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948篇原创

什么是“成语”?有一种形象的解释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成语意味着让中国人在说话或者写作的时候,随时可以插入“超链接”。

大部分“成语”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却是一个寓言,一个传说的浓缩。例如所有中国人听到叶公好龙、塞翁失马的时候,就能够对其表达的意思心领神会。但是这种能力,只有是在中国文化中浸润长大,才能够建立起来。

而如果没有这种文化的“浸润”,那么听到成语的时候,就很“迷惑”。比如

叶公好龙,字面翻译就是“一个姓叶的老人喜欢龙。”

塞翁失马,字面翻译就是“姓塞的老翁丢了一匹马。”

如果想完整地准确的翻译出来这四个字,或许用400个单词,才能解释清楚。所以,如果成语对中国人而言是超链接,那么对于外国人而言成语就像是压缩包。但是,随着这样的超链接越来越多,许多中国人对于一些成语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每天日用而不知。就比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句话大家一定听都听过,但是是否思考过:

为什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为什么“青,要出于蓝”?

而又为什么“青,能胜于蓝”?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如何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今天我们在设计上所说的的“青”色,和“青出于蓝”的青色,大概不是一个“青”色。今天我们说的“青色”,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即发蓝的绿色或发绿的蓝色(如下图)。

而青出于蓝的“青色”指的是靛青,今天应该称之为蓝紫色。它比紫色更深,但比蓝色要更偏红,可以同时归入蓝色系和紫色系之中。因为介于蓝色与紫色之间,饱含了两种极致的风情,通透而纯净(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靛青”色,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审美颜色。靛青色,在古代因为其制备比较复杂,染色又比较持久,再加上其参杂难以获取的“紫”色元素,在全球一直都是公认的华贵色彩以冷艳明丽的色泽展现着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在欧洲,最早是被用于宗教主题的绘画上。而在中国,靛青色一直也是被定义为高贵的颜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靛青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这些寓意在传统器物和服饰中得到了广泛体现。特别是在古代中国的服饰和官员服饰中,靛青色得到广泛应用。想来大家有印象,包括到了清朝,除了“礼服”和“吉服”外,靛青色也一直是官服的“主流”颜色。(多说一句,这些年比较流行的“行政夹克”的配色,其实有形无形中也有受到“靛青色”的传统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回“青出于蓝”,因为靛青最初是从蓼科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如蓼蓝、菘蓝等多年生草本植物。这些植物的叶子经过特定的发酵和染色技术,可以制成靛青染料,所以才有了“青出于蓝”的说法。

当然,“青”色之所以被推崇,也是因为在古代染色技术比较受限制,除了最基础的蓝以外,这个是当时技术所能够做出来最“明艳”的色彩之一。而到了染色技术更发达的今天,青色的“贵”气,就没有当初那么突出了。

那如何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其实如果考据的话,从来没有一个成语说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类似的话主要出自三个古籍: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史记·三王世家》:“传曰‘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者,教使然也。”
《刘子·崇学》:“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本慧发矣。青出于蓝而甚于蓝,染使然也

所以,其实没有“胜于蓝”,而是“青于蓝,甚于蓝”。

那么到底怎么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会更合适呢?

一、“青”来自于对“蓝”的继承和转化

“青”是出自于对于“蓝”的继承,如果没有蓝的基础,大概是是不会有青。但是“青”之所以为“青”,是因为其在特定的发酵之后,内生出了“红”的意味。而这种“内红外蓝”的特征,才是“青”之所以为“青”的原因。

二、“青”并不会一定就必然比“蓝”好

听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的认为“青”一定是比“蓝”好的,但实际并不是,青只是比蓝更“多元”罢了。正如同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新一代”一定比“老一代”更好,新一代只是身上的某些“特性”更突出罢了。

三、“青”在什么什么时候会“胜”于蓝

青之所以比蓝,更受欢迎。其实还是出于一个时期审美的变化,当“青”更为稀少,更为难得,更符合时代的“需要”的时候,“青”才会胜于“蓝”。而当人们的审美转变,当时代的趋势掉头,有可能“蓝”,又或者“红”才更受欢迎。

所以,不要简单的拘泥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其当作一个必然的道理。而是要悟透其背后真正的原理,和想要表达的意味。

最后,还是用《劝学》的这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君子曰:学不可以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

——2022年5月1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