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学历小伙,年仅39岁就成为“国家工匠”
发动机,飞机的心脏,没有它,飞机就是一堆废铁。
它有多重要?看看那些年我们被卡脖子的日子就知道了。
22年前,咱们国家造不出飞机发动机上一个关键零件——叶片,只能高价从国外买。
为啥?技术封锁呗,人家西方国家把着技术,就等着赚我们的钱。
这种日子谁受得了?经济损失一大堆不说,关键是技术发展也受限啊,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不起来,这“心病”可把人愁坏了。
2002年,一个来自辽宁的小伙子站了出来,他叫洪家光,那年才23岁,你敢信?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只有大专学历。
就是这么一个谁也没想到的人,竟然突破了西方国家对发动机叶片技术的封锁,干出了一件大事!
说起来,洪家光解决的是发动机叶片上的一个技术难题。
这叶片可不是普通的“叶子”,它对精度要求极高,差一点都不行。
当时,西方国家能把叶片滚轮的精度控制在0.008毫米,咱们国家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只能任人宰割。
洪家光偏不信邪,他一头扎进车间,没日没夜地研究,就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关。
你以为他是天才?不,洪家光也是从技校一步步走出来的,他靠的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对航空事业的热爱。
大国工匠的诞生
中国工业发展迅猛,但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技术人才的缺口是绕不开的坎。
尤其是基础技能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大国工匠”应运而生,他们扎根生产一线,用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追求,撑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
洪家光,就是这样一个从普通车间工人逆袭成为“大国工匠”的典型代表。
洪家光的故事,要从他70年代末出生在沈阳的一个农村家庭说起。
懂事、顾家的他,从小就希望能为家里减轻负担。
初中毕业后,他选择进入技工学校学习,这条路虽然辛苦,但却是当时很多出身普通家庭孩子的现实选择。
对洪家光来说,技校不仅是学习技能的地方,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格外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他知道,只有学好真本事,才能在未来有立足之地。
从家到学校,两个小时的公交车程,别人都在打盹聊天,而他却用来读书学习。
三年下来,他硬是啃完了好几本专业书籍,这股子狠劲儿,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1997年,洪家光从黎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中航沈阳黎明集团旗下的58车间。
这家专门为黎明集团输送人才的技校,为洪家光搭建了从学校到工厂的桥梁。
那时刚毕业的洪家光,满脑子都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真正的航空发动机还只是个门外汉。
不过,当他踏入工厂的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献给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
可是,时间一长,每日重复的机械操作,让他感觉自己就像流水线上的机器人,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之前学的理论知识也派不上用场。
刚开始,洪家光也迷茫过,也怀疑过自己。
后来他想通了,觉得自己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他开始主动学习,向车间里的老师傅请教,观察他们的操作手法,研究每个零件的尺寸和规格。
独揽大局,迎难而上
航空发动机的轰鸣声中,蕴藏着无数精密零件的协奏。
其中,金刚石滚轮作为加工核心叶片的关键工具,精度要求极其苛刻,误差必须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这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纤细!
长期以来,这项技术都被国外企业牢牢掌控,国内始终无人能够独立完成。直到洪家光的出现,才打破了这层技术壁垒。
那段时间,公司上下都憋着一口气,急需一批金刚石滚轮用于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
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原本负责这项工作的刘师傅却因为突发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
消息传来,整个车间仿佛被按下暂停键,空气中弥漫着焦虑和不安。
谁都知道,金刚石滚轮的加工技术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更何况现在时间紧迫,谁敢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就在这时,一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年轻人站了出来,用略带紧张但坚定的语气说:“让我试试吧!”
这个人就是洪家光,一个在公司工作了三年,一直默默无闻的年轻技工。
洪家光的提议立刻在人群中激起一阵骚动。
有人质疑他的能力,毕竟他还太年轻,缺乏经验;也有人好心劝他不要逞强,毕竟这项任务的风险太大了。
面对众人的议论纷纷,洪家光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过多解释。
多年来,他对金刚石滚轮加工技术潜心钻研,私下里也进行过不少研究,虽然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但他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领导最终决定让他试一试,毕竟,现在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时间紧迫,洪家光没有丝毫犹豫,一头扎进了车间。
他翻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模拟操作,试图找到最佳的加工参数。
为了不影响其他工人休息,他干脆搬进了车间,困了就躺在冰冷的机器旁休息片刻,饿了就随便吃点面包、方便面充饥。
挑战远比想象中更加艰巨,金刚石滚轮的加工过程极其复杂,需要控制的参数多达数十个,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加工失败。
有些工人看到洪家光废寝忘食的样子,忍不住劝他:“小伙子,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了,这活儿可不是那么容易干的。”
面对劝阻,洪家光只是摇摇头,继续埋头苦干。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公司的重托和大家的期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调整,洪家光逐渐掌握了金刚石滚轮加工的关键技术,加工精度也越来越高。
但是,就在他以为胜利在望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在一次实验中,洪家光发现加工出来的金刚石滚轮表面出现了一道细微的划痕,虽然肉眼几乎无法察觉,但已经超出了允许的误差范围。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洪家光的心情跌落谷底,他仔细检查了每一个步骤,排查了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却始终找不到原因所在。
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会不会是冷却液的问题?
之前,他一直按照经验使用标准配比的冷却液,但金刚石滚轮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也许需要对冷却液的成分进行微调。
想到这里,洪家光立刻开始着手实验,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咨询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他根据金刚石滚轮的材质特性和加工工艺要求,对冷却液的成分进行了微调,并重新设计了冷却系统的喷淋方式。
经过改进后,金刚石滚轮的加工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终于达到了设计要求!
那一刻,洪家光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他激动地拿起加工完成的金刚石滚轮,仔细端详着,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消息传开,整个公司都沸腾了!领导们纷纷赶来车间,对洪家光表示祝贺,并称赞他为“公司的英雄”。
曾经那些质疑的声音,如今都变成了赞叹和敬佩。
洪家光成功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是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如今的洪家光
在洪家光看来,技术是需要传承的,只有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才能让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后继有人。
2015年,“何洪光工作室”正式成立,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发展的期许。
在工作室里,洪家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年轻的徒弟们,并鼓励他们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
他常说:“航空发动机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在洪家光的带领下,“何洪光工作室”成为了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一面旗帜,不仅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技能人才,更为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洪家光被评为“大国工匠”,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表彰。
随后,他还获得了800万元的国家特殊贡献奖。
但是,面对这笔巨款,洪家光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将一半奖金捐给了母校,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弟学妹们。
300万用于资助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帮助更多孩子实现求学梦。
剩余的钱,他则用来改善父母和岳父母的生活。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报社会,希望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更多人关注中国制造,支持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洪家光如是说。
如今,洪家光已经成为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领域的领军人物,获得了诸多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和掌声,洪家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他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航空事业贡献力量。
洪家光的故事,是“中国梦”的一个缩影。
他以一名普通技术工人的身份,凭借着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最终成长为“大国工匠”。
他的事迹,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年轻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信源
新华网,他用匠心守护飞机心脏——记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一线工人洪家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