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观音信仰是佛教流行地区最主要的信仰,这个源于印度的慈悲之神,在中国演变成一个有着中国生长背景的女神,这个著名的传说就是《妙善传奇》。因为这个传说,中国诞生了无数的观音故乡,其中以四川的遂宁、浙江的舟山和河南的宝丰最为著名。而其中宝丰的观音故事,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之大,一直为人们所轻视,并且妙善故事与千手千眼观音信仰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宝丰的实地踏察,结合相关资料,解释观音信仰,尤其是千手千眼观音信仰在中国流行的民间力量。其中主要的材料是“蔡京碑”和《香山宝卷》。主要的观点是:通过妙善公主“孝”的传奇,中国信众为汉传佛教艺术圣殿中最为奇异的观音身形——千手千眼观音,创建了最合理的形象解释,同时,这个故事也为观音在中国的女性化提供了最坚实的信仰基础。

关键词:宝丰香山寺 ;妙善公主 ;千手千眼观音 ;香山宝卷;孝

* 原文发表于《法音》2018年第8期

千手千眼观音在中国 ——宝丰香山寺妙善传说与千手眼观音信仰的讨论

如今民间的百姓,理所当然地认为观音菩萨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的公主,如果跟他们说观音是一个男人,他们会笑话你的无知:菩萨咋会是个丑男人!笔者自十几年前开始研究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以来,遇到最重要的话题自然是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苏州博物馆藏明代造女性观音像

2016年12月,笔者参加在河南宝丰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观音文化论坛时,更加体会到这个现象的普遍性。而其中,源于这里的妙善故事,是观音成为女性和印度神中国本土化的典型例证(图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印度奥里萨宝山佛地遗址存8世纪观音菩萨石像

这里有妙善的坟、妙善的出家地,如今这里每年都有大型的妙善纪念活动。妙善,这个中国化的观音菩萨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河南汝州女子。我们知道,四川遂宁、浙江普陀山是观音在中国的最为著名的两个故里。在遂宁的故事中,文殊、普贤变成妙善公主的两个姐姐。在一般文化不多的信众心里,坚定地相信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图3、4、5、6、7、8、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舟山普陀寺渡海观音组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4.舟山普陀寺千手观音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5.2016年正在大兴土木的遂宁龙泉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6.遂宁龙泉寺祈祷观音菩萨保佑的香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7.遂宁龙泉寺因大兴土木临时搭建的为香客朝拜的观音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遂宁临时搭建的另一座观音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9.遂宁龙泉寺千手观音像

在宝丰,人们认为妙善传奇就是观音的本生经,并且如笔者所见,这个故事的撰写,正是以佛典常用格式“如是我闻”开始的(图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0.民间流传的《香山宝卷》手抄本

但是,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妙善的故事,源于河南的宝丰,而不是四川遂宁或浙江普陀,妙善的传说,也不是单纯的观音信仰的产物,而是有关佛教诸神谱系中,最为怪异的一个身形:千手千眼观音信仰的产物。一般的观音身形,其大慈大悲的菩萨精神自然地被中国信众接受了。但这个在印度也不见于佛教艺术圣殿中的千手千眼之神,奇迹般地出现在中国,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变成如此怪异形象的合理并且动人的理由,并且还必须是中国式的。

中国的观音信仰,发端于公元5世纪鸠摩罗什的汉译经典《法华经》之《普门品》。但是这个故事,只是推出了所谓的三十三身美妙观音,并由此疯狂地产生了无数的“灵验记”,却并没有出现一个观音的“本生经”。按唐代僧人智通的记述,武后神功年时,曾三度在中国宫庭受到冷落的千手眼观音经咒,通过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婆罗门僧达摩旃陀的游说,得到了女皇的喜爱。据说这个婆罗门同时还在画布上画了此神图像进献给女皇,得到了女皇认可,这个时间是697年左右[1]。

在女皇的倡导下,这个据说伏魔非常灵验的千手千眼之神信仰开始大兴。在洛阳当时除了有达摩旃陀传播千手法之外,天竺僧苏施伽以及中国僧人慧琳和居士李太一等都在广传千手法,由此“千手法”还出现了不同的派别。通过朝廷和高僧的倡行,洛阳自然成为千手观音信仰首先兴起的地区。史记,武后时期还重修了香山寺,这个香山寺当然是洛阳龙门的香山寺,女皇还常常游幸此地甚至于此坐朝办公。一个专门的修持法,达到出现不同流派的程度,说明那种法门的兴盛。

但是,武后,一个地道的中国四川女子,为什么会喜欢这种并不常见的怪形神?那个来自善用咒语和巫术之地的乌丈那婆罗门,利用什么手段和说词,让武后欣然接受了这个奇怪的佛教神。而这个神,据笔者调查,至今在印度佛教中没有发现相关的造像。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怀疑,始作俑者的智通和尚在编故事?虽然这部经在智通之后又出现几部相关咒语、修法翻译的经本,但是否传自印度的佛教?智通说,在武德时,那个来自中印度的僧人就是带着千手眼画来的,到最后说动武后的巴基斯坦婆罗门僧达摩战陀也是画了“一千臂”的菩萨像呈给女王看的(图11)。但在印度至今没有这个观音身形的造像,甚至类似的神像也未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1.俄藏晚唐绢本千手观音像

传说善画佛教人物的西域画家,尉迟乙僧自贞观年来到大唐之后,留有《千手眼大悲》的画迹,但并没有在西域发现早于汉地的千手眼观音像(图1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2,新疆和田达玛沟喀拉墩1号佛寺壁画残片千手观音像

编号06CDKF1K:001

总之,这些现象让笔者对千手眼观音的来历起疑。从汉译佛经史看,智通所译的几部经,大多列于伪经之属。按《宋高僧传》记,智通是在隋大业中出家受具足戒,也就是说在610年左右,他至少20岁了,而到武后神功年即697年弘扬这部经,智通已经107多岁了。《智通传》的结尾说他“行瑜伽秘密教,大有感通,后不知所终”[2]。

这些内容,串起来看,就发现其不太合理之处了。一是智通这个人的来历不太清楚,二是与他有关的几部译经也都比较可疑。虽然,与他有关的密教译经,主要就是密教的观音经,如千手眼观音经、千转观音陀罗尼咒、世自在菩萨随心咒等等都非常之流行,但这些经的来历其实并不清楚。虽然“千手观音”经典并未列入伪经之属,但在印度始终没有发现千手眼观音的造像,让笔者怀疑这部经的梵文本或别的语言本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根本不属于佛教经典,而是当时复兴的印度教经典和印度教神?

另外,《宋高僧传》中有关智通的传,也语焉不详,“不知所终”本是道教常用的一种表述某人成仙的说法。《高僧传》的作者赞宁是南方人,晚年才到北方,对于北方一些僧人的记载可能有失精准。所以,赞宁的资料自然不可全信。总之,千手千眼观音在中国的出现,实在有许多可资讨论之处。笔者只是想提出,这个不见于印度造像中的千手眼之佛教神,是由什么人、讲述了一个什么动听的传说,并如何将一些了不起的法力附会到当时在中国信仰极盛的观音身上的?当然,这是另一个大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此无力涉及。笔者这里只从中国接受了千手千眼观音信仰之后谈起。总之,这个奇异的千手千眼之神可能真如智通所说,在武后的推动下,一下子就盛行起来了,而且自此千年不绝,广布大江南北。

在龙门石窟,靠近龙门香山寺的2132窟有现今最早的千手观音雕像(图13),雕造年代当在武后或稍后的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3.洛阳龙门石窟2132号武后时期千手观音造像

依智通译经序中所记,当时按武后的指令,宫女和画匠制作了许多千手千眼观音的画像和绣像流布天下。所以理论上,当时,这类千手眼神像是非常普及的,只是遗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让习惯了礼拜标准圣人形像的中国信众,去热爱一个长有千手千眼怪诞形象的神,就急需一个更易为人们接受的本土化的、且必须是感人的故事。而为异域神灵,编造合理的中国传说,对于中国的信众或当时的中国僧团来说并非难事,可能正是在这种需求下,民间文人或僧人开始在口头上编传出一些有关的感人情节。

当然,一个故事的形成,总是从粗糙、随意,逐渐发展成更加系统的有来胧去脉的内容。所以从697年,千手眼观音流布民间,到宝丰香山寺妙善故事的形成,以至于出现文本,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于是,古代一个中国公主的成长、由于她的虔诚和孝道,成就了千手千眼之圣体,这是此神如此流行中国的核心思想,这个核心就是最容易感动中国人的“孝”。

关于千手千眼观音的中国传奇,从理论上讲,笔者认为应该首先发源于武后生活的洛阳而不是宝丰,那里是武后推行流布千手千眼观音图像和千手法修持兴盛之地。然后,这个故事,通过来往的香客和云游的僧人向周边辐射。而故事中讲述的发生地,香山寺,应该原指洛阳龙门的香山寺。这个土味土气和情节老套的故事,在民间经过长久的流传和不断的加工,到了北宋,便给了它一个庄严的地位,俨然成为一个“佛经”体的类本生故事,它几乎毫不掩饰地、笨拙地模仿了佛传故事中,佛的出家经历和相关的舍身本生情节。

观音在中国的女性化是令全世界学者着迷的问题。早在16世纪,西班牙传教士就在福建发现了妙善的传说本,并将之带回西方[3]。1926年,英国学者威利(Waley)通过明代的《南海观音全传》,也提到了妙善的传说,但他并不知道这个故事源于河南宝丰的香山寺。后来美国学者爱利斯·格蒂(Alice Getty)在《北方佛教诸神》(The gods of northern Buddhism)的修订版中,加入了威利提到的这个内容[4]。妙善传说开始进入国内外学者的视野。但,宝丰还在迷雾中。

1978年,英国学者杜德桥(Glen Dudbridge)在伦敦出版了他的重要研究成果《妙善的传说》,之后1982年又在《哈佛亚洲学报》上发文,讨论台湾学者发现的两个讲述妙善故事的碑文。1990年,台湾出版了杜德桥《妙善的传说》中译本,2004年英国牛津又出版了杜德桥《妙善的传说》(The legend of Miaoshan)的修订本。不过直到2004年新版《妙善的传说》面世为止,这个妙善专家杜德桥也没有亲眼看到那通重要的“蔡京碑”(图1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4.河南宝丰香山寺的“蔡京碑”在这个神秘的铁门内

这通重要的讲述妙善传奇的石碑,因其由北宋的汝州太守蒋之奇润色、蔡京书丹而著名。从他的书上照片说明来看,碑文的照片是由中国社科院赵超先生为他拍摄的。直到2015年,宝丰书画院成立,院长曹二虎赠送了杜德桥碑文的拓本,杜德桥才算得见“真容”。

当然,杜德桥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了,他从不同的版本入手,考察了这个传说的演变关系。而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个故事不是简单的观音女性化问题,也不是观音中国化的问题。这个故事,要说明的是观音菩萨诸多身形中,最为怪异的身形—千手千眼,之所以可以盛行中国的问题。至于这个故事后来衍生的遂宁版本、耀州版本、舟山版本等等,都没有触及到这个传说之所以出现的核心问题。这个传说在699年被高僧道宣传承下来的故事,是为了说明自697年武后推行千手法信仰之后,这个奇异之神被中国人接受的文化背景。妙善传奇与中国盛行的千手千眼观音信仰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学者在讨论中国观音女性化时被忽略的问题,也是杜德桥着墨无多之处。

女性观音,中外学者也有认为是送子神鬼子母在观音名目下的表现,印度学者则通常认为是观音女性力量-度母(Tara)的表现。在中国和欧洲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女性观音是Avalokitesvara的变化,是一个象征“慈悲”的佛教神,这个神起源于印度。但在中国的12世纪(1104年)一个叫普明的僧人详细地讲述了她的中国起源,那就是有关妙善的传说[5]。但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浙江的普明,不是这个故事的创造者,他只是一个传播者,这个故事来自北宋的河南宝丰县之香山寺。而它的最初面世则要归功于汝州太守蒋之奇。

香山寺之名源自印度,据说此山距成佛的悉达多太子家乡不远,后来演说为观音的道场。而在河南地区,除了建于东汉末的宝丰始香山寺之外,在洛阳龙门石窟的东岸也有一个始建于北魏的香山寺,并且这个香山寺在武则天的时候便十分繁盛且著名。并且与香山寺相邻的第2132窟内,正是一件唐代的浮雕千手眼观音。正是这个“大悲观音”像让笔者有了想入非非的尝试:或者此像与香山妙善传说有着某种渊源关系?那么妙善故事的起源可能就不是我们知道的北宋,而可能更早。那么宝卷所记的道宣于699年得到神启,而记下的“三百年后,这个神将落户香山”就不仅仅是个传说了。

2016年12月,笔者参加了宝丰举办的第四届观音论坛,借此机会,亲睹此碑,也了却了近十年来,研究鬼子母时,因涉及到妙善故事而未亲见石碑的遗憾(图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5.河南宝丰香山寺存元重刊蔡京碑

这个碑文的开始是:“如是我闻……”这是典型的佛经体例。我们不能确定,这种模仿佛教体例的妙善传奇,是在几百年的传诵中变成这样的,还是在文人蒋之奇的“润色”之下,于1100年刊刻的时候,才变成这样的。但是,目前,笔者所见的“蔡京碑”,实际上是元代重刊,那么重刊依据的本子是什么?重刊文字与蒋之奇的润色本、蔡京书丹的碑相比有没有变化,都不得而知。

从故事所反映的内容看,即使是唐代以来流传下来的故事,也经过了宋代道教文化的洗礼。故事中所用的词汇:仙人、天神、山中修道等,都是道家神仙思想的反映。但这些都不影响传奇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传奇中这个“希有”之至孝而美丽的三公主,在父亲的悔过和愿力下,突现“千手千眼大悲观音身相”,而这种奇异的千手千眼之相,也有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天神为了弥补三公主断双手、抉双眼救父造成的缺失。

有趣的是,这个传说,在现在的宝丰有了更生动的原因,当地学者何怀清告诉笔者,其实妙善变成千手千眼的样子是因为天神的耳朵出了问题。原因是,幡然醒悟的妙庄王,看着为救自己而手眼不全的女儿,内心极为痛苦,他苦苦地向天神祈求:“让我的女儿全手全眼吧!”结果,天神将“全手全眼”听为“千手千眼”,于是,妙善公主就变成这种奇异的千手眼之相。笔者想,传奇就是在这样的口口相传中,不断获得的创作灵感吧。大概两年之后,蒋之奇把这个故事从河南带到了杭州。于是,1104年,杭州的僧人普明撰写了著名的《香山宝卷》,从而使妙善的故事,在江浙地区生根发展。

《香山宝卷》的前身《香山大悲菩萨传》中记载:故事发生在699年,在长安终南山灵感寺,天神向当时著名的律师道宣讲述了妙善证成大悲观音的故事,他的弟子义常将之记录下来,并将之流传。如前文所说,这个故事带有鲜明的宋代特点,显然,怀昼,是假托高僧道宣之名,将一个所谓的唐本《香山大悲菩萨传》交给了蒋之奇。在这个《传》中着重提到千手观音显灵的这个香山在“嵩山之南二百余里”的三山之中,也就是宝丰的龙山之香山寺。这就让人起疑,中国的香山寺那么多,为什么一定是宝丰的龙山香山寺而不会是别的香山寺,尤其为什么不是洛阳龙门之香山寺,宝丰这个香山寺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唐代观音信仰已十分盛行是无疑的,但千手眼观音是在武后神功之年,即697年才开始兴起的。而《香山大悲菩萨传》所说的故事发生年代在699年,恰在武后推行千手信仰之后不久,这是这个故事的精妙之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教非常熟悉,说明编故事的人一定是一个教内的僧人或熟知佛教历史的文人,或者,就是怀昼本人吧。而故事中,将千手千眼观音再度显灵的地点,定在嵩山之南二百余里的香山寺,也就是宝丰的香山寺,也是很有意味的。

从史料记载看,距洛阳相对较远的宝丰龙山香山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重建了大悲观音大士塔,但此前,并没有材料信史记载它与观音信仰有特别关联之处,传说其初建的唐代观音塔是否存在也是个疑点。另外,龙门石窟大兴于武后时代,在龙门石窟发现的千手眼观音像,偏偏在紧邻香山寺的东边出现,这也令笔者对香山大士传说的产生地心生疑问。显然,自唐代以来,处于千手观音信仰中心的洛阳区域内之龙门香山寺,其千手观音信仰一定比宝丰之龙山香山寺更盛行,一些故事和传奇也一定围绕着这个香山寺产生才合理,那么“天神”通过道宣令千手观音信仰在三百年后龙门的香山寺再度显灵似乎比在宝丰更合理,但是为什么传说不是这样呢?那就是有人作了手脚。

笔者认为,在洛阳盛行千手法的环境下,以及武后对千手观音的喜好和对香山寺的重视,最早的《香山大悲菩萨传》核心的故事内容,可能作为口头传说首先出现在龙门香山寺周围。编这样一个故事的动机是人们希望给这个形状古怪的外来大神一个更易被接受的背景,那就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品德“孝”,而且一个柔弱公主的行孝似乎更具有打动人的力量,容易让人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这种推测的合理性还在于,唐代观音已经有女性化的倾向和表现,并且,龙门东岸的千手观音像也不是观音像的孤例。但是,这些口头传诵,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文本。经过300多年的时间,大悲千手观音信仰已广布民间,她的那些中国身世也变得妇孺皆知,而之前并没有与观音信仰有关的宝丰香山寺,到了宋代也开始兴盛观音崇拜,于是这个可能已广泛流布于河南民间的故事由香山寺方丈怀昼撰写成了白纸黑字的文本,并对它进行了一些加工和改动,最关键的改动就是对观音显灵的地点以及重兴时间的编写。

这样,同是香山寺,龙门香山寺经过一字之差,变成了龙山香山寺。有这个怀疑的不仅是笔者,研究“妙善信仰”的专家杜德桥在他的研究中也指出《香山大悲菩萨传》中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当然,他没有提到龙门的香山寺,可能也没有关注过2132窟和观音洞那两个千手眼观音像。

杜德桥认为:首先这个据说在699年形成的唐本《香山大悲菩萨传》被一个神秘的僧人莫名其妙地从长安带到了宝丰,传递完本子之后,这个僧人又莫名其妙地不知所终。其次,由宝丰香山寺方丈怀昼自称他自己抄下的这个本子,又故意地邀请了新任太守蒋之奇来观赏,并且暗示《香山大悲菩萨传》中所说“后三百年重兴”之时间和重任都意指此时此地的蒋之奇。于是我们自然将怀疑的目光转向这个“别有用心”的方丈。“我们接着要问:他设计了这么一件文献并且给予它这么一个背景,究竟对他有什么好处?回答是:好处多得很”。

宋代,中国的宗教文化进入到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佛寺、道观的大量重修和新建是这个时期的标志之一。龙山香山地区的寺庙在十一世纪末也进行了一连串的重修工程。当时,这里寺庙林立,如果想在这么多寺庙中独树一帜,得到格外多的香火,该寺就得有特别的法宝。“如果他(怀昼)现在把观音显灵的消息公诸于世,将可使他的寺庙成为一个重要的朝拜中心”。但是,怀昼知道不能由自己来公布这个惊天消息,他得借名人之口,才能使之产生理想的效果。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将抄本“别有用心”地拿给信佛的新任太守蒋之奇看。而信仰佛教的蒋之奇在信心的驱动下,被这个传说搞的热情万丈,根本不能分辨是非,于是,怀昼成功了。

太守蒋之奇不负所望,修订、润色了文本,使之俨然是一部新的“佛经”,并邀请当时名重朝野的大书法家蔡京书丹后刻碑。蒋之奇的行动彻底改变了宝丰香山寺的命运。传说、官员加名人效应吸引了大批的香客,香客“一个月所捐献的香火钱,足够维持一千多僧徒一年的费用,并加盖了若干宏伟的新建筑”[6],这些传说唤起了虔诚信众对香山寺的狂热,这个宝丰土生土长的“千手千眼观音”—妙善公主,让人们对这个特别的神和这个寺有了浓厚的亲切感和崇敬心。

朴素几近文盲的信众,再次面对这个异域之神的时候,便会相信,这个神就是他们的老乡,是本土的神,从而宗教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坚信对她的崇拜必定灵验。而此时,最满足的人应该是坐在禅堂角落的怀昼方丈,他不必再担心香山寺的生存问题了。这个故事由河南的香山寺传入江南,由于文本的说服力,在12世纪初通过普明《香山宝卷》的宣传,一下子就传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女性观音终于在中国众神谱上板上定钉了(图1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6.北京故宫慈宁宫玉雕观音送子

通过这个故事,在不同的地区产生的不同的版本,而不同的版本则针对不同的观音身形。比如在舟山,就是关于“不肯去观音”的身形。2015年2月笔者考察普陀山时,发现这里三大寺的前任住持法号妙善,这个法号原本是他24岁出家时的字。妙善持律严谨,修持勤奋,成为普陀山佛教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如今老和尚的造像陈列在殿堂中。据后人写的材料看,这个当代妙善是江苏人,没出家之前就经常诵持观音名号,对观音菩萨十分崇拜,因此推测,在他没有出家前,对于妙善的传说一定早已十分熟悉,并将其作为自己修习的榜样,虽然他是僧不是尼。任住持后,他以字“妙善”行世,显示了普陀山僧人对妙善这个故事的传承和对其“所属”的态度。

也就是说,那里的僧人认为妙善的源在普陀。笔者在普陀山的一个寺庙小殿中,看到一个流通的抄本叫《刘贤宝卷》,讲的是有关普陀山观音信仰的事,其中就隐含着妙善的内容,并且因为妙善出家白雀寺,故事中也出现了一只白色的鹦鹉。但这个宝卷并不见相关出版物中,可能是当地人传抄的一个本子,所以更有意思。总之,妙善的故事,引发了中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对于女性观音研究的极大兴趣[7],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禄是遒将之归纳为5类:

1、据法国学者普桑(L.de la Poussin)所说,观音从印度传入中国时就是女性的样子。据玄奘的叙说,在7世纪中期的许多菩萨都有他们的女性伴侣萨克提。后来,当康熙派人去西藏取观音像,将之陈列在普陀山神殿里时,得到的就是一个女神像[8]。

2、观音体现了佛教仁慈悲悯以及助人的品质,这些特点似乎女性比男性更能吸引中国人,换句话说,在神化的观念里,是中国的僧人或者也许是大众的趣味将女性的特征归属于仁慈。

3、观音在许多方面与中国道教的西王母对应,二者都是仁慈悲悯的女神,也都是母亲的保护神和送子神,因此,佛教从道教中借用了这个观念。

4、后期与印度的交流也影响了观音性别的改变,玄奘8世纪到印度时,谈到有一个双手抱小儿的鬼子母神,在北印度作为送子神受到崇拜,当印度的这个女神传入中国时,与观音混淆了,被称为送子娘娘。

5、12世纪中国出现的妙善传奇,进一步确立了观音是一个女性的信仰。大约也是在这一时期,佛教第一次在普陀扎根,在那里建立了观音崇拜[9]。

笔者认为,将观音当作一个女性神的普遍认识,12世纪流行的《妙善的故事》是一个节点,并且通过普明的《香山宝卷》而流行的普陀岛朝圣活动,由于被求子的女人频繁地礼拜,从而观音彻底转变为女神。由此产生的“火烧白雀寺”的传说,在浙江的舟山大概有四、五个版本,讲述的就是这里发生的妙善故事。它将妙善,也就是女性观音的祖籍落在了舟山。无论妙善的显灵地点是河南宝丰还是舟山普陀,她割手挖眼救父从而获得千手千眼的灵感,显然与印度传统有关。

在许多本生故事中,有切割身体,以骨肉救人(或动物)的记载,但是这种以人之骨肉为亲人,尤其是子女割肉为父母疗病的方法,作为一种至孝的表现,则是中国儒家的贡献。他们将孝的思想渗透到佛教文化中,通过本生故事的灵感,从而使这个印度的大菩萨具有了中国特色。尤其是将这个集佛教、孝顺为一体的故事与观音菩萨结合在一起,更具有号召力。

“割股疗亲”通过佛教的形式传入中国民间,人们坚定地认为子女的骨肉可以为至亲治愈伤病。这种风气从唐代开始风起于江南,而妙善的故事,将这种骨肉治病的风气推向中国。因此,宋代之后,以孝的名义,“割股疗亲”成为一种最为灵验的妙药。在宋元墓室壁画中流行的二十四孝图中,就有必不可少的一孝是“王武子妻割股奉亲”(图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7.北京故宫藏北宋王武子妻割股奉亲砖

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更是从医学的角度证明了人肉疗疾的可行性[10]。我的良师益友严耀中先生告诉我,在他小的时候,还曾亲眼看到过邻居割股疗亲的事,证明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方法治病的有效性,而不仅仅表现为孝。

因此,笔者推测这种自唐代开始流行的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孝”的治病传统可能正是妙善故事编撰的灵感来源,而这个故事的流行,又强化了这种“治病”的可信性。至今白雀寺所在地桃花岛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妙善(此处就是指观音)的故事和歌谣,这些故事通过明代文人朱鼎臣的妙笔,变成了《南海观音全传》,民国时江村又写成《观音得道》,从而民间的口头传说变成了有据可查的“文献”。因此,大约于17、18世纪流行的观音女神形象,源头就是12世纪以来出现的这些文本。从那时到现在,人们都一直认为观音菩萨作为一个慈悲女神是有据可查的史实[11]。

当然,普明禅师没有提蒋之奇的本子,而是说他“受神之授”而编撰了中国所知最早的一部宝卷《香山宝卷》。对于宝卷产生明代还是早到宋代,学界还有争议。但通过学者考证,这个传说始于1100年左右与事实相差不远。总之,从宋代开始,妙善的故事,即《香山大悲菩萨传》在中国的中原和西南地区,尤其是吴越地区,广泛传播,几乎家喻户晓。

观音在宋代变成女性神,是一种宗教心理的作用,因为女人相比于男人更为感性,更易犯错误,从而也更便于接近。同一类型的故事也见于道教的碧霞元君和妈祖的传说。更有意味的是这种“以父亲为敌对面,迫害小女儿,女孩为保持童贞而牺牲肉体,最终得道”的故事类型也几乎同时出现在欧洲。如十三世纪成书的《黄金传说》(La légende dorée)记载的圣克里斯汀(Sainte Christine)的故事[12],中西两个同时同类型神女的出现,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得而知。

事实上,妙善故事的灵感可能与印度文化有关,这种故事的雏形可以早到印度公元前6世纪。在大雄传说中,记载有金德纳的故事,她是国王杰德迦七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美丽的金德纳发誓终身不嫁,却屡遭人迫害,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小女儿最后得到大雄的解救[13]。在这个久远的故事中,国王的小女儿、美丽善良、发誓不嫁、屡遭迫害等情节已经出现了。只这个屡受父王迫害的小公主,在中国变成了一个至孝的典型,唯有这样它才是中国的。

辽代契丹人开始信奉佛教,标志性的举动就是在乾亨三年(981年),太宗将幽州大悲阁白衣观音认作使其称帝中国的“梦中神人”,将此像迁往契丹族的发祥地木叶山建庙供奉,并“尊为家神”[14]。这个“白衣观音”应该是女性化的观音,由于皇室“家神”的作用,可能也推动了女性观音的普及。但从普遍的认识上来说,女性观音信仰流行于12世纪以后,而《香山大悲菩萨传》是这种流行得以完成的重要因素。

结语

宝丰《香山大悲菩萨传》无疑对于观音的中国化、女性化具有非凡的意义,但本文的重点在于说明,这个传奇不是针对具有诸多身相的观音菩萨的所有身相,而是只针对千手千眼观音这一特殊身相产生的。传奇为这个不见于印度的观音造像创造了一个中国式的感人故事,这个感人的焦点,就是最能触动中国人神经的“孝”。从而使这个造型方式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习惯的神,成为在中国最受崇拜、被认为最灵验的一个大神。

但是在一般佛教美术史学者中间出现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一看到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就立即考虑密教系统中这个身形观音的意义,这正是对中国佛教了解不深所至。图像学研究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于图像的解读,但你认出这个图像,并不代表它就是图像系统中原本的那个神。从佛教系统来说,千手千眼观音信仰属于密教系统,但宋元以后,尤其是明清大量出现在中国寺庙壁画中的千手千眼观音与密教思想事实上并没有多少关系,她常常出现在各地禅寺的净土殿或弥陀殿中就是一个证明。这是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而这样说的理由就是因为妙善传奇。

自1100流行起来的妙善传奇,已然将这个奇异的密教神彻底中国化,在中国信众眼中,包括在一般僧人心里,这个千手千眼之神,就是慈善、孝道的符号,并从而具有无限法力的中国女神,在中国寺庙中的这个女神已然从密教系统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中国本土的神灵。因此,对于千手千眼观音图像是否要放在密教系统中进行解读,一定要考虑这个神所处的图像组合和寺庙性质。

当我结束了宝丰的考察时,何怀清老师和我站在修葺一新的香山大寺前,他手指东北方,用唱戏一般的河南口音告诉我,那里就是三皇坟,也就是妙善公主的坟(妙善为三公主,当地称为三皇姑),但因为她仙化了,那里其实只是妙善公主的衣冠冢(图1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8.宝丰香山寺远处妙善公主的衣冠冢

迷雾中,我无法看到远方的任何东西。当然,这里的人们,无论学者还是信众,完全相信妙善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公主,她有出生地、出家寺,也有升天地和一个中国式的坟,此地有学者作有专门的《妙善出生地考证》。在去车站的路上,我看到从寺庙延伸下来的新修大路,路的名字叫“大香山路”(图19)。在当地修庙、建路的亚坤公司曹董事长,被称为观音在世,香山寺的香火一直很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9.宝丰香山寺前面新修的大香山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0.络绎不绝的香客朝拜香山寺的香山大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