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惊叹的超级工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巴拿马运河等,它们都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还有一项超级工程仍在建设之中,它所覆盖的面积达到435.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5%,被誉为“绿色长城”。
这项工程自1978年开始,至今已持续建设45年,全部完工预计要到2050年,整个工程计划用时73年,说它是人类目前“最大最疯狂”的工程,一点也不为过。
土地荒漠化由来已久
其实,地球的原始面貌本来就是沙漠、戈壁、绿洲等共存,但是自人类开始活动以来,地球生态遭到了破坏,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光秃秃的沙漠。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并不是近现代才有,早在唐朝时期,生态平衡就被打破了。
众所周知,我国的沙漠化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在古代历史中,西域等地的沙漠面积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没有遭到本质的破坏。
但五代十国开始,由于北方政局动荡,各个政权争夺土地和资源,导致了大量的战争和迁徙。
其中,契丹、回鹘、吐谷浑等游牧民族在北方的牧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断地扩张自己的牧场,抢夺其他民族的草原,使得北方的牧区面积大幅增加。
然而,这种无序的扩张,也给草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由于牧民的数量和牲畜的数量超过了草原的承载能力,导致了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使得草原的植被和水源受到了损失,草原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
到了明清时期,战争频发,为此急需用北方的林木和草原来支撑帝国的扩张和军事对抗。
然而,这种不顾生态平衡的开发,也给北方的自然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许多原本富饶的土地,慢慢变成了贫瘠的沙漠、戈壁。
再加上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东北地区的林木贸易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成本加大。
还有清朝时准噶尔的威胁,清朝也未能有效开发东北的林木资源。
直到康熙中期,清朝才开始大规模地采伐东北的林木,用于修建宫殿、寺院、城墙、船舶等,也用于出口俄罗斯、日本等国,换取金银、毛皮等贵重物品。
因此,东北地区的森林面积大大减少,森林生态系统遭到巨大的破坏。
另外,明清时期北方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外蒙古、新疆等地,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明朝的内缩防御政策,导致了北方的草原被游牧民族瓜分,形成了多个对立的政权,经常发生战争和迁徙,使得草原的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
清朝初期,清朝统一了北方的草原,建立了理藩院,对蒙古诸部实行分封制度,限制了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也限制了汉人的移民和开垦,使得草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然而,清朝后期,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对草原的经济利用,清朝开始放松了对草原的管制,允许汉人大量进入草原,进行农业、畜牧业、矿业等开发,也允许游牧民族自由迁徙,甚至鼓励他们改变游牧方式,进行固定的放牧和耕种。
这些措施,都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使得草原的植被和水源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草原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
到了现当代,土地沙漠化更加严重。虽然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治理,但几乎没有什么成效。
早在1952年毛主席就对此忧心忡忡:沙漠要将人类的家园吞噬怎么办?
于是,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治理荒漠化?
三北防护林工程
治理荒漠化,首要的就是扩大植被面积。
植被作为土壤的保护伞,可以有效地减少风力和水流对土壤的侵蚀,防止土壤被流失、被破坏。
它的根系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中,通过它的枝叶覆盖土壤表面,形成一道屏障,阻挡风力和水流的侵蚀。
植被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水分,这两种成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促进土壤的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增加,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多的营养和能量。
因此,在1978年,“三北防护林”被正式批准。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中国政府为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展开的壮举,它覆盖了中国的三北地区,包括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涵盖了13个省份,共725个县。
这些地区都是沙漠化、水土流失、风沙危害等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也是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这项工程,计划历时73年,改善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打造起中国北方的绿色生态屏障。
这个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八个期段,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有序的建设。
第一阶段始于1978年,历时22年,分为三期工程,从1978年到1985年是一期工程,紧随其后的是1986年到1995年的二期工程,然后是1996年到2000年的三期工程。
第二阶段开始于2001年,持续20年,分为四期和五期工程,从2001年到2010年是四期工程,而2011年到2020年则是五期工程,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造林种草面积。
也就是第二阶段开始,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开始减少,取得了令人可惜的成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阶段的建设开始了,这个阶段跨越了2021年到2050年,截止目前,还有27年才能完工。
而如今,在前辈的治理下,我国北方的沙化土地面积逐年缩减,特别是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沙漠化的危险区域变成了可以改造利用的绿色区域。
此外,在如退耕还林还草、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林网等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得到显著遏制。
据统计,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20%以上,黄河的水质和水量也得到了改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