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超强台风“摩羯”肆虐:海洋石油人和台风抢产量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冬梅

“全体人员请注意!台风临近,接到指令,马上开启‘台风生产模式’,全体人员搭乘12点40直升机,撤回陆地!”9月3日早晨8点多,望着台风前依然短暂平静的大海,流花油田“海洋石油119”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总监胡天豪通过广播向一如既往忙碌工作的员工下达指令。

随后,胡天豪拨打电话给远在240公里之外的深圳中海油大厦的流花油田生产操控中心负责人说:“深圳操控中心,‘海洋石油119’已切换至‘台风生产模式’,可以接入远程操控。”

在深圳中海油大厦五楼的一间约30平方米的办公室门上贴着标牌:流花油田生产操控中心。办公室里近十块屏幕实时显示“海洋石油119”的最新生产参数。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生产作业部经理吴意明介绍说,“海洋石油119”满载排水量达19.5万吨,是中国最大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9倍多,能够抵抗百年一遇的台风。以往台风来了,人员全部撤离,“海洋石油119”就会停产。但是现在启动“台风生产模式”,可以在陆地上遥控无人的油田正常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赢和“台风”抢产量之战

“海洋石油119”的作业地点在南海的流花16-2油田群,是台风“摩羯”的必经之地。9月4日下午,台风“摩羯”已加强为强台风级,中心最大风力15级,路线横扫位于南海北部的南海东部油田作业海域。

南海东部油田作为海上第二大、全国第七大油田,现有油田48个、气田9个,在役生产设施47个,离岸100至250公里。台风是海上生产作业的劲敌,而我国南海是世界上台风最高发的海域之一,当海洋石油平台所在海域遭到台风侵袭,从人员撤离到平台恢复生产,通常都会造成3至7天的产量损失。

海上作业人员撤离后,油田就要停产吗?近年来,中国海油应用智能化技术对部分油气田进行了自动控制系统改造,实现了台风期间的无人化生产。

“台风生产模式”又叫短期无人值守生产模式,是指在台风来临时,海上作业人员全部撤离到陆地后,通过“复制”到陆地的中控系统对一两百公里外的海上设施进行远程操控生产,操作信号通过卫星这个“超级Wi-Fi”进行传输,实现台风期间少停产甚至不停产。

流花油田位于南海深水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关停时间达到7.14天,带来原油产量损失超过8万吨,约合经济损失3亿元。

2019年,位于深圳西南方约200公里的恩平油田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在海上油田实施“台风生产模式”的尝试,“全国技术能手”、电气技能专家谢永艺是这个项目的技术带头人。他介绍说:“油田生产关停后,必须用海水置换海管内原油。一旦置换不及时,原油凝堵在海管内,疏通将耗费巨大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甚至可能导致上亿元的海管直接报废。”

谢永艺和团队成员在无人生产期间智能监测及处置、高凝油海管流动性保障及远程遥控通信保障等领域全力攻关,从图纸到实物、从设计到操作,1000多份图纸的梳理、近两百条提案建议和上万字的方案,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实现深海石油人向台风要产量的愿望。

据统计,自2021年在恩平油田群投用我国首例海上油田“台风生产模式”以来,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相继在流花油田、番禺油田“上线”台风生产模式,截至2023年底累计挽回原油产量损失70多万吨。其中,流花油田于2023年7月建成我国首例深水油田“台风生产模式”,当年即成功应对4次台风考验,挽回原油产量损失超过5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风生产模式”启动先于气象、应急等部门的预报

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在9月1日23时生成,9月4日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随后自东向西穿过南海中北部海面。中央气象台9月3日18时发布台风黄色预警,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9月3日20时针对广东、海南两省启动防汛防台风四级应急响应。而记者在此前四五天就听说有一个台风要光临“海洋石油119”。

8月28日,记者与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的工作人员一起乘坐直升机去大海深处的“海洋石油119”和“海葵一号”上班。240公里的航程,直升机飞了1个半小时,期间赶上阴云,直升机颠簸得非常厉害,返程时,由于深圳市下暴雨,直升机等待了1个多小时才起飞。

“海洋石油119”是中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水FPSO,在2020年5月交付使用,甲板面积相当于2个标准足球场,甲板上集成了14个油气生产功能模块和1个能够容纳150名工作人员的生活楼。每天可以处理原油2.1万立方米,天然气54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占地30万平方米的陆地油气处理厂。

“海葵一号”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由近60万个零部件组成,总重达3.7万吨,高度接近30层楼,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2024年6月完成海上安装,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

记者穿着橘红色的中国海油工装和黑色工鞋,戴着白色的安全帽和护目镜,站在这两个巨无霸的海上平台,汗流浃背,感觉自己非常渺小,所看到的设备多数也是“高大上”。

海上平台一般是工作28天,休息28天。8月28日,“海洋石油119”的当班总监是董海,他介绍情况时妙语连珠,幽默地说:“台风变幻莫测,捉摸不透,一般分为洋台风和土台风,台风来临,人必须撤,因为生命重于一切,海上平台进行短期无人生产,我经历过的‘台风生产模式’持续最长的是9天,最短的是我刚下直升机,撤离到陆地上,就让我再回到平台上去。”

记者当时听到一个很惊讶的事情就是,当时董海就已提前预报了台风“摩羯”的消息,他说:“9月4日左右就要生成一个台风,预计会跨过我们的作业区,我们这里离陆地远,要求早撤离,所以损失就大。如果停产9天的产量就是9万吨油,我受不了啊!就是我受得了,公司也受不了啊!上哪里去找9万吨油去?”

随后,董海话锋一转笑着说:“所以,实行‘台风生产模式’势在必行,去年经历了4次台风考验,现在已经很成熟完善了。台风抢不走我们的产量了,我们心里很骄傲的!国际油价如果按照七八十美元一桶算,换成一天7万桶算的产量,效益还是大大的。”

8月29日,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经理张卫卫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们非常自豪的“1+7”个办公室,办公室是记者通俗的说法,实际上是指: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着力打造由1个生产指挥中心、7个生产操控中心和N个海上区域控制中心所构成的“1+7+N”智能油气田生产运营新模式。

张卫卫解释了记者的疑问,他说,“台风生产模式”的启动不是靠天气预报、国家有关部门的预警,而是油田自有一套监测预警、启动方式等,一般比公共预警更早、更严格。

9月3日,记者得知台风“摩羯”真的是要光顾“海油石油119”,赶紧联系董海,他说:自己休假了,估计是台风“摩羯”害怕他了。他把当班总监胡天豪的联系方式给了记者。

惊心动魄又紧张有序的秋季海上大撤离

9月3日傍晚,随着最后一班直升机飞离番禺油田,在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正面袭击南海东部油田前,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已完成海上全部作业人员的撤离工作。

白云、恩平、流花、番禺等油气田启动“台风无人生产模式”,由陆地进行远程操控,通过智能化手段保障油气稳定生产。

9月3日晚上9点多,记者用微信联系胡天豪问询“海洋石油119”启动台风生产模式的具体情况,他疲惫地说:“我们已经全部撤到陆地上了,现在大家都在驻地休息呢。我们现在不怎么紧张了,最初几次刚开始启动‘台风生产模式’时非常紧张、担忧,目前成习惯了。公司有着完善的工作流程,按照预案去执行就能够保障人员安全和油田在无人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生产。”

9月1日,根据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防台会工作部署,流花油田作业区即刻启动作业区台风撤离,要求在9月3日海上设施所有人员都必须撤离至陆地,同时指令“海洋石油119”值班人员前往陆地操控中心,启动“台风生产模式”。

此次“摩羯”台风恰逢“海洋石油119”刚刚完成了“台风生产模式”的升级和测试,并将在台风期间首次使用中压燃气系统为透平和锅炉供应燃料气。胡天豪说:“这次台风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实战检验装备的机会,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场机遇。”

胡天豪迅速召集了各部门的监督和专业主操,召开了一场“撤台工作动员会”。他要求现场正在进行的作业加班加点完成收尾,并根据人员岗位分级制定了撤离计划。

在台风来临前三天,“海洋石油119”的人员将分批进行撤离,只留下两班机的最少人数生产人员做最后的准备。在此期间,各部门按照之前制定的《自控模式生产、人员撤离时间轴》开展着各项工作,包括现场松散物品的绑扎固定、舱室房间的封闭、油料药剂的准备、“台风模式”关键设备的功能测试、LPG及原油的外输工作等,共计近百项任务需要完成。在撤离的前一晚,白班人员从夜里12点一直坚守到天亮,确保了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全部人回陆地后,生产人员前往陆地操控中心24小时值守,远程操控抗击台风。

截至9月3日晚,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共动用直升机242架次、船舶8船次,把海上作业人员6600多人全部安全撤回陆地。

第一批撤回陆地,负责远程操控的“海洋石油119”生产监督李林虎通过电话向记者讲述当天的情形:“我们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海上的最新动态。依托这些‘眼睛’,作业人员可以在陆地实现对海上设施设备的控制,帮助油田在台风来临时做到不停产。”

张卫卫表示,虽然与国际同行尚有差距,但“台风生产模式”的探索已经为我国海上油气田带来自动化程度的全方位提升,为我国在智能油气田建设方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场与台风的智慧之战也会一直进行下去。

9月9日,记者获悉,在台风“摩羯”过境期间,南海东部油田通过“台风生产模式”挽回原油产量4.79万吨、天然气4131万方,折和油当量8.08万吨,而随着超强台风“摩羯”的消散,中国海油南海东部油田的海况逐渐好转。9月7日下午,守护船相继抵达各油气田进行安全检查,海上作业人员搭乘直升机返回岗位,逐步接管油气田正常生产。截至9日下午,已有3000多人返回海上,占全部人员约一半。预计10日下午,全部人员返回。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