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瑞平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8月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读

2024年7月26日—8月11日,巴黎奥运会举行。

综观本届奥运会报道,视觉表达、科技赋能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中国青年报、中新社、红星新闻、齐鲁壹点等诸多媒体以移动端为“主战场”,以直播、短视频为主要“作战工具”,以AIGC、VR等技术应用为“新式武器”,前后方协同、多渠道传播、跨媒介合作,交出了各具特色的奥运报道答卷。

“全媒体探索”聚焦巴黎奥运会报道,奉上新鲜有料的“新闻经”,亦期冀媒体同仁就新的融媒课题开展有益思考。

巴黎奥运会报道是各家媒体展示自身实力和特色优势的舞台。单就中国媒体来说,在前方,既有全球中标巴黎奥运会转播项目最多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有其他中央级媒体和众多地方媒体;在后方,全国各地各级媒体、商业资讯平台甚至“自媒体”都有各显其能、大放异彩的空间。

其中,部分地方媒体虽然特派记者数量不多,但仍坚持万里迢迢奔赴巴黎。在“直播奥运”时代,特派记者赴海外意义何在?地方媒体的奥运机会在哪儿?

地方媒体报什么

对国内媒体而言,具有先天资源优势的媒体在奥运报道中内容更丰富、覆盖范围更广。比如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等,平台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参与报道的记者人数多、采访权限高,与国际奥委会及国家体育系统的关系熟,在新闻采访、节目制作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这对地方媒体而言“高不可攀”。

但地方媒体也有自身优势,这种优势集中体现在其鲜明的地域性上。因为具有地缘优势,地方媒体与本地体育系统、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家属的关系密切,更熟悉运动员的成长历程,了解运动员的特点和个性,知道本地体育项目发展的来龙去脉,更容易与本地受众共情共鸣。

与中央级媒体“大兵团”作战的模式不同,地方媒体限于职责任务、成本投入等各方面因素,往往派出较少的记者前往奥运会举办地进行前方报道,甚至是单兵作战。

有人会说,现在都进入“直播奥运”时代了,还有必要去现场吗?到现场,是做好体育新闻报道的必要条件。机构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之所以有别于商业平台、“自媒体”,就在于机构媒体可以申请成为注册媒体,可以派出记者到现场采访,与运动员面对面,感受现场的气氛,激发创作灵感,探寻新闻真相。

特派记者少,注定不可能求全,做出特色是根本。所以,地方媒体尤其对本地参赛项目和运动员准备充分、更加熟悉。

以山东为例。本届奥运会上,山东共有45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代表团,有参加过多届奥运会的老将,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人,入选人员多、参赛项目多,几乎每天都有比赛,这对记者是一大考验。与此同时,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台、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日报社等多家山东媒体都派出了记者到巴黎,其中大众报业集团派出5人。

在本次奥运会报道中,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两名特派记者分头行动,既紧盯山东运动员的赛场表现,也关注他们的个性与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山东“练”家子,夺冠超开心!》见证了练俊杰夺冠后的爽朗,《在法国小城,见证中国射击的历史》捕捉到老将李越宏夺冠后的眼泪,《清清爽爽山东嫚,可可爱爱少女心》观察到冯彬戴在头上 的“幸运相伴”发卡,《想看崔宸曦,真是不容易》记录下记者辗转一个半小时才看上崔宸曦比赛的“坎坷”……

四次征战奥运会的山东选手辛鑫,在马拉松游泳比赛中最后一个完赛,全场观众起立为她鼓掌。在场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混采区等到了她和她的教练。因为辛鑫的启蒙教练就是记者的学生,所以记者对辛鑫非常了解,也更能体会她四战奥运的心境变化,并完成报道《辛鑫,塞纳河中的“孤泳者”》。

除了前方记者,强大的后方采编团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地方媒体可以采访运动员的家人朋友,探寻运动员的成长足迹,拿到很好的素材,这是非本地媒体不易采到的内容,可以使奥运报道内容更丰富、故事更丰满。

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地方媒体的优势所在,就是运动员载誉归来后的报道。这里面有很多受众喜闻乐见的细节,比如全红婵的公仔、潘展乐的蚊帐、冯彬的手,对这些细节的发掘是奥运报道的有效补充和延展,是地方媒体的独特资源。

地方媒体怎么报

每一次世界大赛,都是媒体传播形式的一次大展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派出两名持证记者,瞄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尝试采用沉浸式报道方式,Vlog和短视频的应用超过往届;于新媒体端滚动发稿,前后方配合进行碎片化、场景化报道,同时进行阶段性整合。既向受众全方位展示了赛场内外的奥运氛围,又以新的形式体验式探访了巴黎的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发展。

当然,前方记者只是报道团队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报道任务由后方完成。这是一场前后方协作、全媒体协同的战役,前方的重点是提供素材、见闻和观点,后方则针对不同的平台和用户生产不同的文字和视频作品,前方原创,后方再发掘、再创作,多款产品收获好评。

平台化时代,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掌控流量规则,地方媒体用好各种平台,也是奥运传播的重要方面。巴黎奥运会期间,地方媒体的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账号都有不俗表现,经验丰富的编辑团队通过主持话题、运营爆款、形成热搜,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比如,巴黎奥运会期间,“齐鲁晚报”微博运营的百万阅读量的热搜并不罕见,最多的一个话题阅读量近5000万,为奥运报道增色不少。

AI技术的运用,为媒体的奥运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齐鲁晚报适时推出《AI说奥运会》栏目,用数字人播报的形式对每天的赛事进行总结和前瞻,形成了奥运早报、午报、晚报和前瞻等系列视频,多件产品点击量过百万。

奥运会比赛结束,中国健儿战绩辉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又推出《AI奥运 超燃!40个奥运精彩瞬间,满满国风范儿》长图及H5作品,以AI国风形象展现奥运健儿的飒爽英姿,为奥运报道再添新亮点。

泛赛事化是与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泛赛事化是与非

赛事及运动员表现是奥运会报道的主要内容。回看整个巴黎奥运会报道,流量最大的几个话题,如全红婵、潘展乐、乒乓球、中国女排等,关注的焦点都在赛事本身或运动员表现上。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奥运会报道的泛赛事化内容明显增加。

本届奥运会上,一些媒体的赛后采访提问受到公众质疑。从专业记者的角度审视,在运动员夺冠后问其“你累不累”“你会用哪种动物比喻自己”,确实很没水准。但类似的问题是否就不能问呢?新闻采访讲究场合,更讲究技巧,同样是问全红婵“累不累”,在央视新闻《面对面》栏目中,主持人董倩就处理得非常好。

内容的泛赛事化,根源在于受众的泛众化。当全国近11亿人刷着网络看奥运时,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看懂全红婵的“水花消失术”或是潘展乐的“46秒40”。当这些分不清“跳台”“跳板”的观众也来看奥运时,自然更容易被全红婵的率性表达和背包挂饰所吸引。

因此,媒体适当通过泛赛事化报道,呈现运动员或成熟稳重或率真个性的一面,挖掘赛场内外经济、文化、社会各层面的交流互动,可以实现报道质量与流量的双丰收。尤其是地方媒体具有本土采访优势,可以通过对运动员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等的报道,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客观、立体的运动员形象。

当然,这种泛赛事化报道不能造噱头、唯流量,在专业报道上业余化、降智化、泛娱乐化;更不能搞畸形“饭圈文化”那一套,触碰个人隐私、干扰运动员比赛和日常生活。

从本届奥运会报道来看,传播效果较好的泛赛事化报道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赛事及运动员,突出个性,比如对游泳运动员潘展乐“这话我能说吗”的报道;突出体育精神,比如对羽毛球运动员何冰娇领奖台上向对手马林致敬的报道;突出情怀,比如对德约科维奇大战纳达尔、古巴跤王佩雷斯五连冠后挂靴、61岁的倪夏莲笑对比赛的报道。二是围绕赛事周边,突出举办地特色,比如对紫色跑道、奥运村纸板床的报道;突出文化交融,比如对“法式浪漫”的报道;突出奥运经济,比如对吉祥物中国造的报道。

总之,从来没有哪一届奥运会报道像这次一样关注泛赛事化话题。如何凭借泛赛事化内容“出圈”而不被反噬,对地方媒体而言是一个新课题。

(作者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巴黎奥运会特派记者)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8月号,原标题为《“直播奥运”时代地方媒体的奥运报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