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向前

文/陆晓如

回眸过往,不可否认的是,油气行业全面深化改革亮点频出、硕果满枝。但也毋庸讳言,油气行业依然存在不少痛点和难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油气行业应该如何走?

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再次释放“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这一信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便能从中找到油气行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了详细部署,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要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等等。

油气行业作为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重点领域,国有油气企业的改革,事关整个油气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出深化国企改革的动员令后,国有油气企业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高位推动、高效行动。

从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到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从推进压减工作、市场化用工,到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从健全完善公司战略体系,到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强化创新驱动,有效激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活力……

种种举措之中,可以看出国有油气企业全面压紧压实改革责任,自上而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的力度与深度。

国资委的相关考核也印证了这一点。在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考核中,“三桶油”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获评A级。在2023年度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任务考核A级企业名单中,“三桶油”均入选。其中,中国石化位列第一,中国海油位列第三。

改革的成效无疑是显著的。国有油气企业经营业绩屡创新高,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推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仅看中国石油,2023年在国际油价同比下降16.8%的情况下,营业收入突破3万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长8.3%,经济增加值(EVA)首次突破千亿元,A股、H股股价全年均实现大幅上涨。

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国有油气企业要进一步在关键处落子、于要害处发力——

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持续完善董事会运行机制,更广更深落实“三项制度”改革等重点内容;打破部门墙、去除行政化,坚决整治“大企业病”,进一步瘦身健体,推动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推进股权和项目合作,大力推动业务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开展专项行动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切实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持续面向市场塑造独特竞争优势,增强战略支撑托底能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由此进一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推动高水平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陆如泉指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2023年,我国国内油气产量当量超过3.9亿吨,连续7年保持千万吨级增长势头。其中,原油产量达2.08亿吨,同比增产300万吨以上,较2018年大幅增产近19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2300亿立方米,连续7年保持百亿立方米增产势头。

这是我国油气行业推进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市场有序放开,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发挥市场在油气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油气上游投资积极性,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油气产量呈现出了快速增长势头。”陆如泉表示。

此外,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取得关键进展,管网建设加快,集约输送和公平服务能力提升;炼化行业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推进,新增产能全面释放,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优质产品生产供应能力提升;成品油市场化进程基本完成,以市场为中心优化创效,国有、民营、外资竞争激烈;油气价格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决定油气价格的机制不断完善;国际国内资源利用能力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其中,推进能源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被点明。对油气行业来说,推进市场化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为例,价格调整频率依然存在时滞,也存在价格幅度传导的限制,导致炼油等下游业务面临较大挑战。例如,2022年初,受俄乌冲突影响,国际油价在95~130美元/桶区间高位波动,我国进口油气同比增加了千亿美元量级的开支。而在国内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下,下游企业很难将增加的采购成本完全转移给终端用户,导致盈利空间被压缩,经营压力增加。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最终目标是实现汽、柴油等成品油零售价格由市场确定。

再举个例子。成功的油气交易中心需要有丰富的交易品种、众多参与者、多元的市场结构,并能产生价格基准。但是,我国的油气交易平台都还处于摸索成长阶段,距离资源高效配置、形成全国或国际化影响力仍有较大空间。而且我国油气交易中心分散在多地,导致交易量分散,难以形成反映供需基本面的公允价格,不利于形成区域乃至国际的基准价格。因此,还需进行优化,坚决杜绝地方油气交易中心“遍地开花”式的建设,最终实现交易中心价格发现、资源高效配置的功能。

事实上,早在2023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 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围绕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标,针对油气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油气行业上、中、下游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加强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稳定可靠供应。

凡是能够市场化的终将被市场化。油气行业下一步的发展,必须聚焦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改革。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中涉及勘探开采、进出口管理、管网改革、下游竞争、定价机制、国有油气企业改革等多个方面。这些改革任务复杂,一定要处理好地缘政治、经济动态、市场变化及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协调。”陆如泉指出。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但是,如同每一个捱过寒冬才能迎来的春天,科技成果在迸发之前往往要经历许久的积累。这是一个从0到1、从山脚至山顶的艰难攀登过程。宽松的创新环境、有力的支持措施、广阔的发展平台,缺一不可。

党的二十大突出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科技创新,一直是我国油气行业破风前进的强大动力。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油气企业着力推进创新需求在哪里改革就跟进到哪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塔里木油田广发英雄帖,7个重大项目面向全球“揭榜挂帅”,行业内外52名专家争相揭榜。“我有研究院,谁来当院长?”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面向全球发出招贤令,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海油研究总院启动“海智荟”科技创新特区,打响新一轮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发令枪……

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完善内部协同、外部协作的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科技创新激励保障体系,深入实施“科改行动”,持续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赋能;全面推进以项目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揭榜挂帅”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不断完善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打造有利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科研环境……一系列务实的改革举措,激发了广大油气行业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油气行业在勘探开发技术、大国工程、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当承认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实现石化强国目标最大的短板和制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指出。

主要表现在研发投入、创新机制以及非常规、高端产品等方面差距明显。例如,在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虽然水平井与压裂技术等有重大突破,但依然存在着“卡脖子”问题。因此,页岩油气对降低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油气行业应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构建培育适合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特别是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陆如泉表示。

具体的发力点包括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建立一体化的项目、基地、人才、资金配置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全链条体制机制,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等等。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期待油气行业以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进行大胆充分的激励,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激发更强劲的新质生产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在国际能源新体系雏形轮廓初显,绿色低碳新时代帷幕已悄然拉开的背景下,传统油气行业已经进入处在“立”与“破”交汇的关键期。绿色化转型不容迟疑、任务繁重,是油气行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2023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推动油气行业增智扩绿,探索形成多能互补、融合发展新模式,指明了方向和实施路径。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油气行业积极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以此促进实现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行业低碳转型、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以“三桶油”为例。

中国石油率先把新能源业务明确列入主营业务构成,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五大发展战略,布局了以“六大基地”和“五大工程”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明确“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并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中国石化锚定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加快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积极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拓展多场景充电网络;加快构建集约集聚、高端高效的现代化石化产业体系,稳步实施“碳达峰八大行动”,启动绿色企业行动第二阶段计划、“万站沐光”行动。

中国海油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产业,推动新能源与海上油气生产融合发展,稳妥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和绿色技术研发,在冷能利用、海上风电、氢能探索、功能性化工新材料、海上CCUS等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

“在迈向‘双碳’的道路上,2023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陆如泉指出。这份文件强调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

油气行业一方面应加大低碳天然气产业、“零碳”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碳市场,加强企业碳排放管理。7月24日,以“三桶油”为代表的油气企业与其他能源行业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能源化工产业链碳足迹联盟,旨在通过加强行业合作与技术创新,建设行业统一的碳足迹管理标准和数据库,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加强碳足迹管理。此举将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减排,为国家建设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做出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油气行业积极发展新能源,助力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但面临新能源消纳问题、电网建设与新能源项目的协同问题、跨省区新能源交易机制不完善问题等,获得上网指标困难。”陆如泉指出。

因此,油气行业目前所开展的新能源项目多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以满足自身生产和运营的电力需求为主,分布式小项目多,而集中式大项目少。

油气企业通过扩大开发利用新能源规模,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还需打通堵点。例如,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获得新能源项目指标;与国家电网深入合作,打通绿电上网关键环节;开展储能研究,解决绿电消纳问题……

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我国油气行业可谓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布局海外业务。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多领域、深层次的紧密合作,成果显著。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中国石油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油气权益产量当量连续5年保持在8000万吨以上,与沿线50多个国家的油气贸易量年均近3亿吨,工程服务在阿联酋、伊拉克、沙特等20多个国家形成合同额超亿美元的规模市场。

截至2023年底,中国石化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执行油气勘探开发项目31个,执行石油工程项目合同314个,执行炼化工程项目113个,每年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口原油1.8亿吨,开展成品油贸易2000多万吨、LNG贸易近700万吨;中国海油海外油气产量达2.11亿桶油当量,海外油气资产占公司油气总资产约44.6%,海外净证实储量和海外净产量占比约为40.3%、31.2%。

成绩显著,“但资源配置力相比世界一流国际石油公司差距较大,在国际化经营上仍有差距。”石油行业高级经济师朱润民指出。

例如,世界一流国际石油公司均高度国际化,上下游资源配置实现了全球布局,超半数收入、资产和员工分布在海外,跨国指数处于60~75的水平。相比之下,“三桶油”国际化程度整体偏低。跨国指数最高的中国海油仅为33,且业务布局和发展不平衡,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上游领域,炼化、销售等下游业务处于起步阶段。

对我国油气行业来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全球视野持续优化国际化发展布局,进一步加强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开拓,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国际能源事务的话语权,加快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

一方面要注重获取可开采的油气储量资源。“推陈出新、资源接替永远是石油公司发展的内核。具有百年历史的国际石油公司一直恪守这一经营准则。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从获取、投产、再到产量达峰需要一定的周期,需要早日谋划提前布局。”朱润民强调。

另一方面要注重获取可运营的油气贸易资源。通过深度融入全球市场供应链,建设好国际化运营的油气贸易资源池,丰富资源池来源结构,开展多元化国际贸易,与国际油气企业和重要资源国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不断健全全球油气市场营销体系。同时,加强国际油气物流和储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物流流向和运输方式,降低仓储物流成本,切实提高利用国际油气资源的能力。

回望方知行渐远,登高更觉天地阔。察大势、把方向,油气行业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继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必须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必须一往无前将改革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