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一个季世。战乱不断,武人涤荡,一如安重荣所言“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但作为统治者,他们其实并没有尽皆屠戮,在沿用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后,仍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进一步打破了旧有门阀贵族对社会权利的把持。
朱温采纳了李振的建议,发动了白马驿之祸,诛杀了门阀贵族,但社会并不是由单一构成的,治理国家,也更需要举贤纳士。他也更没有理由在自出身贫寒之下,再去倚重旧有的门阀贵族。这时,底层文人的机会来了。一如这时的武将、帝王出身一般,他们尽皆出自贫寒,但也是靠才华计谋,“闻达于诸侯”。
907年,朱温废除了唐朝外州举人不经州长官亲试,便可解送京城参加礼部科举考试的“拔解”制度。也由此,才对唐朝时“诸道举人多于京兆府寄应,例以洪固乡胄里为户”的寄户籍应举的旧例,有所抑制。
而所谓的寄户籍应举,一如我们现在的户籍迁移,为了寻找更好的高考机会。而自唐朝时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导致京兆尹地举人考试,所中举者十之七八。而远在京畿之地之外的地区,则就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所取。首都地区,升学率高,成举人老爷的几率高,也就有了这种寄居户籍参加考试的制度。
但这样的制度,并不利于国家举贤纳士,还容易滋生腐败。也直到928年,后唐年间才明令禁止。“自此各于本道请解”,如想寄藉应举,则必须先入籍贯,并对弄虚作假之人,加以追责。
有没有那么点,似曾相识?其实这一点也正如,现在的高考制度一般。而这个问题也从科举制度诞生之时其便如跗骨之蛆一般,相伴而生。
而我们曾经惊讶于王勃十余岁便被举仕的童子科制度,也在后晋年间停废。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北宋兵临城下之时,南唐还在举行科举制度。
这就是五代十国,一个既有季世一般杀戮,易子相食的残酷,更有北方强敌的打草谷之下人民的沉重苦难,还有在科举之下依旧坚持的举贤取士。而贯穿人们认知的历史又教会我们什么呢?
在流逝的岁月中,除了认知到历史的残酷之外,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全面的去认知一段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我们的价值观。
历史认识的表现形式自然也是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加深认知。
历史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编织成的,读历史不是听已发生过的真实故事,而是从这些大大小小故事中,体会真实人性,从中汲取如何正确为人处世、明辨是非、辨别友伪、教育子女等等。不管何时,精神财富永远高于物质财富。
(图片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必删)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