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总能看到县市、强镇的发展身影。

有时候,这些低级别的行政区划,还能成为区域经济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十年前,一穷二白的慈溪

上世纪70年代的慈溪,确实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困境。

当然,那时候的发展,大家都差不多。

那时的慈溪,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难以吸引外部投资与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虽然广阔却多以农田为主,缺乏大规模工业开发的条件,农业生产也难以满足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慈溪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部分家庭连温饱都难以保障。

为了生存,不少慈溪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江西、安徽等地寻找工作机会,以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缓解生活的压力。

尽管条件艰苦,但慈溪人从来没有忘记在逆境中探索、奋斗。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逐渐改善着家乡的面貌,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开放四十几年,慈溪已经坐稳浙江第一强县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慈溪开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家电、轴承、汽车配件等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基地。

在城市建设方面,慈溪也实现了从乡镇到现代化城市的跨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随着杭州湾新区、前湾新区的相继成立,慈溪的产业格局发生巨变。

新区成为慈溪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吸引了众多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入驻,形成了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慈溪产业逐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不仅提升了城市竞争力,也增强了发展的底气。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慈溪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9.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

分产业看,慈溪的第一产业增加值64.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58.9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16.35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2.4:59.1:38.5。

毫无疑问,慈溪已经坐稳浙江第一强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的突飞猛进,依然不能提升慈溪的交通环境

尽管慈溪的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但交通环境的滞后却成为制约慈溪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长期以来,在杭甬交通走廊的规划中,余姚似乎更多地占据了优势位置,而慈溪则相对被边缘化。

无论是铁路、高速,还是运河、高铁等交通设施,都是通过余姚,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时至今日,慈溪作为浙江的经济强县,却仍未能开通高铁,甚至连普通铁路都没有。

这不仅限制了当地与外界的快捷联系,影响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慈溪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不过通苏嘉甬高铁的建设,以及沪甬跨海通道等规划,都已经在摩拳擦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溪向北,宁波怎能无动于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慈溪去杭州的旅程,就连上高速,都会无奈选择去上虞

时至今日,面对杭甬经济带这条东西走廊时,慈溪依然未能如愿以偿地成为其中的主角。

但这并未阻挡慈溪前进的脚步,反而激发了慈溪向北发展的决心与勇气。

慈溪,似乎一直有着去牵手上海的浪漫情怀!

慈溪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自己。

回顾慈溪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凝聚着自力更生的坚韧与智慧。

从最初的渔盐之乡、棉花之乡,到如今的经济强县,慈溪凭借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杭州湾新区的崛起,更是为慈溪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仅吸引了大量高端产业,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慈溪深知,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慈溪实力的不断增强,宁波开始重新审视与慈溪的关系,逐步意识到双方合作的重要性。

宁波的参与,确实也为慈溪这座县级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