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是没有贵族的国度,这话一点不假。中国人性格偏激,不破不立,改朝换代大都是斩尽杀绝,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因此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成功延续的贵族,即使有,也非常短命,比如两晋南北朝的望族都是来去匆匆,像过往云烟。
所以很多人说,贵族在欧洲,贵族精神也在欧洲。
但是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孔氏家族,它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民国,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经久不衰。
两千多年来,政权更迭,时代变迁,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一个又一个,而孔氏家族家族后代一直享尽奢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敬奉绵延不绝,连异族入侵之时也未曾中断过。
那些对反对派历来是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皇帝,对孔家却是分外开恩,敬爱有加,不但会给其家族的继承者高官厚禄,还会奉若上宾,秋毫无犯。
孔家之所以享受如此殊荣,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座上宾,不是因为这些心狠手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法外开恩,而是因为孔子创立的儒学是皇帝们权力斗争的百科全书,孔孟之道是驾驭黎民的灵丹妙药。
正因为如此,孔府才历经磨难毫发无损、巍然屹立,孔家后人才享尽荣华,高枕无忧。
众所周知,孔孟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人皇帝自然是要推崇的。
但入主中原的蒙古、后金并不是汉族,他们改朝换代的时候,对孔家是不会那么客气的,而孔家又是怎样做到安然无恙的呢?说出来有点小尴尬。
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当异族入侵,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时候,孔家怎么应对的呢?
孔子的嫡系后代从汉、晋、唐以来一直备受尊崇,封赏不断,到了宋朝更上一层楼,孔子后人被称为"衍圣公",赵家皇帝还用纳税人的钱出资修建了规格仅次于皇宫的曲阜孔府。
这姓赵的皇帝对孔家可谓是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了。
可是靖康之耻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赵家苟安临安,中原大地沦陷。
这时候孔府立即派出孔端操向大金军队表忠心,得以保全衍圣公这个荣誉职位。
数十年后,蒙古骑兵横扫金国,铁蹄践踏中原大地。
1220年,在衍圣公孔元用的号召下,孔府上下经过开会协商,决定顺应时代潮流,张开双臂迎接忽必烈。
1224年,南宋短暂收复山东,对孔家不咎既往,还提拔孔元用为济州通判。
一年之后,山东再次沦陷,孔子第50世孙、第五代衍圣公孔元用毅然亲率族人加入元军,清剿汉军,以身殉"国"。
不久之后,宋朝十万军民崖山赴海殉国,此刻忽必烈成为"儒教大宗师",仍然对孔家礼敬有加。
不到百年,元朝统治土崩瓦解,被朱元璋推翻,朱重八这个和尚皇帝也懂得儒学的重要,继续对衍圣公的优待。
明末孔府衍圣公孔胤植更是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尊贵无比。
这时候闯王作乱打进山东,孔府新闻发言人表示,要供奉大顺国永昌皇帝龙位,并献马献银,跪纳印信。
大顺政权被消灭后,孔胤植审时度势,速上《初进表文》,向清帝表忠心,称颂清廷"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
不久清廷颁布《剃发令》,江阴、嘉定、扬州等地到处是宁愿断头也不剃发的百姓。
孔府摆设香案,举行了隆重的剃发仪式,令族人剃发易服,起到了表率作用。
要说还是蒋氏最聪明,害怕日寇拿孔家做文章,影响国军士气,在曲阜陷落前一天命令军队把孔府第七十七代"衍圣公"(此时称为"奉祀官")孔德成带到了武汉。
曲阜陷落后,留在曲阜的孔府代理"奉祀官"孔令煜(孔德成叔父)被迫宴请日寇大小官员并合影留念。
1943年,孔令煜又不得不"恭逢"汪精卫"还都三周年"之际,拍出祝贺电报。
对于孔家在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表现,有人指责,有人理解。
指责者说孔孟之道是国学,孔家深受皇恩,理应为爱国表率。这样做置民族大义不顾,实在有违师表,欠妥欠妥。
理解者说,历代统治者善待孔家,是因为儒学有利于巩固他们的统治,是公平交易,不是法外施舍。而孔家后代犯不上因为你情我愿的公平交易被道德绑架,牺牲身家性命。
再说,国家平时安乐的时候,百姓可以做些事;但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候,百姓的力量非常有限。
往小处说,江山社稷是皇帝老儿一人一家的事;往大处说是利益集团、是帝国边防军的责任。面对穷凶极恶的入侵者,前方将士都抵挡不住,十万将士齐卸甲,竟无一人是男儿,你要手无寸铁的百姓又能有什么作为?都去殉国吗?没有人民,哪里来的国家?人民被灭种了,谁来继承发扬中华文化呢?
连老百姓都能算出的一笔账,历代孔门子孙自是深解其中之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