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惠民保席卷街头巷陌,一时间风头无两。
作为一项福利性保险,只要有当地医保的就能买。
但随后,大批人退出、产品大量停售,让惠民保逐渐陷入了“死亡螺旋”。
放眼全国,惠民保3年累计3亿人参保,但每年都有20%-30%的人不买了,直接流失上千万参保人。
众所周知,只有高参保率,才能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一旦参保人数流失严重,产品的维系就会面临较大挑战。
截至2023年,全国共推出284款惠民保产品,已有超1/4的产品停止运营。
一时间,真有点四面楚歌的意味,明明之前那么火爆,怎么突然就没落了?
惠民保,一个政商融合的产物
惠民保其实是个统称,每个城市的叫法不同。
本质上都是由政府主导发起,由不同保险公司承保的普惠型商业医疗险。
在赔付率上有着刚性要求,不少惠民保项目的赔付率要在70%-90%以上。
赔付以外的收益,在扣除宣传、营销、销售、人力等成本后,保险公司在惠民保身上,基本也不剩啥了。
并且,惠民保采用的是结余滚存的封闭式资金管理模式。哪怕就是赚了钱,也不能拿出来投资。专款专用,不能挪动。
出发点非常好,普及大众,薄利多销,几十块钱到上百就能拿下。
没有年龄、职业、病史等限制,老年人、高危职业也能买,只要参加了当地医保就行。
举个夸张点的例子: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插着呼吸机命悬一线。只要立马买惠民保,熬到下个月开始也可以报销之后的费用。
这是其他医疗险做不到的,所以前几年买的人特别多。
退出的都是健康体、年轻人
然而它的赔付门槛其实是比较高的,不少身体相对健康的朋友生了点小病,花了点小钱,赔付情况不尽如人意。
有些健康体朋友,明明花了大几万,却也是一分报不了,不是还没到免赔额,就是不在保障范围内……
有数据表明,在目前参保人群中,既往症占比在15%-25%,而这部分人群却能导致60%的赔付。
大病重病才能报,小病中病报不了,年轻人、健康体觉得它鸡肋,自然续保的意愿就不高了。
人家完全可以将惠民保替换成免赔额更低、报销额度和比例更高的商业医疗险。
剩下眼巴巴等报销的人,占比一下就上去了。
资金池里的钱很难运转,容易变成保险公司的亏本买卖。比如今年沿海某省,部分城市惠民保赔付率超过100%,多家保险公司亏损。
甚至就连平安、泰康这类财大气粗的头部险企,也相继退出了惠民保。
商人无利不起早,盈利才能可持续发展,亏损的要尽早止损。
这还玩个啥?赶紧撤。
惠民保的风评之所以两极分化,是一边有人觉得鸡肋,另一边认为帮了大忙。
一份商业保险,如果存在大量高风险人群,就意味着一定有另一部分健康人群在给他们补贴。
年迈患病的人群更愿意续保,而年轻健康的却不愿意持有。
当老客户持续发生风险理赔,增量的新客户保费又没办法覆盖这部分成本,医疗险的“死亡螺旋”就出现了。
长期来看,惠民保未来只有停售这一条路。
如果条件允许,一定先买百万医疗险或重疾险,不然身体一旦查出某项异常,可能就再也买不了了。
本文源自:险联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