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一天,中国驻俄大使馆照例为俄罗斯民众办理签证,就在一位自称是刘少奇长孙的人出现后,工作人员感到极为诧异,经过慎重核实后发现,这位名叫阿廖沙的人的确所言非虚。

他曾是俄罗斯航空专家,是一位中俄混血的“红三代”,2007年正式定居中国,多年来为增进中俄两国友谊助力良多,最令人感动的是,作为身世特殊的革命后辈,他追逐祖辈革命历程的足迹从未停歇。

阿廖沙的事迹并不轰轰烈烈,却又是那样的感人至深。

阿廖沙的父亲刘允斌是刘少奇的长子,1946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深造后与同学玛拉情投意合,两人在1952年毕业后喜结连理,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美满,育有一女一子。

就在阿廖沙于1955年出生后不久,刘允斌就接到了父亲刘少奇的来信,对方声称祖国迫切需要优秀留学生回国做贡献,对于刘允斌本人而言,他也从未想过永居苏联,反而一直等待着回国报效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不遂人愿,面对丈夫想要回国的决定,玛拉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最终决定带着两个孩子留在父母身边生活,此后一段时间里,两人还保留着夫妻关系。

1960年,刘少奇带队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3周年庆典时,专程将玛拉本人及其父母、孩子请到列宁山苏共中央别墅相聚,在阿廖沙的回忆中,那是自己此生唯一一次见到祖父,祖孙俩虽不熟悉,可他还是感受到了祖父深沉的爱。

那一年实则也是刘允斌与玛拉解除夫妻关系的年份,此后的两人天各一方,就连刘允斌于1967年自杀身亡的噩耗,玛拉和孩子们直到1987年才得知实情。

事实上,当年身为母亲的玛拉在中苏交恶的艰难阶段给了孩子们最好的庇护,一家人始终没有公开真实身份,远离政治旋涡且低调生活着,就连阿廖沙进入莫斯科航空学院深造时也不曾在资料中填写祖父与父亲的真实信息,毕业之际顺利进入苏联国家航天指挥中心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姑姑刘爱琴历经波折终于和阿廖沙取得联系,姑侄俩有过一段长谈,阿廖沙的人生轨迹也在冥冥之中发生着变化。

“当时,姑姑和我说了不少往事,也让我对刘家的历史充满好奇,再后来,刘少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与我有过交流,这让我越发觉得,自己一定要找机会回中国看一看!”

1998年,阿廖沙收到了中方“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筹委会”的邀请函,可俄罗斯方面却以工作身份特殊等原因不允许他出境,必须等到退役3年后才能出入自由。

为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他毅然选择提前退役,终于在2003年4月携妻子踏上寻亲之旅,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那一幕。

“众所周知,我从第一次来到中国就开始了解中国历史、家族和爷爷的历史,对于过往每一件事我都很感兴趣,尤其是纪念馆发出活动邀请,我是一定会去参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刘少奇领导华北、华中地区抗战的光辉足迹,阿廖沙都有过接触,曾经只能在书上了解的史实再现眼前,他触摸着祖父用过的旧家具、住过的老房子,总会在心头感受到一股暖流,还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当我越来越了解祖父的奋斗足迹,才懂得他为了让中国人民摆脱压迫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在我心中,他是一位伟人,在看到如今富强的新中国,我想爷爷一定是幸福的!”

或许是革命血脉使然,此后的阿廖沙感受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他同时爱着中国和俄罗斯,认定两个国家都是自己的祖国,他有义务推动两国友谊加深与合作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俄罗斯,他开始创办工业企业家联合会,还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只为聚集更多想要与中国、俄罗斯展开合作的国际企业与机构,以此在各个领域建立交流平台,从政务、商业、文化等等领域推动中俄两国发展。

2007年,阿廖沙如愿取得永居中国的资格,并决定定居广州番禺,事实上,当年姑姑还给他取了一个很儒雅的中国名字——刘维宁,取意“宁静而波澜不惊”。

每每提及自己与刘家亲人的往来,阿廖沙的眼神中都流露出欣慰与自豪之情,殊不知,在继祖母王光美生前的努力下,刘家后人不但做到了和和睦睦,还活出了令人钦敬的风骨。

“我自认有一个非常友好的家庭,平日里和叔叔、姑姑们也常常联系,他们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

这便是刘少奇长孙刘维宁的故事,平淡却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