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视评丨教师的“戒尺”不该如此烫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新华网视评丨教师的“戒尺”不该如此烫手

遇到学生扰乱课堂秩序,甚至吸烟饮酒、欺凌同学、考试作弊,教师管还是不管?

现在不少教师还真“不敢管”也“不愿管”。

面对学生犯错,很多时候教师们的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他们常用的一招是“叫家长”,如果家长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无能为力了。

教育惩戒,本是为学生成长纠偏的一种正常教育行为,却被不少教师视为畏途。为什么?

家长对“戒尺”有疑虑。近年来,个别教师出现以体罚代替教育惩戒,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部分家长因此对“惩戒权”警惕性高、敏感性强。

教师对“戒尺”也有疑虑。有的自媒体对教师教育惩戒误解歪曲,使当事教师和学校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有的主管部门对严禁教师体罚等规定三令五申,而对教师适度行使惩戒权却“缄口不言”……教师想“管”又不敢“管”,不难理解。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敢纠偏、不能纠偏的教育方式,能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明确提出“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把“戒尺”还给教师,支持教师积极管教,是对教育理念的适时纠偏。

咱们再看甲骨文的“教”字,就是一个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孩子。几千年的师道传承,先生手里都有一把“戒尺”。教育发展到今天,你觉得“戒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还给教师?评论区咱们一块聊一聊吧。(文案:乌梦达 李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