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对于新泰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们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梁光友校长上完两节课后,突发心梗,倒在了自己挚爱的三尺讲台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惦记着这些他视为己出的特殊儿童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回溯至1989年,风华正茂的梁光友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怀揣一颗“为残疾儿童做点实事”的初心,毅然决然来到当时的新泰市聋哑学校。初来乍到,面对破败的校舍跟空荡荡的课堂,他没有退缩,而是以坚定的步伐,开启了为特殊教育奋斗不息的征程。

“一个哑巴,还花钱读什么书?”这句话曾是许多残疾儿童家长心中的无奈与偏见。据新泰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裴光亮回忆,为了打破这一偏见,梁光友不辞辛劳,穿梭于乡间小道、企业工厂与社区之间,四处奔走呼号,只为争取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理解与支持。他亲自深入每一个家庭,用脚步丈量着爱与责任的长度,历经近一个月的艰难努力,终于完成了当年的招生任务,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打开了学习的大门。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梁光友校长用汗水与智慧,为新泰市特殊教育学校筹集了上百万元的资金,使学生从低矮破旧的老学校,搬到了设施一流、标准先进的新学校。他不仅为“受伤的小鸟”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更改变了近千名残疾孩子的命运,成为他们追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与最耀眼的光芒。

回忆起梁光友校长,9年级24班的学生家长张甲莱眼里噙着泪花:“孩子情况比较特殊,腿脚不利索,在外面上了半年幼儿园就被退学了,换了很多学校都不收。孩子很渴望上学,我们做家长的心里很难受。”幸运的是,梁校长接纳了这位特殊的儿童。第一次面谈,张甲莱就对这位亲切的校长印象很深刻:“每周一周四,梁校长都在学校值班,每次见到都很热情地打招呼。放学的时候,老师会把孩子送上电梯,有时候是梁校长送。孩子进步了,梁校长也能看见。”

在梁光友的眼中,没有哪个孩子应该被遗忘。对于那些因身体原因无法进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他更是格外牵挂。在他的倡导下,学校出台了《新泰市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方案》,并亲自带领团队,深入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送去了知识的种子与爱的温暖。每年近1000余人次的送教上门活动,5000多公里的行程,不仅打通了教育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这所特殊教育学校,每个班级后面都有一句话:“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特殊儿童同样需要融入社会的大潮中,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梁光友时刻谨记的教育理念。2000年,恰逢寿光的蔬菜大棚蓬勃发展之时,梁光友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他带领全校教职工因地、因时制宜,建设了6个长80米,南北10米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当时想的就是让孩子们学学园艺、学学种植,掌握一个能安身立命的本领。”在裴光亮眼中,虽然受土地影响,蔬菜大棚产量并不高,但梁光友校长对于职业教育的前瞻目光让人钦佩。“也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办了新校以后,梁校长想在学校建一个中职部,解决孩子们的职业教育难题。”他说。

“他本来就有尿毒症,这几年刚刚适应了一周三次的透析生活,但他就是闲不下来,一定要亲自带队下乡镇。”对于梁光友的逝世,他的爱人一直没有走出来,她哽咽着说道,“我经常觉得他爱这些孩子们,胜过爱我们娘俩。可谁又能怨他呢,他那么爱他的职业,爱那些孩子……”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梁光友校长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职为残儿所用、情为残儿所系、利为残儿所谋”的崇高精神境界,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在特殊教育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

(大众新闻记者 刘涛 通讯员 赵晓宇)

(大众日报及所属“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