封门,部分用青砖封门或砖石混合封门。砖室墓M29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其墓室西北角被现代坑打破。墓道在南,平面呈梯形,靠近墓门的两壁有白灰痕迹。墓门破坏严重,门内砌筑封门墙。甬道直壁、券顶。墓室系在近圆形土圹内砌筑砖室,不见铺地砖。壁砖除砖雕部分外多为错缝平砌,砖雕主要有桌椅、灯檠等。墓室内人骨2具,保存较差,皆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随葬品3件,为瓷碗、瓷盏及铜钱。

西汉时期墓葬规模较小,可能为平民墓葬。东汉时期墓葬规模大小不一,皆用青砖砌筑,随葬品数量较多,有动物殉葬现象,墓主人可能为地主或富农阶层。宋元时期墓葬规模较小,随葬器物不多,墓主人身份普遍不高。

本次考古发掘工作,是对2021年度裴家营东南墓地发掘工作的继续和补充,丰富了济南地区汉代、宋元时期、清代的墓葬资料,为研究济南地区各时期社会、经济、文化、丧葬习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杜春娜 通讯员 曹帅 胡允港 刘秀玲)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